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誌賀氏菌檢驗(1 / 2)

誌賀氏菌屬(通稱痢疾杆菌)是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臨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狀的病原生物很多,有誌賀氏菌、沙門氏菌、變形杆菌、大腸杆菌等,其中以誌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誌賀氏菌病常見為食物暴發型或經水傳播。與誌賀氏菌病相關的食品包括沙拉(土豆、金槍魚、蝦、通心粉、雞),生的蔬菜,乳和乳製品,禽,水果,麵包製品,漢堡包和有鰭魚類。誌賀氏菌在擁擠和不衛生條件下能迅速傳播,經常發現於人員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廳、食堂。食源性誌賀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行業人員患菌痢或帶菌者汙染食品,食品接觸人員個人衛生差,存放已汙染的食品溫度不適當等。誌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主要通過消化道途徑傳播。

一、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性

誌賀氏菌屬的形態與一般腸道杆菌無明顯區別,為革蘭氏陰性杆菌,大小(2~3)μm×(0.5~0.7)μm,無鞭毛、有菌毛。菌落呈圓形、微凸、光滑濕潤、無色、半透明、邊緣整齊,直徑為2mm,在液體培養基中均勻渾濁生長,無菌膜形成。

本菌屬都能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大多不發酵乳糖。甲基紅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產生H2S。

(二)生長條件

誌賀氏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最適溫度為37℃,但在10~40℃範圍內也可以生長,在pH6.4~7.8時生長良好,最適約為7.2。37℃培養18~24h,形成的菌落呈圓形、稍突起、邊緣整齊、表麵光滑、濕潤、無色、半透明、直徑約2mm的較小菌落。在液體培養基中,呈均勻混濁生長,不形成菌膜,亦不產生沉澱。

二、檢驗器材

(一)設備和材料

冰箱、恒溫培養箱、顯微鏡、均質器(或滅菌乳缽)、架盤藥物天平、500mL滅菌廣口瓶、250mL滅菌錐形瓶、500mL滅菌錐形瓶、滅菌培養皿。

硝酸纖維素濾膜:150mm×50mm,直徑45μm。臨用時切成兩張,每張70mm×50mm,用鉛筆劃格,每格6mm×6mm,每行10格,分6行,滅菌備用。

(二)培養基和試劑

(1)GN增菌液、HE瓊脂、SS瓊脂、麥康凱瓊脂、伊紅美藍瓊脂、三糖鐵瓊脂、葡萄糖半固體管、半固體管、葡萄糖銨瓊脂、尿素瓊脂、西蒙氏檸檬酸鹽瓊脂、氰化鉀(KCN)培養基。

(2)氨基酸脫羧酶試驗培養基:賴氨酸,鳥氨酸及對照培養基。

(3)糖發酵管:棉子糖、甘露糖、甘露醇、甘油、七葉苷及水楊苷。

(4)5%乳酸發酵管。

(5)蛋白腖水、靛基質試劑。

(6)誌賀氏菌屬診斷血清。

三、檢驗程序

四、操作步驟

(一)增菌

以無菌操作取檢樣25g(mL),加入裝有225mL GN增菌液的廣口瓶內,固體食品用均質器以8000~1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缽加滅菌砂磨碎,粉狀食品用金屬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於36℃培養6~8h。培養時間視細菌生長情況而定,當培養液出現輕微渾濁時即應中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