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史偶得——《偉大的博弈》再版跋(1 / 1)

一直以來,世界上眾多經濟專家或曆史學者經常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中,大不列顛和日本會先後戰勝滿清中國?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經濟史專家麥迪遜估計,按當時可比價格計算,清政府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英國的4倍和日本的5倍。如此懸殊的國力對比,到底是何原因使兩個入侵國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詰於此問,中外史家眾說紛紜。結論多不外乎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入侵帝國的堅船利炮。這雖然不失為主要原因,卻仍顯籠統和膚淺。在拜讀了祁斌先生的譯作《偉大的博弈》之後,終對此問有了更深層的感識。適逢今日祁斌先生邀我作跋,故不避孤陋寡聞,將雜想略呈一二,以期共勉。

近代史中,兩國逐戰,孰勝孰敗取決於將士之勇,更取決於對手之間的經濟財力,比的是雙方的國防經費。然由此而論,按當時的比例數字,為什麼國力數倍於英、日的滿清卻慘敗而歸呢?

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無法回避和顯而易見的。按當時入侵國和滿清的國內生產總值實力比較,英日顯然弱一籌;但是,他們集資融資的能力卻不是滿清國可比擬的。在籌集國防經費方麵,兩國擁有的正是清朝所欠缺的現代工具——資本市場。

從現代政府財政來源的角度看,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渠道十分有限,不外是苛捐雜稅,乃至非常時期的賣官鬻爵。由於朝廷上下官員貪婪腐敗,常常中央政府一兩銀子的財政收入經層層盤剝累加之後,到了百姓頭上就變成了三兩的賦稅。因政府集資手段原始,效益低下,故不僅民負重大痛苦不堪,且政府軍事財力也十分匱乏。再反觀英日兩國,其不但有較為有效的稅收渠道,更有非常製度化、便利的金融手段——向資本市場發放國債,直接向百姓借錢。以如此方式變剝奪為許諾,英日政府不但順利籌集到大量軍事國防經費,更直接推動了兩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可歎巍巍清政府,在打仗的節骨眼上卻拿不出錢來!

以史為鑒,落後就要挨打。吃一塹長一智,中國人民終於認識到了金融市場在國民經濟和國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曆史偉人鄧小平的親自推動下,中國在1990年重新建立了資本市場,曆經20年風風雨雨的飛速發展,它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金融市場。

任何新事物在新生的環境中,總不會恣意平坦地生長擴展。中國的資本市場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在集資、融資、投資等各個環節上,還不盡如人意,顯現出許多新興市場的共同弱點:盲目、無序、充滿投機性,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起到有效分配和利用社會資本的作用。

怎樣正確地看待和發展這個新興的市場,是監管當局在目前處理市場監管和發展這一矛盾時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鑒史論今,祁斌先生精譯的《偉大的博弈》一書,娓娓道來,向讀者展開了極富現實意義的美國金融市場發展史畫卷。整篇通俗流暢、一氣嗬成,充滿真知灼見。縱觀其兩三百年的發展史,資本市場既是一個物欲橫流、魚龍混雜的場所,又是一處彙集智慧、永遠創新的地方;它時時投機充盈,刻刻險情迭出、危機四伏,但永遠集聚商機,洋溢活力,充滿挑戰性;毋庸諱言,它也是一個極富人性的地方。

20年與200年,各自的發展和成熟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中國資本市場尚處於汲養料、長身體的時期,需要我們少苛求、多愛護、積極引導,需要我們不斷推出此類佳作譯著為它提供前車之鑒,讓它少走彎路,讓我們共同促進它的壯大與成熟。

梅建平

長江商學院金融係教授

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