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為什麼說太陽不在銀河係的中心(2 / 3)

在晴朗無月的夜晚抬頭遙望,你會看見在那深藍色的天幕上,橫飄著一條白茫茫的光帶,它又像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銀河。它是由1000多億顆恒星組成的天體係統,在天文學上叫銀河係。

在整個銀河係中,太陽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它隻是銀河係中一顆普通的恒星。而在整個宇宙中,銀河係又顯得微不足道了,像銀河係這樣的星係,到目前為止巳發現了約10億個,其中離我們最遠的距離達150億光年。

星係作為恒星的巨大集群,它可以分成不規則星係、橢圓星係和旋轉星係三大類。

對於星係的形成,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觀測,至今都很難做出準確的回答。

一種觀點認為,星係的前身物質可能是宇宙膨脹後的彌漫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這些彌溲物質收縮並凝聚起來,可能出現許多凝聚中心,隨著密度增大,星係團的物質就碎裂成星係。

也有人認為,宇宙處於輻射時代時,由於輻射很強,會引起等離子的渦流。當宇宙進人物質時代後,大大小小的渦流相互碰撞混合,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力,使物質成團成塊,逐漸演化成星係。

還有的人認為,星係的前身物質可能是宇宙早期的超密物質,在宇宙大爆炸後,拋射出來的物質就形成了星係。

5.恒星是怎樣形成的

在天空中,除了少數行星外,其他的都是自己會發光,位置相對穩定的恒星。

古代人們以為恒星的位置是不變的。其實,恒星不但自轉,而且各自都以不同的速度在宇宙中飛奔,速度比宇宙飛船還快呢!隻不過恒星離地球太遠了,所以,人們很難覺察到它在運動。

恒星和人一樣,也要經過從生到死的過程,隻不過它的壽命要比整個人類的曆史漫長得多。那麼,恒星是怎樣形成的呢?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恒星是由星際的彌漫物質如塵埃微粒,某些元素及其分子集聚而成的。星際物質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疏一些。密的地矢物質之間的引力大一些。當外界向星際雲輸入一定的能量,使密度大的更加大,當大到一定程度時,自身引力變大,繼續收縮下去,就形成了許多原恒星。

原恒星似雲非雲,似星非星,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都在逐漸上升。當溫度上升到幾百攝氏度時,原恒星就向外放射出紅外線,被稱作紅外星。

紅外星進一步收縮,內部溫度上升到二、三千攝氏度,內部壓力增大,已能與外部引力相抗衡,星體再收縮,當內部溫度上升到10000℃左右時,恒星內部的熱核反應開始,一顆光芒四射的恒星就正式誕生了。

6.“巨洞”和“超星係團”是怎樣形成的

在20世紀初,人們一般都認為宇宙內的星係是均勻分布的。如果把一個星係比做一粒灰塵,那麼,宇宙中的星係就像空氣中的灰塵一樣隨處都有,而且互不相關的各自運動著。

到了20世紀中下葉,人們的觀念逐漸地發生了改變,認為宇宙的結構遠遠不是那麼簡單,星係團在宇宙中的分布並不均勻,它們往往進一步聚集成規模更大的“超星係團”,星係團的外形大致是球狀,而超星係團則是網狀的,各個超星係團之間往往是一些幾乎一無所有的巨大空洞區域,天文學將其稱為“巨洞”。

“巨洞”和“超星係團”是怎樣形成的呢?

科學家們認為,早先宇宙中的物質分布雖然均勻,但不可能絕對均勻,總有一些地方的物質的密度大一點,又有一些地方的物質密度小一些。

物質密度特別大的地方,對周圍其它物質的引力也特別大,於是那裏就吸引了更多的物質,密度就更大,這樣一來,它們吸引周圍的物質的力量又變得更強大。如此往複,那些物質密度特別大的地方就逐漸形成丫星係一一星係團和超星係團,在它們周圍剩下的物質就非常稀少,結果就成了巨洞。

7.天狼星為什麼會變色

天狼墾是大犬星座中最亮的星,它是離我們較近的一顆恒星,和地球相距8.7光年,在整個天空中,它也是看起來比較亮的恒星之一。

今天人們看見的天狼星是白色的,而在古代巴比倫、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典籍中記載的天狼星卻是紅色的,非常明亮。這是為什麼呢?

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發現,天狼星在天穹上移動的軌跡是波紋狀的,而不是像其他恒星那樣沿著直線前進。他認為,這種現象表現天狼星實際上是個雙星,它們之間的相互引力使得天狼星一邊旋轉一邊前進,所以看起來才像沿著波紋狀的路線移動。

直到1862年,美國天文學家克拉克用當時最大的望遠鏡,才在明亮的天琅星旁邊發現了一個微弱的光點,它正好在預先推測的伴星的位置上。

天狼星的伴星是一個白矮星,它的表麵溫度很高,約為23000℃,因而呈白色或藍白色。但是由於體積很小,所以光度很小。天狼星本身亮度非常微弱,它的顏色是由其伴星起主導作用的。

從星體演變理論得知,白矮星是天體中一種變化較快的巨星。它的前期段是紅巨星,那時其核心溫度可達1億攝氏度。當然是相當明亮的。隨著它的內部核燃料逐漸耗盡,它就暗了下來。

二、為什麼說宇宙在膨脹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銀河外星係的光譜線普遍存在紅移現象,這表明那些星係都在迅速地遠離我們而去、哈勃還證明,距離我們越遠的星係遠去的速度就越快。

60多年過去了,人們探測的空間範圍與日俱增,探測到的河外星係不僅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遠了。但是星係的退行速度卻依然與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例如,與地球相距100億光年的遙遠星係,退行速度已達每秒15萬千米,差不多為光速的一半,更遠的星係退行速度就更快了。

那麼,為什麼無數的星係都在以如此巨大的速度四散而去呢?

原來,這是因為宇宙正處在一種宏偉的整體膨脹之中,這很像一個表麵粘了許多粉狀顆粒的大氣球,氣球膨脹時,它表麵上的粉狀顆粒就四散分開了。這時,任一顆粒都會看見其他的顆粒都在離開自己遠去,而且離它越遠,退行速度也越快。

如果把宇宙中的每個星係都想象成是氣球上的一顆粉粒,那麼星係普遍地退行的圖景就比較容易想象了。它們並不隻是遠離我們而去,而是互相之間在彼此分離,你到任何一個星係上去都會看到同樣的情景,這證明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