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在給美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戰爭融資的巨大需求並因此推動了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之一躍成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在隨之而來的無比繁榮的牛市中,“浮華世界不再是個夢想”……
譯者導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經曆了它曆史上最大的傷痛——南北戰爭。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00年中美洲最大的軍事衝突之一,它的規模和破壞力是巨大的,而同樣影響深遠的是,如何滿足這第一場現代戰爭的巨額資金需求,也為此後的戰爭融資提供了經典範例。華爾街幫助北方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使它最終戰勝了因大量印鈔而引發大規模通貨膨脹的南方。成功引導北方走向勝利的華爾街,也在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金融需求的催生下,走向了繁榮的牛市。在南北戰爭的4年中,華爾街的規模擴張了幾十倍。
從私募走向公募:傳統上,政府為戰爭進行融資,主要依靠征稅和大量印鈔,這是南北方政府同時能想到並做到的。而華爾街上年輕的銀行家——庫克為北方政府所做的是南方政府所沒有想到的。他沒有采用傳統上私下向銀行和經紀商出售債券的方式,即私募發行,而是革命性地通過華爾街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即公募發行。他告訴普通美國人,購買這些戰爭債券不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到戰爭後期,庫克出售國債的速度已經超過北方政府為戰爭花錢的速度。而與此同時,嚴重依賴印鈔票支付戰爭費用的南方政府,麵對相對於戰前高達9000%的通貨膨脹率無奈地接受了戰敗的結局。
南北戰爭對美國和對華爾街的影響同樣深遠。具有絕佳諷刺意味的是,在成千上萬戰士在前線失去生命的同時,一夜之間躍升為世界上第二大資本市場的華爾街使得紐約成為一個繁華都市,“浮華世界不再是個夢想”。前所未有的牛市不僅給紐約人帶來了紙醉金迷、一擲千金的生活,各種交易所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華爾街上,場外交易所的交易量甚至一度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有趣的是,因為日進鬥金的經紀商們忙忙碌碌穿梭在華爾街上,沒有時間有規律地用餐,無意中造就了現代美國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快餐文化。
這段曆史時期,華爾街上出現了一位典型的自我奮鬥式的英雄——範德比爾特。這位16歲就向母親借錢購買了第一艘駁帆船的冒險家,在航運事業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航線遠至中美洲和歐洲。巨額的財富並沒有使範德比爾特裹足不前,在將近70歲的時候,他看到了他所在的時代發生的一個深刻變化——鐵路出現了。他毅然決定涉足鐵路事業,盡管他曾在一次鐵路事故中差一點被這種在當時還遠不能稱得上完善的新生事物奪去了生命。
範德比爾特開始在華爾街上囤積鐵路股票。依靠無與倫比的財力和超人的智慧,從未涉足華爾街的範德比爾特在華爾街最大的一次股票圍殲戰中傲視群雄,成功地擊敗了最老練的投機商,從而一舉確立了他在華爾街上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隨著鐵路控製權大戰愈演愈烈,他將不得不麵對同樣老謀深算的德魯和另外兩個年輕的投機家:古爾德和菲斯科——他們即將在華爾街共同演繹一場最為驚心動魄的搏鬥。
中國有句古話:戰爭是由銀子堆出來的。雖然單場戰役的勝利與否取決於戰鬥時使用的策略、火力、勇氣和運氣,但從長遠看,戰爭的最終勝利幾乎總是屬於那些能夠將其經濟實力有效轉化為軍事實力的一方。
美國南北戰爭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的第一次大衝突,也是拿破侖陷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100年中人類最大的軍事衝突,其規模是空前的,也預示了在即將到來的20世紀初期人類將要進行的全球範圍的決戰。因此,南北雙方都麵臨著戰爭時期前所未有、也無法預知的財政需求,都不得不想出辦法來滿足這一巨大需求,同時不對原本的經濟結構造成過大的衝擊。從某種意義上說,北方聯邦成功地應對了這些挑戰,而南方邦聯未能做到,這對戰爭的最終結果起了重大的影響。
從一開始,戰爭雙方都麵臨著極度困難的財政狀況。由於從1857年開始的大蕭條,此時華盛頓的聯邦政府已經連續4年出現赤字,主要靠短期貸款來彌補財政赤字。1857年聯邦政府隻有2870萬美元國債,1861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了6480萬美元。1860年12月,當南方各州開始一個一個地宣布脫離聯邦的時候,國庫中甚至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國會議員的薪水。
1860年12月,聯邦政府平均每天的費用支出隻有17.2萬美元,但是到了1861年的初夏,當戰爭打響的時候,每天的費用高達100萬美元。到了這年年末,這一數字漲到150萬美元。1861年12月,北方地區的大部分銀行停止用黃金支付債務,幾天後聯邦政府也被迫如此。整個國家已經脫離了金本位,華爾街一片恐慌。“國家的根基已經動搖,”林肯說,“我該怎麼辦?”
