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3)

和你興趣相近,也是你最有可能與之相處的人。

與他們在一起,會讓你有心靈感應,俗稱“默契”。你會因為想的事、說的話都與他們相近,經常有被觸摸心靈的感覺。和他們交往會幫助你不斷地進行自我認同,你的興趣、人生目標或是喜好,都可以與他們分享。這種穩固的感受“共享”會讓你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為有他們,你更容易實現理想,並可以快樂地成長。

陪伴你的朋友

有了消息,不論是好是壞,總是第一個告訴他們。他們一直和你在一起。

這種朋友的心胸像大海、高山一樣寬廣,不管何時找他們,他們都會熱情相待,並且始終如一地支持你。他們是能讓你感到滿足和平靜的朋友,有時並不需要他們太多的語言,隻是默默地陪著你,就能撫平你的情緒。

聰明人一般都善於識人辨人,更善於分辨朋友,區別對待,同時尋找時機使友誼增進。

常聽人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或慨歎:“相識滿天下,知己無一人。”不錯,知己非常難得。但倘若每個朋友都是知己,可能又相當單調,未必能使我們感到十分滿意。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我們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我們也不能期望每個朋友都願與我們坦誠相待。友誼的多彩,就在於它不單有知己深交或泛泛之交,而是在此二者之間存在許多種深淺不同的層次。

做人有無“心機”,也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分辨和接納不同層次的朋友。對他們有合適的期望,同時擁有增進與維係各種情誼的方法。

(1)知己。

這是我們人生中絕難找到的極少數朋友,他們可以誠懇地接納我們的優點,也會接納我們的缺點,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他們像麵鏡子,能給予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可以作為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不過,對於知己我們也有義務不斷地付出,同樣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接納、支持、聆聽和幫助對方,這是我們的責任。不過,你不要濫用知己的權利——知心朋友不等於“黏身”朋友,更不能要求對方完全同意自己、遷就自己。我們與知己之間,雖然感情融洽,卻並非毫無距離。

(2)“死黨”。

他們多是一些來往密切,與我們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和我們有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遭遇,所以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會很默契地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

“死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夥伴,可驅除孤獨感,增強自信心,為生活添加色彩和情調,是你最好的精神支柱。

但如果要整個“死黨”相處愉快,就需要大家彼此遷就。不獨行特立,有合群的性格,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死黨”有事求助時,我們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援助,並加以鼓勵。不過,可不要單獨陶醉在這個“小圈子”裏,完全排斥外界朋友。否則,你可能會失去許多寶貴的友誼。

(3)老友。

他們是與我們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比如老同學、一起長大的夥伴等。雖然大家見麵的機會不是很多,但由於彼此熟悉,每次相逢都能天南地北地親切交談,成為一段愉快的經曆。他們不是知己,你有困難時不一定會想到他們;大家的性格也未必接近,不過友誼肯定是耐久而雋永的,值得我們好好地去珍惜。不要因為來往少而讓友誼停止於寒暄、敷衍的地步。

(4)來往密切的朋友。

因為活動圈子相同,我們可能交到一些與我們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熟悉我們的生活細節,但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可傾訴心事的朋友。

對於這些朋友,盡管大家每日共事共學,但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因為彼此都沒有什麼承諾和默契。但最起碼的原則是相處時應不忘禮貌,言行一致、心意真誠,工作上給人方便。這都是我們該遵守的,因為他們正是最能看透我們言行、工作能力和態度的人。不要總是擺出外交式的笑容和虛偽態度,更須小心謹慎,不要因日常利害衝突而產生磨擦。

(5)單方麵投入的朋友。

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經常把心腹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推心置腹的感覺。也有些時候,我們對某人特別崇拜仰慕,而對方卻未必有熱烈的回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多產生在一些不同位置的朋友之間,如老師與學生,班長與同學。不過有時普通朋友間也存在這種不平衡現象。

當受人仰慕的時候,不要輕看和戲弄別人的友誼,或表示討厭和高傲的態度,應該盡力去助人成長,給予中肯意見,鼓勵他發展獨立精神,認識其他朋友。

當我們仰慕別人的時候,也不要成為別人的累贅,過分依賴。應該積極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切記:不要盲目崇拜,胡亂付出感情。

(6)普通朋友。

這類朋友占據了我們朋友之中的大部分。他們可以和我們東拉西扯,聊些無關宏旨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不會教大家牽腸掛肚這類朋友對於人生也是必不可少。他們可謂是你的“大百科全書”。這類朋友的知識廣、視野寬、人際脈絡多,會幫助你獲得許多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你成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人。

雖說是普通朋友,但也可成為遊樂時的好玩伴。有難事,也可向有專門知識的普通朋友請教。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充實我們的知識生活,令我們感受到“相識遍天下”的溫暖感覺擴大我們的交往範圍。

這類朋友,隻要我們肯加大生活圈子,自然不會缺少。至於感情發展,不妨順其自然。別對人要求太嚴酷,他們往往會被你的嚴格所嚇倒。

(7)泛泛之交。

彼此的友誼僅限於認識的階段,不過是點頭之交,連普通話題也未必有機會聊上。這樣的朋友若能做到見麵時打打招呼,保持禮貌距離,已很不錯了。千萬別對人過分信任,否則誤交朋友,悔之晚矣。

成大事的忠告

做人有無“心機”,也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分辨和接納不同層次的朋友,對他們有合適的期望,同時擁有增進與維係各種情誼的方法。

聰明人一般都善於識人辨人,更善於分辨朋友,區別對詩,同時尋找時機使友誼增進。

8.學會將朋友分等級

朋友雖多,你也要區別對待。待你厚的朋友你也要待他厚;待你薄的朋友,你與他隻保持泛泛之交的距離。

我們平時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悟:平時朋友多得不計其數,前呼後擁好不威風,可真到有事需要朋友幫忙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有的人平時朋友並不多,可在需要朋友的時候,一個個全都鼎力相助。其中的原因就是交朋友時沒有分等級。

朋友相交以“誠”,此乃不變的至理,那為何又要分“等級”?那不就不“誠”了嗎?

