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巧妙相關:屬性依存策略(1 / 3)

讓原本不相關的屬性,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關聯

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肯尼迪這句話的最後幾個字被依次放大了。我們稍後再來解釋。下麵,請先與我們一起近距離地了解一種動物,一種行蹤詭異因而格外招人喜愛的動物:變色龍。

是的,行事低調的變色龍。

變色龍是蜥蜴家族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成員。它們長著鉗子狀的四肢,兩隻突出的眼睛可以獨立地自由轉動,一個長得離奇的舌頭(有時能達到身體長度的兩倍)能以閃電般的速度來回伸縮。由於它奇特的爬行方式和長長的尾巴以及頭頂部的鈍三角突起,變色龍看上去就像是史前時代令人生畏的蜥蜴的微縮版。事實上,這個捕食高手是幾百萬年物種進化史中的幸存者,而它最顯著的特征莫過於隨環境改變皮膚顏色的本領了。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中,變色龍會分別變成粉色、藍色、紅色、橙色、綠色、黑色、棕色、黃色、藍綠色、紫色,甚至會呈現五彩斑斕的顏色。因此,人們經常用這一特性來比喻那些善於隱藏的人們。由於變色龍的皮膚顏色會依據它所處的環境發生改變,所以它可以準確地詮釋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係統性創新思維的第五條策略:屬性依存策略。

要了解屬性依存策略,你需要先明確一點:許多產品和流程所包含的元素或步驟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一個元素發生變化,另一個元素也會隨之改變。

變色龍和其他物種的區別在於,自然界中原本各自獨立的兩個元素—環境的顏色和動物的顏色,在變色龍身上變成了兩個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部分。

這種依存性在其他動物—比如狗—的身上是不存在的。狗不會因為換了環境而改變顏色,不會因為躺在紅絲絨床上而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變色龍則不一樣,其顏色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屬性依存策略”:某個產品或流程中的某個屬性(變色龍的顏色)隨著其他因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進行“框架內”的創新時,屬性依存策略要求你選取兩個原本不相關的屬性,使它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相互依存。

屬性依存策略的基本屬性:締造有意義的依存關係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肯尼迪總統的這句演講詞。除了它,本書中你所看到的其他文字的字體大小都與文本內容的重要性密切相關。你會發現,文字的字號越大,就越重要,你也會因此而更重視它們。例如,本書的標題就是以大號字(全書最大的字號)印刷的,標題的字號比副標題的字號要大,而副標題字號又比正文字號大。所以說,字號的大小與內容的重要性之間存在相關性。

然而,本章開篇時引用的這句話反映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相關性。每個字的大小都取決於它所在的位置,從左到右的字號大小呈遞增狀態。請看下圖(圖6–1):

雖然我們以此發現了屬性依存策略的影子,但這並不是一種有意義的依存關係。變色龍身上體現的屬性依存既可以讓它遠離食肉動物的侵害,又能讓它隱藏在獵物麵前,以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

而依據文字的位置改變字體大小的做法則毫無價值。這就是為什麼在創新實踐中,屬性依存策略必須展現出有價值的一麵。

在自然界,屬性依存無處不在。例如,長頸鹿的身高決定了它的血壓是普通哺乳動物的兩倍。而且,由於它體形巨大,心髒也比其他動物要大。若非這樣一個碩大的心髒,長頸鹿是無法通過它的長脖子將足夠多的含氧血液輸送到大腦的。

正是由於這套令人稱奇的血液循環係統,長頸鹿才能夠在站得高、看得遠的同時保證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然而,這樣的循環係統也有一個明顯的弊端:當長頸鹿低頭時,它的頭部要比心髒的位置低得多,這會因腦壓過高而導致腦部血管崩裂。所以,即便是彎腰喝水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有可能給長頸鹿帶來致命的傷害。

很顯然,長頸鹿需要找到辦法來調控站立和彎腰時的血壓。其實,在它長脖子的上半部分就有一個血壓調控係統,專門防止它低頭時有過多的血液進入腦部。這就是一種屬性依存的表現:進入長頸鹿腦部的血液量取決於它的頭部相對於心髒的高低位置。

另外,長頸鹿非同尋常的身高也影響著它其他生理機能的發展,這同樣是屬性依存的表現。比如說,長頸鹿的小腿由於要支撐其重量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換作其他動物,這樣強大的壓力足以引起腿部毛細血管壁的破裂。而長頸鹿的小腿是被一層厚厚的緊實皮膚包裹著的,這層皮膚就像是綁在小腿上的“護腕”,有效地防止了血管壁的破裂。

三分之一以上的創新來源於屬性依存策略

盡管屬性依存策略比其他策略更複雜一些,但它依然是我們生活中用以革新或研發新產品時經常用到的策略,大概有35%的創新都來源於這一策略。所以,雖然在自然界能像變色龍一樣隨環境變換顏色的例子少之又少,但生活中基於同樣的思路發展起來的新產品卻頻頻出現,尤其是食品行業。請看下麵這幾個例子。

那些習慣於在早晨上班的路上喝杯咖啡的人們可能很快就能用到一種新型的杯蓋,這種杯蓋專門用在他們買好帶走的咖啡杯上,它會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顏色。未經使用或溫度很低時,杯蓋呈棕色;當杯裏裝滿熱咖啡(或者茶)時,杯蓋會變成鮮紅色;隨著咖啡溫度的逐漸降低,杯蓋也會慢慢恢複成最初的棕色。使用者隻需觀察杯蓋的顏色,就能確定杯中的飲品會不會太燙(或者是不是足夠熱)。

