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2 金融危機大事記(2000年~2011年)(1 / 3)

步入新世紀的華爾街流年不利,接連遭遇網絡泡沫破滅、“9·11”事件和上市公司財務醜聞的打擊,再次搖搖欲墜。為了應對衰退,美國聯邦政府出台一係列經濟刺激措施,華爾街似乎再一次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從美國房地產市場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爆炸式增長中找到了無限動力。當所有人再一次認為“隻有天空才是極限”時,不幸的種子早已在盛世狂歡中埋下,一場巨大的危機悄然迫近……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位於時代廣場的總部。這家有著158年悠久曆史的老店於2008年9月15號轟然倒塌,從華爾街上消失,揭開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大幕,倒閉後的雷曼兄弟隨後被巴克萊資本收購。

1999年11月,克林頓總統簽署《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因《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的金融分業經營製度,大量依托於商業銀行貸款的證券化產品被創造出來,次貸產品問世。

2000年3月13日至4月17日,網絡股泡沫開始顯現破裂征兆,美國股市出現了自1987年股災以來最大的震蕩,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由3月間的最高點5048點猛跌至4月15日的3321點,累計跌幅高達34.2%。

2000年3月,資產規模60億美元的老虎基金宣布關閉並清盤。老虎基金曾因高收益而聞名,創立於1980年,當時其資產規模僅為800萬美元,到1998年迅速膨脹到220億美元。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中心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遭到恐怖主義分子劫持的飛機猛烈撞擊,導致“世貿雙塔”轟然倒塌,共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蹤。“9·11”事件被美國政府稱為是其曆史上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恐怖襲擊。“9·11”事件將本來就籠罩在網絡泡沫破裂陰影中的華爾街和美國經濟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2001年9月17日,為了緩解“9·11”事件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巨大衝擊,美聯儲開始采取連續大幅降息政策。從2001年9月17日至2004年6月30日的33個月裏,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3.5%一路降至1%,創下美國45年以來的新低,並且將利率在這個水平上維持了整整12個月。此後31個月內,美國名義利率低於通貨膨脹水平,其實際有效利率為負,進入曆史上罕見的長時間“負利率時代”。

2001年和2003年,小布什政府實施兩次稅收調整政策,以刺激美國經濟走出疲軟。2001年美國頒布了《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39.6%降低到2006年的35%,鼓勵民眾為獲得更多勞動成果而努力工作;2003年增加了對資本收益和紅利的征稅,促使民眾儲蓄和再投資。

2001年11月,美國安然公司財務醜聞被接連曝光,安然公司股價一路由每股90美元下滑至每股30美分。2001年12月2日,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子公司、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第七名、掌控著美國20%的電能和天然氣交易、被譽為“華爾街寵兒”的安然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不久,其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一個有90多年曆史的世界級會計師事務所退出審計市場。

2002年7月21日,繼安然公司之後的又一家美國著名跨國集團公司——世界通信公司在被不斷曝光的會計醜聞中宣告破產保護,成為截至當時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產保護案。

安然、世通等一係列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的財務醜聞,徹底打擊了投資者對華爾街的信心。

2002年7月30日,美國總統小布什正式簽署《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又稱《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對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實施了更為嚴厲的監管措施,是安然、世通等財務醜聞事件的直接產物,客觀上也使得美國企業和到美國上市的國際企業的財務成本大幅攀升。迫於國際競爭的壓力,2009年,美國宣布修改該法案。

2002年10月至2004年,小布什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提高住房擁有率(homeownership rate),具體包括:鼓勵私營部門向少數族裔提供住房貸款;簽署《美國之夢首付法案》,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首付款資助;推出“零首付計劃”,允許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為零首付的首次購房者提供住房貸款保險;向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貸款的低收入購房者直接提供貸款。

2003年起,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政府赤字高漲,貨幣政策寬鬆,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美國經濟開始複蘇。低利率減緩了消費者的債務負擔,提高了居民購房能力,推動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進入空前繁榮的一年。2004年第4季度,全美平均住房擁有率達到69.2%,創美國曆史最高水平。

2004年,時任美國證監會(SEC)主席威廉·唐納森在當時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和其他大投行首腦的強力遊說之下,宣布放寬對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資本水平的限製,取消了對大型投行的淨資本約束,容許投行提高負債率經營。投行獲得鬆綁後,經營杠杆由以前的10多倍快速飆升至危機爆發前的數十倍,遠高於一般商業銀行。

