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妯娌之間應互相視為親姐妹,以禮相待,文明相處,親密無間。相互間情同姐妹,就比較容易溝通思想。如果相互視為外人。各自存著小心眼,表麵上客客氣氣,背地裏各打小算盤,遇到一點小事也會引起糾紛。
其次,共同協助公婆、丈夫計劃好家庭經濟問題,合理安排家務勞動。家庭經濟和家務勞動安排不當,最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嫂子要關心弟妹,弟妹要尊重嫂子,共同孝敬公婆,盡可能地侍候好老人。
再次,互相多看對方的長處、好處,不互相挑毛病,絕不背後議論對方,更不要動不動就向公婆或丈夫告狀,數落對方的不是。人無完人,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妯娌之間應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優點。妯娌之間要寬宏大量,不要總是疑心公婆偏袒對方。
孩子間的小摩擦,如誰拿了誰的玩具,誰多吃了家裏的什麼東西等等小事,也會影響到妯娌間的關係。對孩子的問題要問清原因,教育自己孩子要有謙讓精神,不能護短,不能互相指責。姑嫂關係也和妯娌關係一樣,相互視為親生姐妹,嫂嫂愛小姑,小姑敬嫂嫂,就有和睦相處的基礎。
一般來說,嫂嫂剛剛成為自己家庭的成員,對家裏的生活習慣,老人的性格、脾氣,鄰裏關係都不大熟悉,小姑應熱情地向嫂嫂介紹,讓她盡快地消除陌生感。小姑還應和嫂嫂一起共同做家務,共同關心、照顧好老人的生活。嫂嫂要從各個方麵關懷、體貼小姑,家務事要盡量多做一些。對於還要學習、或已工作但尚未結婚的小姑,嫂嫂更應在生活上盡量照顧,讓她業餘生活過得愉快,並應在學習上、工作上、戀愛上傾注自己對小姑的深切關懷。對小姑不要有嫉妒心,總疑心婆婆偏愛小姑,就會產生隔膜。小姑年紀小,有時可能說話沒分寸,做事不夠周全,當嫂嫂的應有肚量,不要過於計較。總之,妯娌謙恭,姑嫂和睦,家庭關係就能融洽,全家就會安寧、康樂。
處理好叔侄關係叔侄親密相處
叔侄關係是親密的親屬關係,伯父、叔父對自己的侄兒侄女,應該像親生兒女一樣對待;侄兒、侄女對待自己的伯父、叔父也應該像父親一樣尊重。但是,由於習慣和世俗思想在作怪,兄弟間常存在一些陰影,妯娌間又有一些隔閡,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叔侄關係。
要處理好叔侄關係,叔侄兩方麵都要通情達理,坦誠相待。
先說做伯父和叔父的責任。從叔侄這一對矛盾來看,矛盾的主要方麵是叔伯,因為叔伯是長輩,負有對小輩撫養教育的責任,應主動關心侄兒、侄女的學習、工作、生活、進步。侄兒、侄女有什麼困難也應該盡量幫助,如果有糾紛和誤會,應主動去解決和解釋,自己有過錯也要敢於承認。當然,如果侄兒侄女有了過錯,也要認真批評。有一個包公斬侄的傳說。包公自幼喪失了父母,是嫂嫂把他撫養成人,他把嫂嫂視為母親,異常尊重和愛戴。但是,當他得知侄兒為非作歹,欺男霸女時,不顧情麵,將侄兒斬首示眾,然後給嫂嫂賠禮請罪。
從侄兒、侄女來說,首先不能把叔叔、伯伯視為外人,應當像對待父親一樣尊重和相待。如果父親和叔叔、伯伯、媽媽和嬸嬸之間有什麼隔閡,絕不能站在爸爸和媽媽一邊,去搬弄是非,加深父輩之間的矛盾,應該做消除他們之間矛盾的調解人。對叔伯對自己的批評教育,要虛心聽取,認真改正,絕不因叔叔、伯伯批評了自己,便怨恨或疏遠他們。如果叔叔、伯伯手中掌有一定的權力,不能向他們提出非分的要求而使他們為難,甚至給他們幫倒忙。
平時經。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結為終身伴侶後,共同訂了一份愛情公約,互不,絕不隱瞞。夫妻隻有相互信任,心心相印,才能戰勝人生的各種艱難險葆愛情的青春。
其次,一旦有了猜疑,既要冷靜,也不可埋藏於心裏。人在猜疑的時候,容封閉性的思路所支配,這時非常需要冷靜克製,要多設想幾個對立麵,隻一個對立麵突破了封閉性思路的循環圈,你的理智就有可能及時得到召當局者迷,有時即使主觀上很想理智思考,客觀上卻很難做到。這時要是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及時告訴愛人,隻要你誠懇相告,愛人就會從你片誠意中看到你對他(她)的信賴。及時交換意見有許多好處:若是誤會,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交流,各自的想法為對方所了解,也有好若真的證實猜疑並非無端,那麼夫妻間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希望使事情在始發之際。反之,有了猜疑一個人悶在心裏,自己越想越氣,而愛人卻莫名其妙,結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有可能使矛盾進一步擴大甚至激最終導致悲劇的產生。
