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唉!”古往今來,許多名人誌士把友情看得很重。時至今日,我們又該如何擇友、交友、待友?
結交人生的真正朋友
人生需要朋友。要成就事業,振興家邦,成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誌,就更需要朋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的。如果沒有朋友,或已有的朋友逐漸疏遠,成了孤家寡人,那麼,已有的事業也就會走向失敗,已得振興的家業也會走向衷敗,即使已得了江山社稷,也會喪失。因此,要成就事業,振興家邦,善於交友,廣交朋友,是最為重要的。得友相助成就事業者,在中國曆史上不乏其人。三國時期的劉備,若沒有其好友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等的鼎力相助,要三分天下,建立起蜀國,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突出的一例。
自古以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於欲交友者來說,並非任何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人們交友,都必須而且應該有所選擇,有一定的標準,特別是對於有誌者、品德高尚者來說更是如此。不謹慎,就可能交上一些口蜜腹劍的假“朋友”,深受其害,甚至人頭落地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可能會陷入朋黨、義氣等交友的誤區,使自己越陷越深,最後墜人結朋黨、鬧義氣為私利,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必須明白,朋友不同於朋黨。表麵上看,朋友與朋黨都是交往密切的人際關係或社會群體網絡,都有相互依賴、相互援助的特點,實際上,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朋黨是朋友的一種變形,它失掉了朋友間的正常的、真誠的友誼與交往,而變成了相互利用以謀私利,相互勾結、排除異己的宗派集團。朋黨會危害他人,甚至會危害社會與國家。對此,應堅決反對與製止。義氣,是缺乏是非標準的聚合,是私有製社會的產物。義氣不同於道義與仁義。有些人在交友時,將義氣與道義、仁義混為一談。講道義、仁義,是有著明確是非標準的社會行為,是以道、仁為前提的。而講義氣,則會令人陷入不辨是非的“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不理智狀態,造成不良社會效果。
因此,對於交友,曆代賢者、名人都主張應擇善而交,即主張交好的朋友。儒家先師孔子就是如此,在此,我們就來看看孔老夫子及其弟子們是如何看待交友與擇友這一問題的。
孔子作為至聖先師,是十分重視學習的,他把學習視為很高興的事。與此同時,他又把交友看作是很快樂的事。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重視交友的。他把交友、朋友之間的往來視為人生中的樂事之一。這就是孔子對待交友的態度。曾參是孔子的優秀學生,屬七十二賢者之一。在此,曾參明確提出了交友應講信用,要守信,並時時以此來要求自己,檢查、反省自己。對於交友,孔子是十分重視互相講信用的。隻要具有君子的人格和行為,能做到辦事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節,這樣就能廣交天下朋友。孔子講對朋友既要善心幫助,又要掌握分寸;既要尊重朋友,又要有自尊。這是教給子貢忠於朋友和保全友誼的方法。朋友之間要相互勉勵,兄弟之間要相處和睦。孔子指導學生交友應善於選擇並選擇善者進行結交。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損。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見識廣博的朋友,這三種朋友是益友。逢迎諂媚的朋友,當麵恭維背後毀謗人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這三種朋友是損友。孔子把朋友分為益友和損友兩類,主張應善擇友,交善友,拒損友。
上述孔子及其弟子關於交友應擇善而交的思想,兩千年來,已成為中華傳統的交友之道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世世代代人們交友、擇友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這些思想,對於當今人們的交友與治家,仍然有著重要借鑒價值。
