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強盜們聽了荀巨伯的話,很受震動,紛紛議論:

“我還從沒看見過這世上有對朋友這樣好的人!”

“和這人相比,我們也太沒道義了,還怎麼好意思呆在這個講道義的地方呢?”

於是,強盜們撤出了城市。不僅苟巨伯的朋友保全了下來,全城百姓也大大減輕了損失。

在荀巨伯的精心照顧下,他朋友的病一天天好起來。逃跑的人們回來以後,聽到荀巨伯護友退盜的故事,都非常感動,既佩服他的機智和勇敢,也很仰慕他為了朋友不惜生命的高尚情操。

孔融讓梨爭刑

孔融是東漢後期著名的文學家,因為反對曹操專權,被曹操殺害。他的精神,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敬重。他這種高尚品德的養成,是與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孔融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父母親從小就教育他們,對國家要忠誠,對朋友要講信用,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要友愛。孔融不僅記住了這些道理,還能夠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

孔融4歲時,家裏給孩子們分梨吃,兄弟們都讓孔融先挑選,孔

讓梨爭刑的孔融融選了個最小的梨。家中的客人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選個小梨,孔融答道,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

孔融16歲時,宦官侯覽等人操縱漢靈帝以清查黨人(宦官們誣陷正直的大臣李膺等人和他們的學生結成朋黨把持朝政)為名,搜捕反對他們的人。被搜捕的官員中有個叫張儉的,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他想到孔家躲藏起來,可是,來到孔家後,恰好孔褒不在家,孔融接待了他。他見孔融年紀尚小,不好說明來意,孔融誠懇地說,我哥哥雖不在家,你有急事對我說也是一樣的。張儉說了請孔家幫助的意思,孔融就把張儉藏了起來。

張儉藏在孔家的消息不幸被泄露出去,侯覽命人來孔家抓人。孔褒、孔融匆匆放走了張儉,自己卻被來人抓了起來。審問時,孔融搶著說,張儉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我哥哥並不在家,與我哥哥無關。孔褒也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投奔的是我,與我弟弟無關。”孔融的母親也來到公堂說,我是一家之主,家裏出了事,應該由我承擔。孔融一家母子三人爭著受刑,人們都非常欽佩,但是當時掌權的宦官是一些蠻橫殘暴的家夥,還是下令把孔褒殺了。

李吉甫不記私怨

唐朝的陸贄(zhì)與李吉甫是很要好的朋友,李吉甫犯了錯誤,身為宰相的陸贄有責任報告給皇帝,處分李吉甫。陸贄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心不顧私情,秉公處理。

陸贄如實把李吉甫的錯誤報告給了皇帝,經皇帝批準,將李吉甫貶為忠州刺史。

貶謫是將有錯誤的官員降職調到荒涼的邊遠地區去做官,是一種很嚴厲的處罰。

沒想到一年後,陸贄得罪了皇帝,也被貶到了忠州。

陸贄的兄弟和學生都擔心李吉甫會乘機打擊報複陸贄,至少會幸災樂禍,冷嘲熱諷,以發泄私怨。陸贄了解李吉甫,他很有把握地說:“吉甫不是這樣的人,我相信他。何況上次對他的貶謫,我完全是為了執法而不得不那樣做。”

一路風塵到了忠州,陸贄沒有料到,李吉甫竟然按迎接上司的禮節,到城外來迎接他。

李吉甫一見麵就安慰陸贄說:“陸兄,你的事我都知道了,你也不要太難過,在這裏好好住下來。皇帝了解真相後,一定會還你清白的。”

陸贄很受感動,他看著老朋友比以前瘦了許多的臉說:“吉甫兄,你受苦了,我對不起你。”聲音都哽咽了。

“這是說哪裏話。我知道你是秉公辦事。”