猜疑是夫妻關係的大敵,是夫妻感情破裂的一大隱患,夫妻都必須引起我重視,互尊互信,建立和諧美滿的新型關係。
古人持家之道
就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來說,一般家庭既有著婚姻關係即夫妻關係,又有著血親關係即上下輩份之間的父子、母子、祖孫關係及同輩份之間的兄弟姐妹關係等,同時也還有著擬血親關係的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叔嫂關係等。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是複雜的,如何處理好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是一種藝術。古往今來,持家就一直有著諸多的方麵和內容。如下是中國曆史上一些名人的持家之道及有關思想和理論。
忍讓和為貴
持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家人一心,有錢買金;一人一條心,無錢買根針,家和萬事興,這些至理名言,都是強調家庭內部和睦的重要性,也都是治家之道中的經驗總結。我國曆代名人在治家中都是倡導、主張忍、讓、和的,都認為治家以忍、讓、和為貴。可以說,忍、讓、和三個字,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治家三字經。今天,人們要將家庭治理好,也離不開這三個字。應該說,忍、讓、和,是處理家庭內外人際關係的法寶,是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
忍,就是忍讓、寬容、自我克製。治家中的忍,主要是克製自我,克製家人,忍受一些使自己或自己家庭吃虧的事。至今,有不少家庭在房間裏都都掛著一個忍字,這是在倡導忍,提倡家庭成員要有忍讓精神;顯然,這樣的家庭是把忍字作為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讓,即犧牲自己利益,成全別人。忍與讓,密切相連。在一個家庭中,一般雖然人數不多,但往往各人有各人的利益和想法,有時也不一致,會產生矛盾和糾葛;與家庭之外的人相處,也會產生利益衝突、矛盾與糾紛。在處理這些矛盾、糾葛時,能否有忍、讓精神,結果會大為不同的。和,即和睦、和諧,人際關係親密。在家庭中,隻有達到和,人心才會齊,家庭才能團結。因此,和,是治家的重要目標。
對於治家,我國曆代不少名人都強調忍、讓、和。現擇其中幾個人物,略作介紹。
我國元代有一位學者許名奎寫了一部書叫《勸忍百箴》,就是主張治家、持家中要忍、讓、和。在該書中,不僅有聲色遊樂等享受之忍,也有貧富寵辱等處理之忍;不僅有仁義禮智等修誌之忍,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之忍;不僅有師生同僚之忍,也有父子兄弟夫婦之忍;不僅有士農工商之忍,也有王侯將相之忍。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可謂結合曆史,對社會和人生各方麵的忍,都進行了研究、述說。
他認為父母的恩德像天地一樣廣大,子女侍奉父母,要懷著孝敬之心,輕聲細語,悅耳動聽,黃昏時要向父母請安,早晨要向他們問好。做兒子的沒有比舜更遭難了,他的父母用火燒倉庫、以土填井的手段,想把他置於死地,他在曆山耕田,隻有大聲哭啼罷了;做兒子的沒有比申生、伯奇更冤屈的,父親相信後母的壞話,他們不敢違抗父命。晉獻公祭地,為什麼地麵凸出起來?毒蜂為什麼係在伯奇後母的衣服上?侍奉難以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出做兒子的純潔的孝心;父母的愛惡不妥當,心中有疑問也要忍著不去計較。做兒子的不孝敬父母,這種罪不輕呀!國家有刀鋸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唉,怎麼能不忍呢?
