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冥王星有大氣層嗎
冥王星的公轉軌道扁得出奇,它的近日點隻有44億千米,比海王星的近日點還近,而它的遠日點為74億千米,兩者相差竟達30億千米。
由於距離太陽這樣遙遠,受到太陽的光和熱很少,冥王星就變成了一個永恒的冰凍世界。正午時分它的表麵溫度也隻有-223℃,而夜間則會降到-253℃。在這樣低的溫度下,許多物質的性質會發生奇妙的變化:皮球會比玻璃還脆,水銀比鋼鐵還硬。
既然冥王星上的溫度這麼低,那麼,它還會有氣體揮發形成大氣層嗎?
1978年,有的天文學家對冥王星進行光譜分析,發瑰它的表麵至少有一部分由甲烷組成的冰。甲烷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它的冰點接近絕對0℃,即-273.15℃。
如果冥王星上確實有甲烷的話,那麼,盡管冥王星上的光照十分微弱,甲烷還是會蒸發的,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大氣層。
有一種觀點認為,冥王星上有大氣層,如果甲烷是冥王星的唯一氣體的話,那這個大氣層隻存在於它的向陽麵,背陽麵卻沒有。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冥王星處在遠日點時,冥王星上隻有向陽麵才有大氣層,而當它進入近日點時,在它的背麵也可能出現一層甲烷蒸氣。
4.太陽係有第十顆行星嗎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太陽係有九大行星,但是在200多年前,人們隻知道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六大行星。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了第七顆行星——天王星。
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的運動軌跡有些反常,於是猜想在天王星之外可能還有一顆行星,是這顆未知行星的萬有引力使天王星的軌跡發生了變化。
1842年,兩位青年科學家計箅出了那顆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9月,德國天文學家根據計算的位置,在望遠鏡中找到了第八顆行星,它就是海王星。
後來,人們又根據海王星的運動軌跡推測,在它的軌道之外,還有一顆未知的行星。
1930年3月,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終於找到了第九顆大行星,這就是冥王星。
天文學家們猜想,太陽係內還可能有第十顆大行星。它要麼在水星軌道以內,要麼在冥王星軌道之外,但是經過天文學家多次在日全食時觀測,人們始終未能找到“水內行星”。
但是,“冥外行星”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太陽的萬有引力作用範圍很大,大約有4500個天文單位,而冥王星距離太陽僅40個天文單位,因此,太陽係的邊緣還非常遙遠,空間十分遼闊,“冥外行星”應該是存在的,等待人們去發現。
5.為什麼會有流星
夏夜,當我們在納涼時,常會看見在晴朗的夜空中,突然一道光亮劃破長空,瞬間便消失了,這是流星現象。民間還有這麼一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去世了,便會有一顆流星出現。當然這是一種沒有科學道理的迷信觀點。
那麼,流星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流星是闖進地球大氣層的一種行星際物質在大氣層中摩擦發光的現象。
在遼闊空間中,遊蕩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和塵埃物質,稱為流星體。它們也和行星、彗星一樣,在空間運轉著,流星體的質量大小不一,從幾克到幾千克,最大也不過幾百噸。
它們本身不會發光,當它們闖入地球大氣層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速度大大加快,可高達每秒70~80千米。流星體以這樣的速度穿越大氣層時,便與大氣發生激烈的摩擦,從而迅速地變熱,燃燒、發光、氣化、並一下子化為烏有,這就是流星現象。流星過後,在空中留下一條痕跡,那就是我們在夜空中見到的那條很亮的孤形光。
有時,流星體的體積很大,它在空中來不及燒完,餘下的物質就落到地麵上,就成了隕石。因此,隕石是唯一會掉到地上來的“天體”。隕石著落時,往往在地麵上撞出一個畫錐形的坑穴,叫做隕石坑。
6.彗星是怎麼樣的星體眾
也許,你曾聽到這種說法,誰見到“掃帚星”就不吉利,晦氣。“掃帚星”在天文學上叫彗星,它曆來被人們視為災難的象征,會帶來饑荒、瘟疫、地震、戰亂甚至要流血和死亡。其實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彗星,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彗星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彗頭的外圍是龐大的氣殼,稱為“彗發”。直徑有幾萬到幾十萬千米,中心是一個直徑僅10千米左右的固態核心,稱為“彗核”。彗尾比彗發更長,長的可達數億千米。
“彗核”是由水冰和幹冰(固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雜在其中組成的。因而天文學家認為:彗核像個混了雜質的“髒雪球”。
彗發和彗尾都是由彗核噴發出來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朝太陽方向噴射出的大量氣體和塵埃,可噴出幾千千米遠,就像是火噴泉一樣,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這些氣體非常稀薄、密度極低。
離彗核越遠的地方氣體密度也越低,到了彗尾的末端,物質密度甚至隻有彗發密度的萬分之一,這個密度比熱水瓶的“真空”瓶膽中的殘留氣體的密度還要低一萬億倍呢!
看起來,彗星是一個龐然大物,其實它是個“看得見的真空”。
7.天空中有多少彗星
天空中究竟有多少彗星?要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為觀測手段的不同,所看到的彗星數量是不一樣的。如果指的是明亮或形態特異,引人注目的大彗星,那是為數不多的。要說比金星還亮的大彗星,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僅出現16次。但是,人們肉眼可以看見的彗星平均每二、三年便出現一次。若用望遠鏡觀測,平均每年可看到6~7次。
從古至今,有記錄的彗星出現的總次數是1860次,計箅出軌道的彗星共有748顆,其中周期在200年以下的短周期彗星135顆,其餘都是長周期彗星。
那麼,從現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彗星又有多少呢?據科學家統計,總數至少有12萬顆。平均周期是4萬年的彗星,每年平均有3顆。因而,16世紀德國天文學家克普勒曾經這樣形容彗星的數量,他說:彗星在天空中就像魚在大海裏那樣多。
彗星的數目雖然眾多,但質量卻甚小。1000億顆曾星的總質量也僅為地球質量的十分之一。而太陽的質量又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所以,彗星的質量在太陽係裏是微不足道的,成不了什麼“大氣候”,更不苛能對地球構成什麼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