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樓蘭古城是怎樣消失的(3 / 3)

這種在金沙江的發育史上發生的與古長江連通的現象在地理學上稱作“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是河流發育過程中很常見的現象,即當一條河流不斷向下、向後侵蝕、不斷加長自己的長度的時候,往往會切開分水嶺,與另一條河流連接起來,主水流會進入另一條河流的懷抱之中。凡是發生河流襲奪的河流,在襲奪處都要產生非常奇怪的彎曲。

2.喜馬拉雅山能超過萬米嗎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12米,它矗立於眷馬拉雅山地區。

據地質學家推測現在的喜馬拉雅山是在四五千萬年以前,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而從古海中崛起的最年輕的山脈。

地質學家們還發現,喜馬拉雅山總是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長。在第四紀的300萬年中,平均每1萬年上升10米。可是最近1萬年中,平均1年就上升5厘米,而且現在還在繼續上升。

照這樣上升下去,喜馬拉雅山會不會超過1萬米呢?

地質工作者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喜馬拉雅山雖然仍在升高,但是超過萬米以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岩石是由許多岩石分子構成的,分子間存在著電磁力,岩石分子才能以定的結構排列構成堅硬的岩石。但是岩石是有重量的,可以把高山看作泥土和岩石相疊而成的。如果不斷加碼,那麼下麵岩石所受壓力就會不斷增大,而到了一定的極限後,下麵的岩石就會粉碎,高山就不存在了。

科學家通過從岩石分子間的電磁力的推箅,地球上的高山極限約為1萬米,所以地球上所有的山峰,都不可能超過1萬米。

3.西沙群島中的“金字塔”是怎樣形成的

我國西沙群島中有個小島叫石島,它是由珊瑚礁等生物沙岩組成的。西沙群島諸島的一般高度為5.6米,而石島的中央高度卻達15.2米,好像一座金字塔聳立在西沙群島之中。

那麼,這座奇特的“金字塔”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學家認為,西沙群島由十幾個沙島組成,它們都是由鬆散的珊瑚、貝殼等生物堆聚而成的沙島。而金字塔形的石島卻不然,它是由堅硬的層狀生物沙岩構成。根據測定西沙群島一般沙島的年齡不超過6000年,而石島卻比它們年老得多,年齡在1.2萬年到2.4萬年之間。一般的層狀沙岩是底部年老,上部年輕。而石島卻比較奇特,它是底部年輕為1.4萬年1.7萬年,越往上越老,“金字塔”最高點最老,為2.4萬年。有的學者認為,這是雨水衝蝕作用造成的。組成石島的生物沙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其成分為碳酸鈣,當上層的生物沙岩遭雨水衝蝕後,一部分碳酸鈣被溶解,滲到石島底層。碳酸鈣沉澱下來,生長出新的年輕的方解石結晶,就使底層岩石的年齡變年輕了,這就出現了年齡的倒置現象。

4.古揚子海為什麼會消失

我國大陸西起四川、雲南的東部,東到江、浙沿海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由於有長江穿流而過,所以稱為揚子江地區。這裏山河秀麗、物產豐富、文化曆史悠久,被譽為我國的半壁江山。

然而這片如牝遼闊的地區,在遠古時代卻是一片汪洋大海,被稱為古揚子海。這一地區是經過漫長的地質發展曆史和劇烈的地殼運動以後才顯露出來的。

那麼,古揚子海是怎樣消失的呢?

據沉積岩中的化石分析,當時古揚子海大部分時間處於溫暖的氣候環境之中,相當於目前的熱帶一一亞熱帶的氣候。溫暖濕潤的氣候使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它們死亡後的骨骼堆積在海底形成了巨厚的碳酸鈣沉積。後來,地殼活動顯著,海底地殼上升,海水漸漸從東西兩側退出去。在海底上升的同時,花崗岩等岩漿侵人上來,帶來了各種金屬礦藏。

在距今兩億多年前,目前哦眉山所在的位置上有岩漿從深處噴發上來,形成了巨厚的玄武岩層,構成了今日哦眉山的一部分。

地殼的上升、海水的退出,造成了古揚子海的消失。

5.流入“無底洞”的水到哪裏去了

在希臘古城亞各斯的海邊,有一個奇怪的岩洞,每天都要流進幾萬噸的海水,但卻從來沒有灌滿過,也沒有人找到它的出口在哪裏,因此人們稱它為:“無底洞”。

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希臘的地質勘探隊對它進行了多次考察但卻沒有任何結果。50年代美國的一支地質隊對它進行了全麵的考察,他們在水中加入一種永不變色的紅色塑料顆粒,讓它們流入洞中,然後在希臘的近海岸、河流、湖泊中尋找這種顆粒,找了很久竟一個也沒有找到。

後來,他們又改用經久不變顏色的深色染料,把它加人水中,然後又查找了大批水井也毫無結果。

那麼,每天幾萬噸的海水到底流到哪裏去了呢?當然它不會進人地心,一定是有個未知的出口,可是這個出口又在哪裏呢?

多數的科學家認為,這是“水橋”作用的緣故。所謂水橋就是指在海底有一條水的通道,就像陸地上的地下暗河一樣。這些進入亞各斯“無底洞”的水,很可能經過某一地下通道回蘚大海深處,又經過海底“水橋”淹到非常遙遠的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