這是許名奎說的孝之忍。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今天,我們不能讚成、效仿舜、申生、伯奇那樣的愛惡不當疑,曲直何敢較的孝行,對於個別凶頑成性的父母,子女應對其進行教育、規勸,以至采取必要的鬥爭。這樣,才是真正的孝。
對於夫婦之忍,許名奎認為振興家庭之道始於夫婦,對上承擔祭祀祖先之責,對下承擔奉養父母之勞。隻有丈夫仁義,妻子柔順,才能振起家風,生活富裕。許名奎同時勸告世人,夫妻之間應和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相互容忍。對於兄弟之忍,許名奎認為哥哥友愛,弟弟恭順,是人的重要倫理,兄弟間即使有一點小矛盾,也不能丟掉了骨肉親情。兄友弟恭,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搞好關係,彼此互忍互讓。舜能忍讓弟弟象的故事,眾人皆知。清代人石成金治家有方,曾寫下了共28編的《傳家寶》談治家之道。在該書中,他多次談了治家應堅持忍讓和。晚清時期的以善治家揚名於後世的曾國藩,他在治家之中也是重視並主張忍讓和的。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他在致其子紀澤的信中要求兒子做人要講求敬恕。恕,即寬恕、體諒他人,也就是應做到忍i上和。教育兒子要有恕即忍讓和的精神和品德。
僅從以上三人的關於治家的著述中即可看出,忍、讓、和三個字,在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中占有著突出的地位。社會發展至今天,要將家庭治理好,仍然離不開這三個字。
孝為百行首
數千年來,在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中,孝占有核心的地位。曆代名人都將孝行看得很重,總之一句話,普遍主張孝為百行首。在中國古代,子女忤逆不孝是最大的犯罪,會受到社會的唾棄和國家法律的嚴厲的製裁。各種治世治家理論和學說,不論是儒家理論、道家理論,還是其他學說,都普遍重視孝。為了倡導孝行,人們曾選擇了24個孝子的典型事跡,寫成《二十四孝》一書,代代相傳,廣為流行。自漢、晉以來,曆代封建統治者不僅積極為孝子樹碑立傳,大加宣揚,供人效法,而且還提倡移孝作忠,即提倡以孝敬、孝順之心來忠於君主、朝廷。因此,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和治家之道中,普遍形成了孝為百行首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思想,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以孝、忠為核心的文明特質,形成了養老尊老的優秀傳統。社會發展至今,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國情出發,孝,仍應大力提倡,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社會也會出現問題。母對子女有著生育、養育、教育之恩情,此恩比天高,此情比海深。兒女對父母應該孝敬和贍養。
我國曆代名人對於孝的言論、著述很多。在眾多名人的治家之道中都鮮明地體現著孝為治家之本、孝為百行之首的思想。
在我國先賢、儒學創始人孔子的整個學說及其治家思想中,孝,占有重要地位,在其治家理論中,則可說占有核心地位。這不僅表現在體現其基本思想的《論語》中,還突出地表現在相傳為其所作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孝經》中。
《論語》中,對於孝,孔子宣揚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仁德的根本。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與核心。在此強調孝是仁的根本,由此可見,孝在孔子的整個學說中居於核心的地位,是核心之核心。認為青年人在家應孝順父母,外出應尊敬長者,辦事應謹慎,講話要守信用,要博愛大眾並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孔子還教導了人孝順父母、勸諫父母的方法,要體諒父母的心情,注意雙親的衰老,及時行孝。
由上可見,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來,孝,是為人、處世、治家的第一準則,是百行之首。
在《孝經》中,孔子對孝道從多方麵進行了講述,並對各階層人物應盡的孝道進行了規範。