為大規模的戰爭進行融資有三種基本方法。第一,政府提高稅收。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聯邦政府征稅的範圍幾乎包含了任何可以征稅的東西,個人所得也第一次被列為課稅對象,大約21%的戰爭費用是通過稅收支付的。從某種角度來講,美國稅收總署(IRS)的前身——美國稅務總局(Bureau of Internal Revenue)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無疑是南北戰爭中最大的傳奇之一。
第二種方法是開動印鈔機大量印鈔,這也是獨立戰爭時期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4.5億美元所謂的“綠背紙鈔”(簡稱綠鈔),占了戰爭費用融資的13%,並引發了戰時通貨膨脹,使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180%。而南方政府擁有的融資手段遠遠少於北方政府,它被迫不斷印鈔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製,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南方的通貨膨脹率達到戰前的9000%。
綠鈔的發行給華爾街帶來了意想不到但卻十分有意思的影響。當綠鈔和金幣同時流通時,最古老的經濟規律——格雷欣法則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開始發揮作用了。當時雖然法律規定了綠鈔和金幣可以平價消費,但消費者在實際支付中總是首先選擇使用綠鈔,而不使用金幣。金幣很自然地從流通中消失,而被藏於千家萬戶的床墊下。但是金幣在某些流通環節中是必需的,例如繳納關稅。(聯邦政府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綠鈔,但對自己卻網開一麵。)於是,華爾街上立刻出現了黃金交易和黃金投機。在開始的時候,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允許在交易所裏進行黃金交易,但是,人們發現,當北方軍隊取勝時,黃金的價格就下跌,當南方軍隊取勝時,價格就上升,交易所委員會據此認為黃金的交易行為不夠“愛國”,於1862年停止了黃金交易。為了滿足對黃金交易日益增長的需求,場外經紀商很快將吉爾平新聞辦公室(Gilpin’s News Room)作為交易所進行黃金交易,這個交易所顯然是以其中一名組織者的名字命名的。它於1863年正式營業,任何人隻要支付25美元年費就可以成為它的會員。
如同證券交易所一樣,吉爾平交易所的黃金價格也與聯邦軍隊的戰績是相反的走勢。在葛底斯堡戰役前夜,287美元的綠鈔隻能兌換100美元的黃金,創下了綠鈔價格的新低。不用說,黃金的價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除了人們在一些必要的貿易環節和繳納關稅時需要用到黃金並因此與黃金的價格休戚相關以外,華爾街上數以百計的黃金投機者也希望通過預測雙方軍隊的勝敗來投機黃金以謀取暴利。隻要比公眾早幾分鍾得到前線的消息,就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因此投機商們經常在北方軍和南方軍中同時安插為自己刺探消息的代理人,也因此經常比華盛頓更早、更清楚地了解即時戰況。事實上,華爾街早於林肯總統知道了葛底斯堡戰役的結果。
葛底斯堡戰役。南北戰爭在給美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戰爭融資的巨大需求,並因此推動了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之一躍成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來源:維基百科)
黃金投機商為了在黃金投機上獲利,經常毫無感情地把賭注壓在北方軍失利一邊,他們因此受到廣泛的抨擊和譴責。媒體經常稱他們為“李將軍在華爾街的左路軍”,林肯總統則公開詛咒“所有這些罪惡的腦袋都應該被砍掉”。但是黃金交易商們無暇顧及這些批評,對於他們中的幸運者和投機高手來說,此時有太多的錢等著他們去賺。
在當時,黃金從賣方轉交給買方的過程中充滿了危險。在發生了幾起大的黃金搶劫案之後,紐約銀行開始充當黃金保管人,保證黃金安全地在銀行內部轉手。即使這樣,風險依然存在。1865年,曾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過一個席位且信譽良好的凱特漢姆父子公司(Ketchum,Son & Company)偽造了紐約銀行幾百萬美元的黃金彙票,並且成功地提出黃金,一走了之。
1864年6月17日,國會頒布法令,規定在經紀商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買賣黃金都屬非法。這條法令除了關閉吉爾平交易所並將交易者驅趕到大街上之外,帶來的一個主要後果就是加大了黃金和綠鈔之間的差價。很明顯,這個結局並不是國會想要的,所以僅僅兩個星期之後這條法令就被廢止了,吉爾平交易所又重新營業,而投機依然和以前一樣瘋狂。包括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利維·P·莫頓(Levi P.Morton,後來當選為美國副總統)、賀瑞斯·克拉克(Horace Clark)、範德比爾特的女婿在內的證券交易所會員和華爾街人士都意識到黃金交易是無法避免的,於是在當年10月,他們一起創建了紐約黃金交易所(New York Gold Exchange),它很快被人們稱為“黃金屋”。
據當時的人回憶說,這個黃金屋像一個“陰冷潮濕而充滿怪味的大洞穴”,屋裏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鍾形標度盤,上麵隻有一個指針,這個指針用來顯示黃金的當前價格。這個指針稍微動一下,就有黃金交易商發財或夭折。雖然黃金屋已經比先前雜亂無序、充滿投機的吉爾平交易所(它在黃金屋開始運作以後就關門了)進步了很多,但對於那些心髒或神經比較脆弱的人來說,這個地方依然使他們望而卻步。
