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極度繁榮的美國經濟被一次由銅礦股票投機案引發的股市危機帶入了深淵,股市的危機同時也引發了銀行的擠提和連環破產,華爾街岌岌可危。華爾街的巨頭們齊聚在摩根的書房裏,一籌莫展。摩根的助手向摩根問道:“為什麼您不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呢,摩根先生?”……
譯者導讀
到1900年,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的警覺,但是,受到實力也超越了自己的德國的威脅,英國不得不與在大洋對岸剛剛成長起來的這個巨人建立起緊密的關係,而通過大西洋海底電纜聯係在一起的紐約和倫敦兩大金融市場的逐步一體化對這一關係的維持至關重要。
此時的華爾街,在規模和影響力方麵上已經可以與倫敦分庭抗禮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搬進了新的交易大樓,裝備了各種電子演示器,交易員奔忙穿梭,報價之聲不絕於耳。交易所裏交易的證券為這個正在形成中的現代化工業強國提供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而華爾街的銀行家正是推動這個巨大工業化進程的先鋒力量,然而,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他們一直是飽受爭議的人群,常常受到代表小農場主利益的政治派別的猛烈攻擊。
摩根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1901年,他出麵組織的辛迪加並購了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公司,創立了能夠進一步壟斷國際鋼鐵市場的美國鋼鐵公司,該公司的資本金達到14億美元,超過當年聯邦預算支出的兩倍多。當然,在這個階段的美國經濟生活中,摩根所起的作用還遠不止於此。
20世紀最初階段極度繁榮的美國經濟在慢慢醞釀著一場危機,而這場最終在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的直接起因卻是遙遠的西部小鎮比尤特的銅礦之爭。電的發明引發了對銅的巨大需求,投機家海因茲利用他的聰明和詭計在比尤特一舉擊敗了華爾街大老板在當地的勢力。一夜暴富的海因茲來到華爾街,試圖在這裏重複並放大自己的成功。他控製了幾家銀行,開始了對銅礦股票的投機操縱。可是,紐約不是比尤特,在這裏,他遭到了他的老對手們的強大阻擊而一敗塗地,他試圖囤積的銅礦股票的價格一落千丈。這引發了一家又一家銀行的連環擠兌,一場金融恐慌蔓延開來。
再一次,依仗摩根巨大的影響力,摩根和華爾街的銀行家們阻止了這場可能將美國經濟拖入深淵的金融恐慌。美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體,在危機中不得不依靠摩根個人來扮演中央銀行角色,這一事實促成了美聯儲在1913年成立。這一年,成為美國金融曆史的分水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在對華爾街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這場戰爭也將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1836年,“華爾街”一詞開始代表紐約的資本市場,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的時候,它已經是美國資本市場的代名詞了。19~20世紀之交,華爾街有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在海外,它代表著美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巨人的經濟實力;在美國,它是那些在南北戰爭後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的銀行、鐵路和工業公司的代名詞。而這些在很多人眼裏,已經到了需要加以約束的時候。“左派”(The Left)這個詞正是在這個時期進入美國英語,用來代表美國政治觀點中的一派。從19世紀70年代以來,左派逐漸成為政壇上一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左派和華爾街派之間的政治鬥爭,幾乎描繪和涵蓋了整個20世紀美國的基本輪廓。
在20世紀,“左派分子”通常也被稱做激進分子,而在19世紀,“左派分子”幾乎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他們是傑斐遜和傑克遜的傳人,鼓吹小農場主的利益而反對維護“資本的利益”。因此,他們從根本上是反對華爾街的,就像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反對美國的第一和第二美國銀行一樣。但是,此時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場主在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下降。正在迅速崛起並逐步替代他們的政治力量,是新工業時代數以百萬計的勞工,這些人雖然生活在城市裏,但工作條件極其惡劣。當然,傑斐遜早在工業經濟來臨前就死去了,於是左派隻好將目光投向歐洲,希望學習歐洲模式來抵抗資本的力量。在此後的歲月裏,大規模的國有經濟在美國從未發展成為主流,但是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卻不然。從那個時候起,政府何時幹預經濟以及如何進行幹預的問題一直是美國國內經濟和政治論戰的焦點。