從那以後,李吉甫和陸贄共同治理忠州,辦了許多實事,被當地的老百姓親切地稱為“一對朋友官”。

柳宗元助友全孝

柳宗元和劉禹錫,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擅長散文,是我國古文改革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劉禹錫善於寫詩,在詩歌創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稱為“詩豪”。兩個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相同的政治遭遇,更讓兩人結下了不同尋常的友誼。

公元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積極參與了“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兩個人在永州和朗州一呆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覺得他們都是有才幹的人,放在邊遠地區太可惜了,就又把柳宗元、劉禹錫調回了長安,準備讓他們留在京城做官。

但兩人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也不願意與保守腐敗的官員們同流合汙,再一次得罪了朝廷中的權貴,又再次受到排擠,遭到貶謫。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外放到柳州(今廣西柳州)擔任刺史,而劉禹錫則擔任播州刺史。柳州和播州離長安很遠,那時候還是荒僻落後的地區,播州更是人跡罕見的西南邊遠地區(今貴州遵義),生活環境比柳州還要艱苦。

任命的詔書下來後,柳宗元坐不住了,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好友劉禹錫。他流著眼淚說:“劉禹錫家裏還有80歲的老母親,播州是西南絕域,路途艱難遙遠,往複萬裏,是無法帶著母親去赴任的。我和劉禹錫交情深厚,怎麼能忍心讓他不能盡孝?”於是他立即起草奏章,請求與劉禹錫對調,願讓劉禹錫去柳州,他自己去播州。他在奏章中說:“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意思是哪怕因此再加一重罪,也死而無怨。柳宗元待朋友的真誠、對友誼的忠貞,使許多人很受感動。禦史中丞裴度很讚賞柳宗元的這一舉動,於是建議皇帝將劉禹錫改派去了連州(今廣東連州)。

柳宗元到了柳州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但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壞,年僅47歲他就逝世了。臨終前,柳宗元寫信給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給了他,委托他整編成集。對於好友的死,劉禹錫非常悲痛,先後寫了三篇祭文來悼念他,後來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將柳宗元的平生所著編成了《柳宗元集》。

廉頗負荊請罪

講友愛,通常指朋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互相關懷、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這一切統稱為“私誼”。還有一種是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對別人推心置腹,委曲求全,以求得別人的理解,團結起來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共同奮鬥,這叫“公誼”。

戰國時期,趙國的上卿(相國)藺相如和上將軍(元帥)廉頗不計私怨,維護團結的故事,就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公誼,被人們稱為“將相和”。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作為各種文藝作品(特別是戲劇)的題材,廣為傳頌。對於人們在公務活動中,顧全大局,互相忍讓,鞏固團結,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事情得從藺相如完璧歸趙說起。

趙王得到了當時最為寶貴的玉璧——和氏璧。秦王聽說後,派使者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寶玉。趙王心知這是一個騙局,但是如果拒絕送出寶玉,又怕秦王一怒之下,派

廉頗負荊請罪兵攻打趙國。正左右為難之際,手下一個臣子稟告:“我有一個朋友藺相如,機智勇敢,可以幫助大王解決這個難題。”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到秦國。秦王拿到和氏璧後,卻好像已經忘記了自己提出的交換條件,不停地欣賞把玩,嘖嘖稱好,周圍的臣子也紛紛拍馬屁:

“大王,您佩戴這塊玉璧好威風呀!”

“這是上天賜給大王的寶物啊!”

站在一邊的藺相如看出了秦王企圖霸占玉璧、不給城池的心思。他也不生氣,平靜地說:“大王,這塊玉璧還有一個小疵點,請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把璧遞過去,藺相如緊緊抓住玉璧,斜看著柱子,發怒說:“大王拿到了玉璧,卻不說用那十五座城池來換,顯然是要霸占這塊玉璧。秦國是一個大國,怎麼能夠不講信用、欺騙小國呢?大王硬要奪取玉璧,我就和這塊玉璧同時粉碎!”

