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為什麼中東地區盛產石油(3 / 3)

冰山常給海上航行造成巨大損失。因為冰山比水輕,隻有很小的部分露出海麵,讓人難以發現。常使船隻觸冰山而沉沒。

但是,冰山也是人類的淡水資源,有待人們去開發利用。

3.為什麼山區的氣溫隨著高度而變化

到過廬山旅遊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越往髙處走氣溫就越低,到了山頂基本上就無炎夏暑熱了。

其實其它的山區情況也是這樣。如我國的橫斷山區,從山腳走到山頂,氣候和景觀都有很大的變化。從下到上,就會從熱帶氣候過渡到寒帶氣候。如果你是穿著夏季單衣來到山下的,那麼走到山頂時’你就要穿戴冬天的服裝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氣溫是表示該處空氣的溫度,氣溫低表示空氣中的熱鐾少;氣溫高表示空氣中的熱量多,而大氣熱能的來源是太陽的輻射能。太陽輻射把它的能量穿過大氣送到地球表麵,地球表麵又把其中部分能量反射到大氣中,這樣離地麵近的空氣得到的反射熱就多,溫度就高,離地麵遠的空氣得到的反射熱就少,溫度就低。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下層空氣的密度大,上層空氣的密度小。密度大質量也大,吸收的能量也多,因此離地麵近的空氣吸收的輻射熱就多。同時空氣密度大,保溫性能也較強。所以,離地球表麵越近溫度就越髙,反之,溫度就越低。

4.為什麼山區下雨較多

如果你留心觀察過中央氣象台的氣象預報,就會發現下雨多的地區往往都集中在一些山區。比如,我國的西北地區降水稀少,一派荒涼景象;而屹立在荒漠之中的大山,如天山,祁連山等山區,降水量就多。如果你走進山區,立刻會感到空氣清新、濕潤、遍地綠茵,與周圍的荒涼形成明顯的對照,這是為什麼呢?

山區降水較多的原因是由於高大的山體作用造成的。當含有一定水氣的氣流在前進途中,遇到髙山的阻擋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氣溫下降,空氣被冷卻,達到凝結高度時便產生降水,因此迎風的那一側雨量增多,降雨時間也增長。一般講每上升100米,年降水增加20~40毫米,雨天增加2~3天。但是,山地降水也不是無止境地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多的,到達某一高度後,降水量又會迅速減少。

山地降水還因坡向不同而各異。迎風坡因氣流被迫抬升,加上坡地熱對流作用而造成大量降水。背風坡氣流越山而下,其中水氣已在迎風坡形成降水後大量減少,而降水較少。

通常,山峰和坡地上多在白天下雨,而低窪穀地多在夜晚下雨。

5.為什麼地球上會有永凍層

永久凍土層簡稱為永凍層。在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上分布著大片的永凍層,主要在極地和嚴寒的高山和雪原上。據估計,目前地球上有大約3500萬平方千米的永凍層,占地球陸地總麵積的1/4呢!為什麼會形成永凍層呢?

永凍層的形成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永久凍土層是低溫條件下的產物,因此氣溫要很低,年平均氣溫必須低於零度。第二,要有足夠的時間。據科學家考察發現,在北極地區凍土層一般都有幾百米的厚度,而大氣的低溫要傳導到地表以下幾百米,要用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

因此,科學家推測,今天地球上的永凍層是距今二三百萬年期間的冰期時代產生的。在最近的二三百萬年間,地球上曾發生過四次冰期。

冰期時代全球氣溫降低,其中最盛的一次冰期,冰川竟覆蓋了全球1/3的陸地,冰期持續時間很長,一般都在10萬年以上。

目前,地球擺脫最後一次冰期影響隻有一萬多年,氣溫雖然逐漸回升,古代大冰川也已消退。可是,埋在地下冰期代形成的凍土層因導熱速度較慢,仍然保持下來了。所以還有永凍層。

6.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麵,有一層土壤,土壤與人類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自然界自然條件區域間差別很大,因此土壤的種類也是形形色色的。

那麼,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殼是岩石組成的,堅硬的岩石在千百萬年的風化作用下慢慢地粉碎,變成了碎石、沙粒和細土,它們覆蓋在沒有風化的岩石上,但是,它們卻不是土壤,隻能稱作“成土母質”。成土母質雖不箅土壤,卻為土壤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它比較疏鬆,能涵蓄水分和空氣,一些微生物町以在其中生存下來,漸漸地改變著成土母質的營養狀況。

後來,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開始在這種土質上生長繁殖,死亡後植物殘體遺留在裏麵,使這種土質逐漸有了肥力。為更高級的綠色植物生長創造了條件。綠色植物有龐大的植株和根係。它們能利用太陽光和吸收的無機鹽及水分製造更多的有機質。綠色植物不斷地把枯枝落葉或者殘體投入土中,土壤中的有機質進一步增加,再加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腐殖質,腐殖質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本物質。

細土、腐殖質、無機鹽就組成了含有有機質、有一定肥力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