三國時期魏國人劉虞(yì)指導弟弟交友應善擇,交友在於得賢,厚己輔仁。由此可見,如何交友,古來就是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之一。與何種人交友,是關係到人的作為與前途,以至關係到家庭如何的大問題。在交友的問題上應慎重,不可不分優劣亂交朋友。這樣會因交友不當而走向歪門邪道。
對於不與小人交友的問題,宋人袁采的話是頗有道理的。不論是對於治家還是對於家庭中新一代人的教育、成長,都有著重要參考、指導價值。對於青年一代的成長來說,其交友的確應給以關注、指導,做到“謹其交遊”。但也決不可因害怕青年人交了壞朋友,可能會陷入“酒色博弈之事”,而讓他們與世隔絕,整天關在家裏,應該在進行指導、教育和適當限製的同時,給他們以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麵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孩子在實踐中增強免疫力,提高社交能力。
古往今來,善擇友,是交友的基礎和重要方麵。隻有這一步做好了,才能交上好朋友。對於交友,孔子等人講的應重德,應善擇,應交益友,拒損友等,都是對的。今天人們在治家與交友中仍應很好地遵循。
賢能名流的擇友觀事
俞伯牙珍重知音
朋友貴相知。有人說,朋友就是你在寒冷的冬夜裏想起來感到異常溫暖的人,當你和朋友分享快樂時,一份快樂會變成兩份;當你和朋友共享一本書、一段音樂時,你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和喜悅。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俞伯牙,特別擅長彈琴。他在晉國為官,任上大夫。
有一年,他乘船回家,夜泊漢陽江口。天漸漸黑下來,一輪明月升起來了。朗朗月光照在浩浩蕩蕩的長江水麵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恍如人間仙境。
此情此景,伯牙激情澎湃。於是,他取出瑤琴,輕輕彈了起來。清脆空靈的琴聲,襯得四周更加寧靜幽遠。
漸漸地,伯牙忘記了時間和空間,全身心沉浸在音樂裏。突然,他聽到有人在岸上讚歎說:“多麼美妙的琴聲啊!”伯牙很奇怪,在這個地方,又是晚上,怎麼會有人來聽他撫琴?於是便邀請這個人到船上來坐。
原來這個人叫鍾子期,是個青年樵夫。他今天挑柴上街賣,聽到琴聲,觸動了心弦,便停下來欣賞,聽到絕妙處,禁不住讚歎起來。
他們兩個人雖然一個是晉國的大官,一個是楚國的百姓,而且伯牙又比子期大十歲,但是談起音樂,談起琴來,兩人簡直連時間都忘記了。伯牙越談越高興,又拿起琴來,調好琴弦,對著兩岸的高山,對著奔騰的江水,縱情地彈奏。子期聽得入了迷,被琴聲帶進了藝術的殿堂。
當伯牙彈到表現高山的曲子時,子期就讚歎:“多麼雄偉啊,那巍峨的高山!”
當伯牙彈到表現流水的曲子時,子期就讚歎:“多麼壯闊啊,那浩浩的江水!”
伯牙看到自己彈奏的音樂完全被子期理解了,他激動地站起來,握著子期的手說:“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兩個人就在船頭上,對著蒼天明月結拜為兄弟。
不知不覺東方慢慢亮起來了,兩人也得分別了。兩人難舍難分,都恨相見太晚,相別太快。伯牙約定明年回楚國時,一定到子期家集賢村去拜訪他。
光陰似箭,秋去春來秋又到。俞伯牙思念子期的心情也越來越急切了。於是便向晉王請假回家,仍然坐船到漢陽江口那個老地方,他尋夢來了!子期,你在哪裏,你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啊!你怎麼還不來迎接你的朋友呢?
等了大半夜,伯牙失望地進船艙去睡了。第二天一大早,伯牙就上岸,一路找到集賢村。可是村裏人告訴他,子期已病故了。
伯牙一下子呆住了,他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半天沒有醒過神來。他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村人把他帶到子期墓前,他拿出瑤琴,一邊忍住悲痛,一邊彈奏悼念子期的曲子。琴聲悲切哀傷,好像哭泣痛訴一樣。
彈完,伯牙把琴摔在地上,並且發誓這一輩子再也不彈琴了,因為他失去了心靈相通的知音。現在,武漢附近還有伯樂彈琴摔琴悼念子期的古跡“琴台”。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說過:“朋友相知有幾種:以恩惠品德結識的,稱為知己;憑忠誠信任結識的,稱為知心;憑音樂心誌結識的,稱為知音。”相識滿天下,知音能有幾人呢?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羨慕俞伯牙和鍾子期這樣的知音。
