沙門氏菌是腸杆菌中的一個大菌屬,廣泛存在於水和土壤中,在工廠和廚房設施的表麵都發現有該類細菌。到目前為止,已發現有近2000個血清型和生化型。它們主要寄生在人和動物的腸道內,可使其發生疾病。很容易通過食品傳染給人,發生食物中毒。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痛、腹瀉,腹瀉1d可達數次甚至十多次,還可以引起頭痛、發熱等。中毒嚴重時可引起死亡。
一、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及培養特性
沙門氏菌菌體呈直杆狀,兩端鈍圓,(1~3)μm×(0.4~0.9)μm,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莢膜,除雞白痢沙門氏菌和雞傷寒沙門氏菌外大多數有周生鞭毛,能運動。多數細菌具有菌毛,能吸附於細胞表麵或凝聚於豚鼠的紅細胞上。形態與大腸杆菌相似。
普通營養瓊脂上經培養形成正圓形菌落,菌落表麵濕潤光滑、邊緣整齊或不整齊、無色半透明。從汙水或食品中分離出的某些沙門氏菌菌落表麵幹燥,無光澤,邊緣不整齊,屬粗糙型。雞傷寒、雞白痢、豬傷寒、甲型副傷寒菌生長貧瘠形成較小菌落。在SS瓊脂上,本菌形成淡橘紅色或粉紅色菌落;在遠藤氏瓊脂上,菌落呈淡藍色或深藍色;在乳糖瓊脂(BTB)上菌落呈淡藍色或深藍色;在HE瓊脂上菌落呈黑心或黑色沙門氏菌的菌落特征。
(二)生長條件
沙門氏菌的最適培養溫度為37℃,最適pH為7.2~7.4,不耐熱,60℃、20~30min即可殺死。沙門氏菌的最佳pH在中性附近,在pH9.0以上或pH4.0以下會致死。在較低pH下,有利於沙門氏菌的生長。沙門氏菌在pH6.6~8.2的情況下能良好生長。
二、檢驗器材
1.設備和材料
除微生物實驗室常規滅菌及培養設備外,其他設備和材料有:冰箱(2~5℃),恒溫培養箱(36℃±1℃,42℃±1℃),均質器,振蕩器,電子天平(感量0.1g),無菌錐形瓶(容量500mL、250mL),無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頭,無菌培養皿(直徑90mm),無菌試管(3mm×50mm、10mm×75mm),無菌毛細管,pH計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試紙,全自動微生物生化鑒定係統。
2.培養基和試劑
緩衝蛋白腖水(BPW)、四硫磺酸鈉煌綠(TTB)增菌液、亞硒酸鹽胱氨酸(SC)增菌液、亞硫酸鉍(BS)瓊脂、HE瓊脂、木糖賴氨酸脫氧膽鹽(XLD)瓊脂、沙門氏菌屬顯色培養基、三糖鐵(TSI)瓊脂、蛋白腖水、靛基質試劑、尿素瓊脂(pH7.2)、氰化鉀(KCN)培養基、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培養基、糖發酵管、鄰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培養基、半固體瓊脂、丙二酸鈉培養基、沙門氏菌O和H診斷血清、生化鑒定試劑盒。
三、檢驗程序
四、操作步驟
1.前增菌
稱取25g(mL)樣品放入盛有225mL BPW的無菌均質杯中,以8000~10000r/min均質1~2min,或置於盛有225mL BPW的無菌均質袋中,用拍擊式均質器拍打1~2min。若樣品為液態,不需要均質,振蕩混勻。如需測定pH,用1mol/mL無菌NaOH或HCl調pH至6.8±0.2。
無菌操作將樣品轉至500mL錐形瓶中,如使用均質袋,可直接進行培養,於36℃±1℃培養8~18h。如為冷凍產品,應在45℃以下不超過15min,或2~5℃不超過18h解凍。
2.增菌
輕輕搖動培養過的樣品混合物,移取1mL,轉種於10mL TTB內,於42℃±1℃培養18~24h。同時,另取1mL,轉種於10mL SC內,於36℃±1℃培養18~24h。
3.分離
分別用接種環取增菌液1環,劃線接種於一個BS瓊脂平板和一個XLD瓊脂平板(或HE瓊脂平板或沙門氏菌屬顯色培養基平板)上。於36℃±1℃分別培養18~24h(XLD瓊脂平板、HE瓊脂平板、沙門氏菌屬顯色培養基平板)或40~48h(BS瓊脂平板),觀察各個平板上生長的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