為戰爭融資的第三個方法是借款。聯邦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並且借款的規模超過了此前任何其他國家的想象。1861年美國國債總額隻有6480萬美元,到1865年已經激增到27.55億美元,增長了42倍之多。戰前政府支出總額從未超過7400萬美元,但到了1865年,僅利息支付一項就是戰前政府支出總額的兩倍多。
聯邦軍隊在布爾溪戰役遭受慘敗幾天之後,財政部部長薩蒙·P·切斯(Salmon P.Chase)親自到華爾街以7.3%的年利率發行5000萬美元的債券,他選擇這個利率顯然是為了使100元麵值的債券每天能產生兩分錢的利息。雖然他籌集到了這筆錢,但切斯清楚地意識到這樣一筆資金對當時的華爾街銀行來說已經很難負擔,而對於政府的長期需求來說,這隻是極小的一部分。
顯然,原來的借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政府需要了。幸運的是,陪伴財政部部長去紐約的是一個名叫傑·庫克(Jay Cooke)的年輕銀行家。庫克的父親是個律師兼國會議員,庫克在俄亥俄長大,此後定居費城,就在南北戰爭打響時,他在費城開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私人銀行。於是聯邦政府請庫克(他的父親和切斯是老相識)作為代理人來幫助發行一係列5~20年期的新債券,這些債券可以在5~20年之內贖回,年利率6%,用黃金支付。
庫克改變了以往把債券私底下出售給銀行和經紀商,再由這些銀行和經紀商將債券作為儲備持有的傳統模式。這一次,庫克在報紙和傳單上廣泛宣傳要發行的債券,並說服財政部將這次發行的債券麵值縮小到50美元。他在報紙上講了很多故事,告訴美國普通的工薪階層購買這些債券不僅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債券銷售的成功遠遠超出了原先最樂觀的估計。
在南北戰爭前,美國持有證券的人數遠不到總人口的1%。除了富人以外,一般美國人還是習慣於把多餘的現金藏在床墊之下,但是庫克使5%的北方人口購買了國債。到戰爭結束時,庫克賣國債的速度已經比政府戰爭部花錢的速度還快。
隨著大量債券的流入和大量債券持有者加入到金融市場,華爾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盡管股票市場在戰爭爆發時狂跌——股票市場幾乎總是這樣,但投資者隨後開始意識到戰爭將曠日持久,不僅可交易證券的數量將大大增加,而且政府大量的支出將流向諸如鐵路、鋼鐵廠、紡織廠和軍工廠等公司,而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將流入華爾街,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要從華爾街獲得急需的資本。
華爾街曆史上最繁榮的牛市即將開始。
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譯者注
綠背紙鈔(Greenback),當時聯邦政府發行的一種紙幣,由於背麵呈綠色,因此被稱為“綠背紙鈔”。—譯者注
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指使用者保留貴重的貨幣,而優先選擇使用價值低的貨幣。托馬斯· 格雷欣(Thomas Gresham, 1519~1579),英國金融家,皇家證券交易所(Royal Exchange)的創始人。—譯者注
葛底斯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美國內戰後期,1863年7月初,南北兩軍在葛底斯堡會戰,北方軍勝利。在該會戰前,北方軍節節敗退,會戰勝利後,北方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開始進行反攻。—譯者注
羅伯特· 愛德華· 李(Robert Edwin Lee,1807~1870),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將領,曾在公牛溪戰役(1862年)、腓特烈斯堡戰役(1862年)及錢瑟勒斯維爾戰役(1863 年)中大獲全勝,後在阿波馬托克斯向尤利西斯·S· 格蘭特將軍投降(1865 年)。—譯者注
布爾溪(Bull Run),位於弗吉尼亞東北部的一條小溪,是南北戰爭期間兩次重要戰役的發生地,兩次戰役均以南方獲勝而告終。—譯者注
華爾街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僅次於倫敦資本市場。在這瘋狂的增長之中,紐約證券交易所依然在每天的上午10點30分和下午1點舉行兩次競價拍賣,這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交易需求了。其他的交易所也隨之開始湧現出來,吸收這些過剩的交易量,就像在19世紀早期和中期的華爾街牛市時期一樣。其中有一個名稱不雅的“煤洞(Coal Hole)交易所”,起先隻是在地下室進行交易,但很快它的交易額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煤洞交易所在1864年重組為公開經紀人交易所(Open Board of Brokers),雖然僅存在了短短的5年時間,但對華爾街的發展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它拋棄了原先證券交易所慣用的那種坐在自己席位上的“紳士式”拍賣方式(紐約證券交易所此時還采用這種交易方式),而采取了連續競價的拍賣方式。經紀商可以在交易大廳不同的指定位置同時進行不同證券的交易,這些位置仍然叫交易席位(或稱交易台或交易柱)。這來源於路邊交易市場的交易方式,因為在路邊交易市場上,交易商們聚集在不同的街燈燈柱旁進行不同股票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