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如何對待父母孝順雙親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現代家庭人際關係的特征有以下三點:一是平等,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臨終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沒有等級,不容許專製;二是各自都要承擔社會責任,就兩代人的關係而言,既要承擔《婚姻法》中所規定的父母有撫養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和扶助父母的義務;三是互相愛護,父母對子女鍾愛,子女對父母敬愛。
為什麼現代家庭的人際關係會出現這樣一種新型的局麵呢?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由於現代家庭生活中的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明顯增長,使家庭由原來起著嚴格的社會製約作用的地方逐漸變為家庭成員共同追求和發展幸福的場所。因此,為了適應新的家庭生活,青年人在如何對待父母的問題上,應從觀念到言行都建立起新的模式,這就要求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兩代人之間要互相尊重
這一點,不但要把它看做是一種良好的意願和道德規範,而且要提高到互相對內心世界的真切理解上來認識。隻有互相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當兩代人是中年與幼年的關係時,關鍵是長者對幼者的理解,當父母的,對待孩子要尊重,要愛護其童心,不能隨意加以傷害。有時,孩子顯得極其幼稚,給父母招來許許多多的麻煩,而父母對孩子總是不厭其煩地幫助與照顧,關鍵是晚輩對老者的理解,特別是對母親的理解。因為母親在進入老年之前,有一個更年期,在生理上有程度不同的不適感,心理上也有一些變化,顯得易動感情、焦躁不安,做子女的應當多加體貼。父母進入老年後,有其暮年的心理特征,顯得有些噦唆,子女應多加體諒,加倍關心愛護他們,絕不能嫌他們囉唆而傷害他們。
人到暮年,社會活動逐漸減少,難免產生孤寂之感。子女花時間陪老人談談心,這是對長者的一種安慰,須知年邁老人心中也是充滿著種種期望、夾雜著些許煩惱的。他們想得到子女理解的心情,與年幼的孩子想得到父母的理解一樣。
2.敬愛自己的父母
不要把對父母的關心、扶助看做是負擔,是一種賞賜,而要看做是一種義務,一種生活樂趣。當孩子幼小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地關懷撫養,這是神聖的應盡之責,也是天倫之樂。孩子在父母20餘年的撫育下成人了,父母則已進入老境,這時,子女應該同樣無微不至地關心贍養老者,這同樣是神聖的社會義務,也是天倫之樂。
我國的傳統習慣是水往下流,父母愛子女不成為問題,相比之下,子女愛父母就不是普遍都做得很好的。有人說在這個問題上要引水上山,這話說得有道理。
由於現代家庭兩代人之間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即要互相學習與競賽,因此在處理家庭事務時要開明。雖然一般家庭都有當家人,但辦起事來,應當是誰正確聽誰的,誰想的辦法能收良效就按誰的辦。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通過辯論、評判和實踐來解決。這就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兩代人之間要開誠布公,允許不同的觀念和興趣愛好存在,有一定的自由度。青年不要因為自己接觸新鮮事物比較多,就看不起老人。須知,長者是智者,年輕人可以從父母那裏吸收有益的精神營養和文明修養。家有老,是個寶,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於指導年輕人的生活也是很可貴的,不要棄之不顧。對於他們的保守行為,青年人應多做解釋和勸說工作。
理解子女 可憐天下父母心
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快樂,不是錢財、地位、學問,而是子女成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殷切期望。
父母好比是園丁,孩子好比是花草樹木。園丁必須有愛心、耐心、信心,才能把花木栽得好。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當父母的要能和孩子一起體驗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孩子的才智每天在成長,而當今社會環境的變遷又日新月異,為人父母必須不斷學習和改進以往做父母的態度與技巧,現代父母必須調整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不斷地自我成長。跟子女一起成長,而且能促使子女充分成長的父母,方是成功的父母。
1.尊重子女的個性
尊重子女的個性與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原則和目標。管教孩子絕不是一味使用權威。每個孩子都有其個性的不同,如果孩子在生活上或學業上有自己的主張時,父母先要表示尊重孩子的判斷與選擇,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不可用自己的權威不法、做法,反而使孩子變得拒絕告訴你任何事情,堵塞了溝通之路。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及特有的身心發展狀況教導孩子,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如此可能會造成錯覺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貴的自我肯定態度。尊重孩子並非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而是依照孩子的個別需要和條件,給予適當的啟發和教導,當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時,孩子會付出大的代價去從別處獲得滿足,那時就很難挽回了。尊重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