秦王怕藺相如真的把玉璧給毀了,便安撫他說:“你別急,說說你交換玉璧的條件。”

藺相如要秦王交出準備送給趙國城池的地圖,並讓他齋戒沐浴後,才肯交出玉璧。藺相如看出秦王是存心想要霸占玉璧,他就用了這個緩兵之計,把玉璧帶回了自己住的館舍。當天晚上,藺相如就派手下人拿著和氏璧連夜從小路偷偷回趙國去了。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他對秦王說:“秦強趙弱,大王誠心要和氏璧的話,請先拿出十五座城池的地圖來,同趙國交換完後,趙國絕不敢不把玉璧送來。現在玉璧我已經叫人帶回國去了,如果大王要怪罪,就請下旨殺了我。”秦王看見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不願壞了自己的名聲,隻好讓藺相如回國去了。這一次秦國雖然沒有給趙國土地,趙國也保住了和氏璧。

因為藺相如不畏強暴,護住了和氏璧,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趙王就任命藺相如當了上卿。趙國的上將軍廉頗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不滿,對手下人說,我出生入死,為國家奮鬥了幾十年,才當上上將軍;他藺相如算老幾,一個靠嘴巴混飯吃的讀書人罷了,怎麼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下次碰見他,我要和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算算賬!

藺相如聽到廉頗對他不滿、準備當眾羞辱他的消息,於是處處躲開廉頗,避免同他碰麵。手下人對藺相如的做法很不理解,對他說,您身為上卿,位在國王之下,國人之上,為什麼這樣害怕廉將軍?您處處躲避廉將軍,弄得我們都很丟麵子,我們隻好請求離開您。

藺相如問:“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眾人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將軍?隻是因為趙國現在已比較弱,強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的緣故啊。如果我們倆鬧矛盾,秦國就會乘機攻打我們,那時國家和百姓都要遭殃,我怎麼能為了個人的恩怨而不顧國家的大局呢?”

這話讓廉頗知道了,他大為感動。思前想後,他又慚愧又後悔。於是,打著赤膊,背負著幾條荊條就跑到了藺相如家裏,向他道歉說:“我不知道您的胸懷這樣寬廣,請原諒我這個目光短淺的人吧!”從此,兩人結下了最深厚的友誼,團結一致,一心一意治理趙國,趙國日漸強大起來。

鮑叔牙千古一朋

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年輕人叫管仲,很有才能,可是家裏很窮。為了養家{胡口,他和朋友鮑叔牙一起去做生意。鮑叔牙是一個忠厚人,在分配利潤時,總是讓管仲多得一點,管仲也不推辭,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人們說管仲貪財,對不起朋友。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裏窮,比我更需要錢,理應讓他多分一點!”

幾年後,他們分別當上了齊國國君兩個弟弟的老師。當時,齊國國君十分殘暴,經常迫害手下的大臣。他的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因為害怕被國君殺害,逃出了齊國。管仲保護著公子糾去了魯國,鮑叔牙保護著公子小白去了莒(jǔ)國。

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死。兩位公子聽到消息,馬上準備回國繼承王位。

兩天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路上相遇。管仲站在馬車上大聲喊道:“鮑叔牙,你們還是回莒國去吧。我們公子年齡大一些,按照國家的法律規定,應該由我們公子繼承國君的位置。”

鮑叔牙當然不會答應:“管仲,我們各為其主,你不用多說了!”

管仲知道沒有辦法勸服他,就退到車廂裏麵,偷偷拿起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啪”地就是一箭,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裏,好像死去了一樣。鮑叔牙慌慌張張駕著馬車逃走了。

公子糾以為除掉了競爭對手,齊國的國君反正是自己的,也就不再急著趕路,過了一段時間才抵達齊國首都臨淄。其實,公子小白隻不過是被管仲射中了衣服上的帶子,咬破舌尖倒在車廂裏裝死罷了。他們已日夜兼程趕回臨淄,繼承了國君的位置,公子小白也成了齊桓(huán)公。齊桓公派出了軍隊要捉拿公子糾和管仲,他們隻好逃回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