此時的美國經濟體已經相當龐大,這主要得益於迅速發展的鐵路網,它使得整個國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同時,內部競爭推動了成本的降低和創新的湧現。到1900年,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它保持著棉花、小麥、玉米等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的地位,同時,它也是世界主要的礦產品出口國,其中包括兩種新的礦產品——石油和銅。在這個時期美國也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品出口國,1865年,工業品出口隻占到美國出口額的22.78%,但到1900年,這些產品已經占出口額的31.65%,而出口總量也大大增加,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在所有的出口增長中,鐵產品和鋼產品的增長最為引人矚目。它們是19世紀後期最前沿的工業技術中的“鋒刃”。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的鋼鐵製成品出口額每年隻有大約600萬美元,但是1900年,美國出口了價值12191.4萬美元的鋼鐵產品,包括火車頭、發動機、鐵軌、電力設備、電線、管道、車床、鍋爐和其他鋼鐵產品,甚至連縫紉機和打字機等也開始大批量出口。
1901年的證券交易所大廳。隨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這座30 年前建造,並於19世紀80年代擴建過的建築此時已經太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交易的需要。
歐洲這個素來大量進口原材料而出口工業製成品的製造業基地開始警惕起來。19世紀90年代,一些警示性的書籍開始在歐洲出現,例如《美國入侵者》(The American Invaders)、《世界的美國化》(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美國對歐洲的商業入侵》(The American Commercial Invasion of Europe),等等。此時的英國發現,它的經濟霸權地位不僅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也受到來自德國的挑戰,後者在生產能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英國。由於德國在軍事上也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決定和它已經在北大西洋對岸成長為巨人的後裔建立一種更緊密的關係。在即將來臨的世紀中,我們將會看到這種關係演變成現代世界中所能見到的兩個強國之間最緊密的關係。
對這一新型關係至關重要的是倫敦和紐約這兩大金融市場的逐步一體化。由於大西洋底的電報電纜將世界的兩大金融市場緊密聯係在一起,華爾街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外國債券的承銷。雖然倫敦自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後一直主宰著資本主義世界,但此時的華爾街已經開始與倫敦分庭抗禮。華爾街股市的漲落不僅被華盛頓、費城和芝加哥的人們密切關注,也同樣為倫敦、巴黎和柏林的投資者們所關心。與此同時,紐約仍然是美國最大的港口,其吞吐量遠非其他港口所能相比,紐約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仍然控製著美國貿易的資金命脈。
作為新興工業經濟基石的鋼鐵也徹底改變了華爾街的外觀。許多建於19世紀50年代的陳舊的6層小辦公樓被一一推倒,讓位給“摩天大樓”(skyscraper)——這個詞在1883年才被創造出來。鋼鐵建材的出現和電梯的發明使摩天大樓成為可能,而紐約狹小的城市麵積更使得摩天大樓的大量出現不可避免。紐約古老街區裏窄窄的街道從此開始熟識摩天大樓巨大的投影和樓宇之間漏出的些許陽光。這種趨勢引起了市民和市府官員們的警覺,當40層的“衡平保險公司大廈”(Equitable Building)在雪鬆大街和青鬆大街之間的百老彙上開始建造時,它嚴嚴實實地占據了整個街區,這直接導致美國第一部城市規劃條例的頒布。就像快餐一樣,城市規劃條例也發源於華爾街。事實上,美國文化中很多與金錢無關的傳統都與華爾街有關。
190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搬進了在寬街8號原來位置上蓋起的新交易大樓。新交易大樓比原來大得多,它最有特色的是以6根科林斯式大柱子裝飾的古典庭麵,屋頂的三角牆上裝飾的是約翰·昆西·亞當斯·沃德的雕塑。大樓裏麵有一個巨大的交易大廳,寬30米,長56米,高24米,與日益增長的交易規模相匹配。這個交易大廳直到今天還是股票交易的場所(盡管現在有計劃要將交易所遷到寬街對麵的摩根銀行後麵一片更寬闊的地方去)。