某地有個成功的商人,朋友無數,他逢人就誇,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後來有人問他,你的朋友這麼多,你都同等對待嗎?

他思索了一下說:“當然不能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他說雖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誠心誠意的,但別人和他交友卻不一定都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品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得一些利益的朋友也不少。“對方有惡意不夠誠懇,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吧!”這位商人說:“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無可事事級”、“保持距離級”等等。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親密程度和自己心靈之窗打開的程度。

要把朋友分出很多等級其實也並不容易。因為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有時會把有赤誠之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主意的人,也會把凶惡的人看成友善的朋友,甚至在旁人指點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一旦上了他們的當,才大夢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十分困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把朋友分等級還是十分必要的。心理上要有將朋友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才會比較冷靜客觀。就可以在關鍵時刻用得上好朋友,並且把傷害減到最低。

對心地純真、感情豐富的人來說,把朋友分等級很困難,他們隻會一味付出,不善於識別人。而且把朋友分等級,他也會覺得過意不去。

不過,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學習,慢慢培養習慣。等到了一定年紀,熱情自會冷卻,不用人提醒,也會把朋友分成若幹等級了。

分等級,可以按前述那位商人的方式分,也可以簡單地把朋友分為“可深交級”和“不可深交級”。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這就好比客人來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請進客廳,推銷員在門口應付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也可以依據對方的特性,調整和他們交往的方式。但有一個前提要牢牢記住:不管對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錢,一定要是個“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說,對方和你做朋友的動機必須是純正的。不過人們常被對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結果把壞人當成好人,這是很多人無法避免的錯誤。

給朋友分等級也要選對時機。如果你目前事業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誌,那麼不必太急於將朋友分等級,因為你這時的朋友不會太多,還能維持感情的朋友應該不會太差。但當你事業有成之時,那時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級不可了,因為這時的朋友有很多的是另有所圖,並不一定是真心實意的。

成大事的忠告

朋友雖多,你也要區別對待。

心理上要有將朋友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才會比較冷靜客觀,就可以在關鍵時刻用得上好朋友,並且把傷害減到最低。時,某位朋友對你一再討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你,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決不會在你身陷危難之時施以援助之手,卻會趁機投井下石。

話又說回來,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雖然代價高昂,時間長久,又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很高。因此我們說:“倒黴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成大事的忠告

在利益得失麵前,每個人一定會亮相的,每個人的心靈會迫不及待地鑽出來當眾表演。所以,此刻也是識別朋友和人心的大好機會。

立體交友、著手周邊以點帶麵,交友交上一條線

現在基本上每個社會人士都知道人際關係對於自己的重要性,那麼要如何去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呢?其實並不難,起碼你可以從以下個思路去展開!

同鄉

中國做生意最厲害的兩個地方:溫州和潮汕地區。他們經商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抱團,團隊意識非常重。一個溫州人在某處開辟了一片市場,馬上會叫上一群溫州人,來共同把這塊市場蛋糕做大;一個溫州人的事業做的不錯,他在做供應商選擇的時候肯定是優先考慮本地人。我曾經在一次從深圳去東莞的汽車上遇見一個溫州人,他說他是做膠紙生意的。他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供應給幾家在東莞的溫州廠商。這種互幫互助的精神讓我極為感歎。

潮汕人也是如此。在外地都會有一些潮汕人的商會,經常組織一些商業合作會議(溫州人也不例外)。曾經的中國首富黃光裕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他整個的事業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潮汕人之間的相互協助。即便到後期資本運作時,也是幾個潮汕人在幫他操作這些事情。

同學

幾年的同窗學習也讓同學之間結下來深厚的友誼。參加工作後也要經常的保持聯係,適當的組織一些聚會,隻要有商業合作機會自然會優先考慮。除此之外,來到社會上之後也需要經常參加一些學習,這時候結識的同學更有針對性,彼此交流和合作起來更為順暢。如參加一些職業研修班,就能認識一些行業高端人脈。我有個做電梯的朋友,為了擴大房地產行業的高端人脈,特地參加一個地產行業的高端研修班,結識了不少優質人脈。再如,現在有很多的MBA學習班,除了學習之外,其實還能結識一些高端人脈,而且據我了解參加這類學習的人大部分是高級職業經理人和政府官員,無論你是老板還是企業管理人員,認識這些人對於自己的事業發展都會大有裨益。

同事

在職的同事自不待言,工作之餘搞搞娛樂類的聚會,聚個餐,一起去戶外或者KTV玩一玩,有利於促進感情,工作中協作起來更為順暢。另外,離職的同事更要經營和維護好關係。很多同事在離職後依然活躍在這個行業,而且很多走向了更好的事業平台,或當老板或做高管。適當的給予問候,會讓對方倍加感動。如果有一些好的職業機會或者商業機會,他會第一時間想到你。

圈子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他的人脈圈。差別在於圈子的大小和品質高低而已。除了上麵列舉的三種圈子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脈圈。

1 職業圈子。在一些大城市都會有一些職業協會。如人力資源協會,律師協會,營銷協會等。這類協會通常會聚集一些職業精英,經常搞一些主題聚會,無論是想自我提高還是解釋人脈都會大有收獲。同時,還有一些非正式的職業圈子。這種圈子往往由一些社會活躍人士發起,如深圳有個喬家學院就聚集了一幫人力資源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