高漸離繼友遺誌
荊軻和高漸離是一對好朋友,兩人都有為國家幹一番大事的誌向和才幹。但是他們所在的燕國已經非常衰弱了,又沒有人了解他們。他們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常聚在一塊喝酒,借此抒發激憤的心情。荊軻會舞劍,高漸離善擊築(古代一種樂器),喝到盡興時,高漸離就擊起築來,荊軻和著築聲,舞劍高歌,互相勉勵。
幾年後,有人向燕太子丹推薦荊軻膽識過人、精通劍術。太子丹就把荊軻請來,待為上賓,同他商量對付秦國的辦法。由於當時燕國比秦國弱很多,許多國土已被秦國占領,正麵交戰,肯定沒有勝利的希望。想來想去,惟一的辦法就是刺殺秦王。經過充分準備,決定讓荊軻以獻地圖(燕國聲稱準備獻給秦國的督亢地區的地圖)使者的身份麵見秦王,在獻圖時刺殺他。
荊軻啟程時,太子丹及荊軻的朋友在易水河邊聚會為他送行。高漸離再一次為荊軻擊築,荊軻拔劍起舞,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一傳誦千古的絕唱,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高漸離悲憤地祝願荊軻取得成功。同時堅定地表示如果荊軻失敗,他一定繼承荊軻的誌願,殺死秦王,為荊軻報仇。
荊軻在向秦王獻圖時,抽出藏在地圖中的匕首,刺向秦王,秦王相當機警,立刻閃開了匕首,逃離了座位,並拔出背上的劍向荊軻反擊。秦王的劍長,荊軻的匕首短,荊軻刺不到秦王,卻被秦王砍傷了腿,倒了下去。荊軻將匕首對準秦王擲去,又被秦王閃開了。荊軻靠在柱子上,對著秦王罵道:“我不過是想活捉你,逼你歸還侵占的燕國土地,所以沒能殺死你。你等著吧,總有人會殺死你的。”秦王命令武士亂劍殺死了荊軻。
秦王乘機滅了燕國,殺了太子丹。得知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並說過要為荊軻報仇,於是秦王下令捉拿高漸離。
高漸離卻毀了容貌,改了姓名,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他要實現自己的誓言,繼承荊軻的遺誌,殺死秦王,為荊軻報仇。
他首先混進秦王的一個親信家當了仆人。有一晚,一個客人在擊築。高漸離低聲說了一句,第六個音錯了。客人聽見高漸離的評論,知道高漸離是個內行,就要高漸離也演奏一下。聽了高漸離的演奏,主人與客人都認為技藝高超。由於秦王也喜歡聽築,就把他推薦給了秦王。
高漸離在築裏麵藏了一塊鉛塊,來到皇宮,為秦王演奏。樂聲有一股肅殺之氣。秦王就問:“你有什麼不平的事嗎?”
“是的,我答應了一個朋友替他報仇,可是仇人還沒有死!”高漸離回答說。
“你的仇人是誰?”
“就是你!”說完,高漸離就把築砸向了秦王,可是,偏了一點點,沒有擊中。
高漸離罵道:“我就是高漸離!你不是一直要抓我嗎?現在你來抓吧。”秦王急忙命令武士把他拉下去殺了。臨刑前,高漸離還不停地罵:“暴君,你總有一天會不得好死的。”
就這樣,高漸離為了要完成朋友沒有完成的事業,悲壯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荀巨伯冒死護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候的人。有一年,荀巨伯聽說遠方的一個朋友病重,便馬上風塵仆仆地趕去看望。到了朋友家裏,朋友正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看見荀巨伯這麼遠跑來看他,很是感動,精神也好了許多。
荀巨伯安慰他說:“你不要著急,我一定照護你把病養好,有什麼事就交給我吧。”朋友正要說感激的話,忽然聽見窗外大喊大叫:“強盜來啦,快逃啊!”
荀巨伯的朋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但還是懇切地對荀巨伯說:“我現在動彈不得,你沒有辦法帶我走,你還是趕快離開這裏吧!我不能連累你。”
“快別這樣說,你病成這樣,我怎麼能走呢?為了苟且偷生而不顧朋友的安危,這不是我苟巨伯的所為!”荀巨伯決心生死都要同朋友在一起。
強盜搜索到苟巨伯朋友的家裏,看見荀巨伯還安靜地坐在病床前,十分驚奇地問道:“我們的大軍一到,人們都跑了,你怎麼敢單獨留在這裏?”
荀巨伯指著躺在病床上的朋友鎮定地說:“我這個朋友得了重病,我特意趕來看他,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自己逃跑。你們要抓就抓我吧,請不要驚動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