孔子指出,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是從孝開始的。身體性命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毀傷它,這是孝的開始。正正當當地做人,行道義,建功立業,揚名後世,使父母顯耀,是孝的最高要求和表現。孝,開始於侍奉敬養雙親,再表現為忠於君主,最後表現為立身揚名,成就事業。這是孔子在《孝經》中對孝的最基本的規範和解說。
在孔子看來,不孝是最大的罪過。綜觀上述,
以孝治家,數千年來是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的核心內容。至今,它對我國社會仍有著重大影響,仍在整體上決定著我國廣大家庭的治家方向,促使著中華養老尊老美德的代代延續。
兄弟重悌恭
在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是同出於共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血緣最近的旁係血親,在一起生活成長,共同接受父母的撫養、教育,因此,就應相互友愛、團結,相互體諒、相互關心。在我國的傳統治家之道中,是一直主張兄弟友恭的。在儒家的家庭倫理道德中,重視孝,也同時重視悌,因此,往往孝悌並提。在實際家庭生活中,孝悌一般也難以分開。孝者,必悌;悌者也必然孝。若不悌,必然惹父母生氣,也就無所謂孝了。若不孝,對待父母都不好,也就很難做到兄弟之間悌恭了。因此,孝悌二者之間有著內在聯係。我國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中,兄弟之間能做到悌恭的,是大多數,但也存在著兄弟姐妹之間爭鬥的現象,如三國時期的曹丕與曹植,唐朝初年的李建成與李世民等,但這不是主流與本質。社會發展至今天,我們仍應提倡、重視兄弟之間的悌恭,反對兄弟之間鬧矛盾,在分財產、贍養老人的問題上起糾紛等。
兄弟重悌恭,是我國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對此,我國許多曆史名人多有述說,並體現在他們的治家之道中。
我國南北朝時期北齊人顏之推,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第一部係統的家庭教育專著——《顏氏家訓》,此書在我國曆史上可稱為家訓之祖。書中就有專門論述、教導兄弟之間應悌恭的章節。書中顏之推闡述了兄弟應悌恭的道理,並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人。
宋代人袁采著有《袁氏世範》,影響深遠。該書內容豐富,體現了袁采的治家之道和治家的多方麵經驗、體會。該書中的《睦親篇》,從多方麵論說了在治家中應如何對待、處理父子兄弟關係的問題。
袁采闡述了父子兄弟之間應在性格、人格、愛好諸方麵相互尊重的道理;並認識到了隻有如此,父子兄弟才能和睦相處。袁采指出家庭人際關係的協調,父慈子孝、夫正妻順、兄友弟恭的實現,要靠賢智、靠彼此相互啟發教育,不可長期一方過強或過弱而出現偏勝的道理。這在實際生活中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認為要使家庭和睦,就要有寬容的胸懷。家庭中不可能每個人樣樣都好,總會長短不一、各有優缺點。要相處得好,就要相互忍耐、包容。
袁采主張父母對子女應平等對待,不可偏愛,並認為這是兄弟和睦的重要條件。這一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古往今來,父母偏愛,往往是兄弟姐妹不和睦的重要原因。此言道理深刻,值得為人父母和治家者切實重視,並改正偏愛的錯誤之舉。
袁采又特別指出,父母在教子治家過程中,不能偏愛溺愛幼子而疏遠虧待其他子女,以致把幼子驕慣壞,使兄弟們之間產生矛盾。在《睦親 同居貴懷公心》中,袁采說:兄弟子侄同居,至於不和,本非大有所爭,由其中有一人設心不公,為己稍重,雖是毫末,必獨取於眾,或眾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遂啟爭端,破蕩家產,馴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懷公心,取於私則皆取於私,取於公則皆取於公,眾有所分,雖果實之屬,直不數十文,亦必均平,則亦何爭之有?這是講,兄弟子侄之間,應公正、公平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不可懷私心與他人相處,這樣才能保持兄弟子侄之和睦。
袁采還指出,兄弟子侄之間要和睦相處,就應杜絕長淩幼、幼欺長等行為。袁采還主張,兄弟們要相愛,保持悌恭情誼,分家獨居不宜過遲,更不能待鬧出事端再分家析產。
縱觀以上,兄弟重悌恭,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傳統中的重要內容,是曆代名人治家之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