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頭食品中的微生物
罐頭由於微生物作用而造成的腐敗變質,可分為嗜熱芽孢細菌、中溫芽孢細菌、不產芽孢細菌、酵母菌、黴菌等引起的腐敗變質。
(一)嗜熱芽孢細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發生這類變質大多數是由於殺菌溫度不夠而造成的。通常發生三種主要類型的腐敗變質現象。
1.平酸腐敗
平酸腐敗也叫平蓋酸敗。變質的罐頭外觀正常,內容物卻已變質,呈輕重不同的酸味,pH可下降0.1~0.3。導致平酸腐敗的微生物習慣上稱為平酸菌,大多數是兼性厭氧菌。例如嗜熱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耐熱性很強,能在49~55℃溫度中生長,最高生長溫度65℃,一般pH6.8~7.2的條件下生長良好,當pH接近5時不能生長。因此,這種菌隻能在pH5以上的罐頭中生長。另一類細菌是凝結芽孢杆菌(Bacillus cogulans),它是肉類和蔬菜罐頭腐敗變質的常見菌,它的最高生長溫度是54~60℃,該菌的突出特點是能在pH4.0或酸性更低的介質中生長,所以又稱為嗜熱酸芽孢杆菌,在酸性罐頭,如番茄汁或番茄醬罐頭腐敗變質時常見此菌。
平酸腐敗無法通過不開罐檢查發現,必須通過開罐檢查或細菌分離培養才能確定。平酸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糖、麵粉、香辛料等輔料常常是平酸菌的汙染來源。平酸菌中除有專性嗜熱菌外,還有兼性嗜熱菌和中溫菌。
2.TA菌腐敗
TA菌是不產硫化氫的嗜熱厭氧菌(Thermoanaerobion)的縮寫,是一類能分解糖、專性嗜熱、產芽孢的厭氧菌。它們在中酸或低酸罐頭中生長繁殖後,產生酸和氣體,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和氫氣。如果這種罐頭在高溫中放置時間太長,氣體積累較多,就會使罐頭膨脹最後引起破裂,變質的罐頭通常有酸味。這類菌中常見的有嗜熱解糖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hermosaccharolyticun),它的適宜生長溫度是55℃,溫度低於32℃時生長緩慢。由於TA菌在瓊脂培養基上不易生成菌落,所以通常隻采用液體培養法來檢查,例如用肝、玉米、麥芽汁、肝塊肉湯或乙醇鹽酸肉湯等液體培養基,培養溫度55℃,檢查產氣和產酸的情況。
3.硫化物腐敗
腐敗的罐頭內產生大量黑色的硫化物,沉積於罐的內壁和食品上,致使罐內食品變黑並產生臭味,罐頭的外觀一般保持正常,或出現隱脹和輕脹,敲擊時有濁音。引起這種腐敗變質的菌是致黑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 migrificans),屬厭氧性嗜熱芽孢杆菌,生長溫度在35~70℃之間,最適宜生長溫度是55℃,耐熱力較前麵幾種菌弱,分解糖的能力也較弱,但能較快地分解含硫的氨基酸而產生硫化氫氣體。此菌如在豆類罐頭中生長,由於形成硫化氫,開罐時會散發出一種強烈的臭雞蛋味;在玉米、穀類罐頭中生長會產生藍色的液體;在魚罐頭中也常發現。該菌的檢查可以通過硫酸亞鐵培養基,55℃保溫培養來檢查,如形成黑斑即證實有此菌存在。罐頭汙染該菌一般是原料被糞肥汙水汙染,再加上殺菌不徹底造成的。
(二)中溫芽孢細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中溫芽孢細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37℃,包括需氧芽孢細菌和厭氧芽孢細菌兩大類。
1.中溫需氧芽孢細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這類細菌耐熱性較差,許多細菌的芽孢在100℃或更低一些的溫度下,短時間就能被殺死,少數種類的芽孢經過高壓蒸汽處理而存活下來。常見的引起罐頭腐敗變質的中溫芽孢細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和蠟樣芽孢杆菌等,它們能分解蛋白質和糖類,分解產物主要有酸及其他一些物質,一般不產生氣體,少數菌種也產生氣體,如多黏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浸麻芽孢杆菌(Bac.macecns)等分解糖時除產酸外還有產氣,所以產酸不產氣的中溫芽孢杆菌引起平酸腐敗,而產酸產氣的中溫芽孢杆菌引起平酸腐敗變質時有氣體產生。
2.中溫厭氧梭狀芽孢細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這類細菌屬厭氧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但許多種類在20℃或更低溫度都能生長,還有少量菌種能在50℃或更高的溫度中生長。這類菌中有分解糖類的丁酸梭菌(Cl.butyricum)和巴氏固氮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它們可在酸性或中性罐頭內發酵丁酸,產生氫氣和二氧化碳,造成罐頭膨脹變質。還有一些能分解蛋白質的菌種,如魏氏梭菌、生芽孢梭菌(Cl.sporogenes)及肉毒梭菌等,這些菌主要造成肉類、魚類罐頭的腐敗變質,分解其中的蛋白質產生硫化氫、硫醇、氨、吲哚、糞臭素等惡臭物質並伴有膨脹現象,此外往往還產生毒性較強的外毒素,細菌產生毒素以後釋放到介質中來,使整個罐內充滿毒素,可造成嚴重的食物中毒。據目前的研究證明,肉毒梭菌所產生的外毒素是生物毒素中最強的一種,該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耐熱力最強的菌種之一。所以罐頭食品殺菌時,常以此菌作為殺菌是否徹底的指示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