2.多理解子女
家長對孩子的理解格外重要,目前許多家庭兩代人之間的衝突大都是由於缺乏理解而造成的。特別是,隨著新技術革命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觀念日益深人人心,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也促使家長們產生了一種緊迫感和壓力感。這反映了人們傳統觀念上的變化。
但是,一些家長由於教育、心理上的偏差,導致了他們對教育的價值和成績的片麵理解。於是出現了不少妨礙孩子才能發揮的不正確的做法。其主要表現是:
(1)過早教育對孩子產生的壓力。很多家庭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方法欠妥,常常以能背多少詩、能算多少題、會不會說外語來評價幼小的孩子是否聰明。
(2)攀比心理。有的家長經常以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來訓斥自己的孩子,給處於發育關鍵時期的孩子造成不應有的壓力。別人的孩子考了100分,而自己的孩子考90分就認為孩子笨,不光彩。殊不知成績雖是可比的,但興趣愛好卻是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的。
(3)以將來能有職業為滿足。有的家長在孩子高考遇到挫折後,不是幫助找一找失敗的原因,重新確定努力方向,而是灰心喪氣。
(4)在孩子還很小時,就為他們的一生做好了設計。許多家長為孩子設計的道路是:重點中學一重點高中一大學一出國留學。也有一些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藝術家或運動員,偏重於對孩子藝術和體育方麵的培養。
(5)現代教育提倡兒童全麵發展。但有些家長和教師把全麵發展理解為生前的意願,就不會在遺產問題上產生人的分歧和矛盾。
二是要相互謙讓,不斤斤計較。這就要求各自消除私心雜念,提倡謙讓,就能順利、圓滿地解決。謙讓是多方麵的,比如兄姐已經工作,父母雙亡就應主動承擔起照料未成年弟妹生活的責任,而不能在領得一份遺產後踢皮球一樣,把弟妹推出不管。假如兄弟姐妹都已參加工作,而經濟收入的一方提出某些要求時,那麼,經濟收入較高的另一方就應主動地幫助;倘若弟妹雖已工作,但收入不高,兄姐就更應主動考慮到他們日後籌辦的特殊需要,同時,要平等地對待異胞兄弟姐妹,絕不能加以歧視和把他除在外。總之,隻要相互謙讓,就可以做到大體合理;如果互不相讓,或者均主義,或者先下手為強,把什麼都據為己有,那就勢必鬧得不可收拾,感情,甚至結成冤家。
婆媳和睦
盡管長輩與晚輩輩分不同,但彼此間是平等的、親密無間的關係。婆媳能否和睦相處,就取決於能否平等相待。由於新社會裏的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新型關係的確立,家庭中的婆媳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婆婆關心、愛護媳婦,媳婦尊重、照顧婆婆的家庭新風。那種認為婆媳之間有天生的隔閡,根本無法搞好關係的想法,是沒有理由的。
(1)相互尊重與諒解。
婆媳雙方要妥善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首先得對這種人際關係有正確的認識。婆媳雙方都要承認對方有獨立的人格和經濟地位,雙方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一種一方必須依從於另一方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雙方或一方對這種關係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對方必須或應該聽從、服從自己,從而把這種平等的人際關係視為支配與服從的關係,則必然會在行動上、態度上表現出來。由此導致雙方關係的失調。婆媳之間的相互尊重要求雙方有事全家協商處理,如經濟開支、涉及全家的事務等要共同商量,養成民主家風;而屬於個人的私事,則應互不幹涉,個人享有自主權。作為媳婦,要多尊敬婆婆,因為婆婆年歲大,管家經驗豐富;做婆婆的也不要總是在媳婦麵前擺架子,要看到兒媳的長處,多尊重兒媳的意見。也就是說雙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長年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協調的事情,這時就更需要雙方相互諒解。所謂諒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原則,都包含著諒解的思想,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適合於處理婆媳關係。
要發展良好的婆媳關係,雙方都需要學會諒解對方、體貼對方。例如星期天去遊園,做媳婦的不要隻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裏,應該一同前往,這樣婆婆也就不會產生寂寞孤單的感受。反之,媳婦對丈夫照顧較多,對婆婆相對照顧不周,做婆婆的也應多予體諒。如果婆媳雙方在相處中都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相互諒解,婆媳非但不會出現大的矛盾,而且還會發展得如同親子關係那樣密切。
(2)避免爭吵。
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產生矛盾時,雙方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即使一方發脾氣,另一方也應克製自己的情緒反應,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消極而強烈的情緒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導致衝突升級;爭吵還具有慣性,即一旦因一點小事開戰,日後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見會越來越大。因此,當一方情緒反應激烈時,另一方應保持冷靜與沉默,或者尋機走脫、回避,等事態平息後再交換意見,處理問題。