紐約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在當時是紐約最寬大的室內場所,其中布滿了各種電子顯示器,在這裏,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悲喜劇。交易員在大廳裏麵匆忙穿梭,由於紐約交易所不允許像期貨交易所那樣使用手勢來報價,在不同交易席位的買賣雙方通過公開叫價進行出價和應價,所以大廳裏總有不絕於耳的報價聲,如同怒吼咆哮,又如同轟轟雷鳴,無休無止。
約翰· 昆西· 亞當斯· 沃德(John Quincy Adams Ward,1830~1910), 美國雕刻家。—譯者注
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正在創造一個現代工業國,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裏交易的證券為這個新興工業國的發展提供了資金。盡管在一般人眼裏,那些銀行家、經紀人和實業家們看上去有點保守,但事實恰恰相反,就像曆史學家弗雷德裏克·劉易斯·艾倫(Frederick Lewis Allen)在50年前所寫的那樣:“摩根和現代化大工業的其他締造者,還有那些設計新公司結構的律師和立法者,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先鋒力量,他們正在改變美國的麵貌;而那些不願看到這種改變的保守派在拚命維護過去的製度和他們自己的利益。你也許會質疑摩根前進的方向,但是有一點卻毋庸置疑,那就是這種前進的速度是飛快的,而且摩根相信這會使整個國家受益。”
1908年寬街上的路邊交易市場。鋼鐵構架和電梯使得摩天大樓成為可能,它們此時已經替代了寬街上原來那些六層小樓,但是路邊交易市場——納斯達克市場的“精神祖先”——卻一直沒有移到室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
毫不奇怪,在20世紀來臨之際,這些變化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驚慌失措。此時,摩根已經組建了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和國際收割機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等上市公司。1901年,他又組建了美國鋼鐵公司(U. S. Steel),這家公司來自卡耐基鋼鐵公司總裁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的創意。施瓦布就其所任的職位來說,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當安德魯·卡耐基任命他為卡耐基鋼鐵公司總裁的時候,他才隻有35歲)。1900年12月12日在第五大道和55街交界處的大學俱樂部舉辦的一個晚宴上,他接受了一項頒獎。晚宴有80人出席,包括卡耐基、E·H·哈裏曼、雅各布·謝弗和J·P·摩根等。
施瓦布是個天才的演說家,他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這樣一個能影響美國新經濟領袖人物的機會。當他被邀講幾句話時,他講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向在場聽眾闡述了他眼中美國鋼鐵工業的前景。此時美國鋼鐵工業在全世界已經是效率最高的了,但是施瓦布告訴那些已經被他的演說深深打動的銀行家和實業家們,美國的鋼鐵工業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施瓦布建議,如果鋼鐵工業進行一次大的合並,組建一家資產規模最大、同時也最高效的大鋼鐵公司,那麼由於擁有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巨大優勢,這家公司將擊敗英國和德國的鋼鐵公司,稱霸世界鋼鐵市場。
摩根就坐在施瓦布的旁邊,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一直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支未點燃的雪茄在他的手裏被慢慢地搓成了碎屑。晚宴之後,摩根將施瓦布帶到一旁,兩人又悄悄地談了幾分鍾。摩根以雷厲風行著稱,他決定將施瓦布描述的前景變成現實。但是,兩人都知道,要做成這件事,安德魯·卡耐基是關鍵,因為卡耐基控製著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卡耐基住在曼哈頓北哈德遜河畔聖安德魯鄉村的木屋別墅裏,他是一個蘇格蘭人,喜歡在那裏打高爾夫球。19世紀80年代之前,高爾夫球在美國還不為人所知,但此時已經開始在商人和其他一些富足得能夠玩得起這項昂貴運動的人群中爆炸式地流行起來(約翰·D·洛克菲勒是這項運動早期的另外一個狂熱愛好者),高爾夫球場很快就成為談生意的方便場所。經過一場高爾夫比賽(施瓦布小心翼翼地讓卡耐基贏了這一場),一筆曆史上最大的交易達成了:卡耐基願以4.8億美元的價格把他的鋼鐵公司出售給摩根出麵組織的辛迪加。摩根立刻祝賀卡耐基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從此,卡耐基不再埋頭經營企業,在他餘下的20年裏(他於1919年去世),他所做的事情隻有一件:將他的巨大財富捐獻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