2004年6月30日,為了控製流動性過剩和經濟過熱,美聯儲31個月以來首次加息,並在隨後的兩年裏連續加息17次,到2006年8月聯邦基準利率從1%上漲到5.25%。

2004年8月,穀歌在納斯達克上市。

2005年6月,國際掉期和衍生品協會(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首次允許基於資產抵押債券(ABS)和債務抵押債券(CDO)等證券化和衍生產品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進入市場,數以萬億計的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被創造出來並廣泛交易,後被巴菲特喻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2005年8月25日,卡特裏娜颶風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造成2000億美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損失,400000人失業,約275000幢房屋被淹,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受此影響,美國2005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從第三季度的3.8%下滑至1.3%,石油價格飆升至每加侖3美元以上。

在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和信用市場的空前活躍中,華爾街迎來了一輪新的牛市。2006年1月5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於2276.87點,創下“9·11”事件後四年半以來的新高。同時,美國勞工部報告的失業人數降至5年來最低,美國服務業連續第33個月增長,公司贏利普遍上漲,房地產市場空前繁榮,華爾街上以高盛為代表的五大投行收入再創新高。在網絡泡沫和“9·11”事件後沉寂下來的華爾街再次呈現笙歌一片的繁榮景象。

2006年6月,全美房價指數Case-Shiller創下美國曆史最高189.3點,至1997年以來上升了130%,加利福尼亞、佛羅裏達、內華達等州的部分地區房價漲幅達到200%以上。

2006年12月,高盛公司向全球2.6萬員工發出人均62.6萬美元的高額獎金,比2005年上漲40%,創下曆史最高紀錄。其全年員工獎金總計約164億美元,超過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諸多著名上市公司市值。華爾街其他幾大投資銀行的營業收入和當年獎金水平也紛紛創下其曆史新高。

2006年第4季度,全美房價指數Case-Shiller首次出現連續第二個季度下滑,粉碎了“大蕭條以來美國住房市場價格從未下降”的神話。很快,次級貸款違約率快速上升,與次貸有關的金融產品尤其是衍生品的質量迅速惡化。

2007年2月22日,全球第二大商業銀行彙豐銀行宣布北美住房貸款按揭業務遭受巨額損失,隨後減計108億美元相關資產,彙豐銀行北美首席執行官宣布辭職,拉開次貸危機的序幕。

2007年4月2日,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裁減半數員工並申請破產保護,十幾億美元公司市值隨之蒸發,標誌著次貸危機正式浮出水麵。隨後,400多家經營次級貸款和相關住房抵押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紛紛倒閉。

2007年6月1日,全球兩大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穆迪全麵下調超過100種次級貸款抵押債券的信用評級。6月11日,標準普爾又對612個次貸抵押債券發出信用降級預警,正式標誌著次貸金融產品質量的全麵惡化,引發次貸金融產品市場的劇烈波動。

2007年6月22日,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全美第二大次級貸款抵押債券承銷商貝爾斯登旗下以次貸相關信用衍生品為主要投資策略的對衝基金宣布巨額投資虧損。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等多家華爾街金融機構不得不聯手出資32億美元貸款以圖拯救該對衝基金,成為繼1998年長期資本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後最大規模的一次華爾街金融機構聯手援助對衝基金案例。

2007年7月9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宣布以120億美元收購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BOT)。至此兩大美國期貨交易所巨頭在經過數十年的競爭後,最終化敵為友,雙方聯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交易所。2008年3月17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宣布以94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紐約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NYMEX Holdings US-NMX)。

2007年8月2日,貝爾斯登旗下的對衝基金在接受32億美元貸款援助之後,仍因巨額虧損最終未能逃脫破產命運。隨後,法國巴黎銀行旗下的3隻投資基金宣布停止交易,美國和全球股市在此帶動下受到重挫。

2007年8月17日,為應對次貸危機以及可能的經濟衰退後果,美聯儲決定降息50個基點。從此,美聯儲進入新一輪“降息周期”,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聯邦基金隔夜利率共下調225個基點,利率從5.25%下降到了3.00%。

2007年8月,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等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美國政府和各國央行僅在8月份就向市場注資超過1000億美元,歐洲央行向相關銀行提供近1000億歐元資金的援助。

2007年9月28日,網絡銀行(Net Bank)成為次貸危機中第一家破產的商業銀行。

2007年10月30日,美林證券2007年第三季度由於在次貸相關領域遭受的損失超過80億美元,斯坦·奧尼爾成為華爾街首位直接受次貸危機影響丟掉飯碗的首席執行官。一個月後,全球最大金融機構花旗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也因花旗的業務受到重創而宣布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