此外,婆媳雙方平日有了意見,切忌向鄰居、同事或朋友亂講。我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捐東西越捐越少,捎話越捎越多。說的就是傳話在人際關係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親朋鄰裏訴說,傳來傳去,麵目全非,隻會加劇矛盾。作為婆媳,應引以為訓。
(3)物質上的孝敬與情感上的交流相結合。
作為兒媳要和婆婆搞好關係,除了物質上孝敬之外,還應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閡。隻有彼此心理及時溝通,雙方的心理距離才會縮短。因此,做媳婦的平日裏要經常向婆婆問寒問暖,每逢老人身體不適,更需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4)發揮兒子的中介作用。
如前所說,婆媳關係本來就是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家庭人際關係,兒子在婆婆關係中扮演著中介角色,兒子作為婆媳關係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因此,兒子在處理婆媳關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
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所謂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回流。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平日家中有什麼關於婆婆的好事,兒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麵,母親過生日,買了東西叫妻子出麵送給老人等。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婆媳之間發生矛盾時,兒子可以起疏導作用。由於婆媳之間既缺少母子間的親切。又沒有夫婦間的密切,因而出現了隔閡往往不容易消除,通過兒子從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如何掌握待媳之道
盡管長輩與晚輩輩分不同,但彼此間是平等的、親密無間的關係。婆媳能否和睦相處,就取決於能否平等相待。由於新社會裏的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新型關係的確立,家庭中的婆媳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婆婆關心、愛護媳婦,媳婦尊重、照顧婆婆的家庭新風。那種認為婆媳之間有天生的隔閡,根本無法搞好關係的想法,是沒有理由的。
婆媳關係的融洽需要雙方的努力,兒媳固然應該真心實意地孝順婆婆,婆婆也要疼愛兒媳。掌握待媳之道,婆慈媳孝,才能親親熱熱,情同母女。
(1)視為親生女兒。這是搞好婆媳關係的關鍵。兒媳是跟兒子同舟共濟的終身伴侶,是地地道道的自家人,古時甚至有待媳不待女的說法。對此,從道理上說,絕大多數的婆婆是懂得的,但在感情上,一些婆婆卻有些別扭。她們對女兒是給予的多,對兒媳卻是索取的多。她們理想中的兒媳應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事事孝順公婆,時時體貼丈夫。在這種高要求、嚴標準的背後,是把兒媳當做外人看。按照這樣的標準要求兒媳,必然是失望的多,如願以償的少。隻有真心實意地把兒媳視為親生女兒,在言語上多關心兒媳,少說兒媳的是非,兒媳才會把你當做生身母親。
(2)主動培養感情。明智的婆婆應該看到,婆媳畢竟不同於母女,既沒有血緣關係,又缺少感情基礎,不正視這個事實,不采取積極措施,很可能彼此離心離德。作為長輩,應當主動培養感情,心誠則靈,可能有人認為,主動培養婆媳感情,談何容易?更何況當今有些兒媳當家倒把婆婆當成多餘人。其實,說難不難,隻需多天心,多誇獎,多拉家常,多,如此而已。
(3)多關心。要關心兒媳的各個方麵,尤其是要關心生活健康。例如,兒媳懷孕期間,要多問寒問暖,如天凍,多穿點衣服,懷孕期間千萬不要生病;JL媳坐月子,要盡心照料,想吃什麼就說,要不我明天再給你燉隻雞。這些看似小事,卻最能使兒媳感動。
(4)多誇獎。恰到好處的誇獎是一門魅力無窮的藝術,做婆婆的應該掌握這門藝術。
(5)多拉家常。家常話似是閑話,廢話。其實閑話不閑,廢話不廢。婆婆主動跟兒媳拉家常,是婆媳間增進感情,縮短距離的有效形式。烹飪要領,編結花色,物價升降,獎金多少,南北名產,各地勝景,社會新聞,名人軼事,都可能成為拉家常的內容。家常越拉越有趣,婆媳越談越投機。絮絮綿綿,其樂無窮。
(6)多交流想法。婆媳要貼心,交流想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交流想法,就是交心。你要知道兒媳的心,你必須把自己的心亮給兒媳。以心換心,方能心心相印。添置家用電器的意見,贈送人情禮金的打算,旅遊路線的安排,招待親友的考慮,教育小孩的設想,社會現象的評析,等等,都可交流、商量、探討。
(7)掌握批評藝術。婆媳接觸頻繁,有的朝夕相處,兒媳如有欠缺之處,婆婆批評幾句未嚐不可,但要記住:泄怨排惱的批評隻能加深彼此的裂縫,心直口快的批評可能觸傷對方的感情,而情熱語妙的批評卻能感化對方,跟表揚有異曲同工之妙。
妯娌姑嫂互敬互愛
一個大家庭裏,妯娌關係是否融洽,對家庭的和睦、安寧很有影響。妯娌來自不同的家庭,過去互相並不了解,各有各的性格、脾氣。在娘家她們是姑娘,到了婆家成為嫂子或弟妹,新的家庭環境有所變化,相互之間稍不注意,容易產生誤會。特別是在一些有關利害得失的問題上,如果各不相讓,會引起矛盾和衝突。妯娌之間應該怎樣和睦相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