撫育嬰兒時,爸爸媽媽和保姆們都會使用奶瓶給嬰兒喂牛奶或是其他奶類飲品。他們必須得細心留意牛奶的溫度,以免燙到嬰兒嬌嫩的嘴巴。遺憾的是,當人們半夜起來熱牛奶時,慌亂中很容易就把牛奶弄得太燙。要把牛奶的溫度降下來很費時,他們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可等不及,撕心裂肺的哭喊會讓大人們亂了陣腳。近期的一項創新技術正是利用屬性依存策略,將牛奶的溫度和奶瓶的顏色聯係在一起,從而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這個難題。20多年來,泰國的“皇家工業”布爾分公司一直在生產嬰兒製品,它最新推出的一款嬰兒奶瓶會在牛奶溫度超過38攝氏度時改變顏色。這會提醒困倦的爸爸媽媽們及時關掉微波爐,進行下一個必要環節—把牛奶滴在手腕上試溫。這款奶瓶使牛奶溫度恰到好處,讓家長們倍感心安。

其實,食品行業內應用顏色與溫度間的屬性依存來進行創新的例子還有很多。斯馬克食品公司推出的Hungry Jack可微波加熱的瓶裝果汁就是其中之一。當被加熱的果汁達到一定溫度時,瓶子上的標簽就會改變顏色,提示顧客可以放心食用了。

同樣,屬性依存關係也被應用在那些需要冷卻的飲品上。Marde Frades公司推出的2003阿爾巴利諾年份葡萄酒的瓶子上就塗有熱敏材料,你可以根據它的變化來掌握酒是不是被冰鎮得剛剛好。當瓶內葡萄酒的溫度達到11攝氏度時,即最佳飲用溫度時,瓶身標簽上的水波圖片上就會出現一艘小小的藍色帆船。

給依存性下定義:每個愛因斯坦背後都有一個瑪麗蓮·夢露

依存性隻存在於兩個變量之間,這樣才有意義。如果其中一個元素屬性固定不變,那麼無論你將它放在什麼樣的情境中,它都會原封不動。以我們的鼻子為例,在卡洛·科洛迪所著的《木偶奇遇記》中,主人公皮諾曹的鼻子會在他撒謊的時候變大。撒的謊越多,他的鼻子就變得越長。在此,鼻子的長度和講真話之間就存在屬性依存關係。當然,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鼻子也與屬性依存策略關係不大。而Hungry Jack生產的瓶裝果汁則不同,它會在諸如數量、溫度、濃度、顏色、口味等多個方麵發生改變,所以,它與屬性依存策略密切相關。

一旦你確定了兩個變量,那下一步就是運用屬性依存策略在這兩個變量之間製造依存關係了。也就是說,讓一個變量隨著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我們在本章中已經介紹了好幾個這樣的例子,隨環境而改變身體顏色的變色龍、根據牛奶溫度而改變顏色的奶瓶等。此外,雖然本書中大部分文字的字號大小取決於它們的重要性,但在肯尼迪總統的演講詞中,我們則見證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屬性依存:隨著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的字號。

為了充分地詮釋屬性依存這一概念,讓我們來看一張照片,你認識這個人嗎?

第一眼看去,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是愛因斯坦的照片。他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了。但是,換一種角度,你會從中看到另一個名人。你可以試著把圖片置於你目光焦點以外的區域。如果你原本戴眼鏡,那就把眼鏡摘了。如果沒戴,那就把這本書拿遠一些,讓文字變得模糊不清。還是不行?那就借一副眼鏡(度數不合適)試試。

現在,你看到瑪麗蓮·夢露了嗎?(如果你一開始就看到了瑪麗蓮·夢露,那我們建議你去看一下眼科醫生,除非你的視覺焦點異於常人。)

這種現象也是屬性依存的體現。在這個例子中,兩個變量是什麼呢?想想看,發生改變的是什麼?很顯然,是圖片和你視線的清晰度。如果你視力正常,或者借助眼鏡達到正常時,你會看到阿爾波特·愛因斯坦。當摘掉眼鏡,把書拿遠,讓它偏離你的視覺焦點,或是戴上一副度數不合適的眼鏡時,你的視力會被扭曲,這時,瑪麗蓮·夢露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這張將兩個名人的樣子合成在一起的圖片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奧德·奧利瓦博士製作而成的,於2007年3月刊登在《新科學家》雜誌上。這不僅僅是一個供人娛樂的視覺魔術,它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大腦是如何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像這樣通過合成圖片進行創造的事例早已有之。藝術家們,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一直都在利用屬性依存策略進行藝術創作。不同的作品會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樣子,比如說凡·高的名作《星空》。

如果站在近處,你隻會看到畫筆留下的一堆密集的線條。但是退後幾步,你就會看到一派壯觀的景象。距離越遠,這些線條勾勒出的畫麵就越有內容。畫麵和距離之間就是一種屬性依存關係。

可是,屬性依存策略卻相對複雜一些,怎樣才能將它應用於產品的創新中呢?別擔心,隻要你能成功掌握它,就一定會從中收獲豐厚的回報。

風中的蠟燭

假設你剛剛接手一家蠟燭工廠,正在經曆這個新角色帶給你的第一次危機,一次可能得動用框架內的創新策略才能解決的危機。但是,在進入正題之前,讓我們先就蠟燭的製作工藝進行一個速成培訓。

很多人不知道,蠟燭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東西。蠟燭的燃料是固體蠟,沒有它,燭芯隻能燃燒幾秒鍾。反過來講,沒有燭芯,我們也無法點燃蠟燭。蠟燭的工作原理如下:

1.火焰熔化蠟燭頂部的蠟,使之變成了液體。

2.液化的蠟被燭芯吸上來,固體蠟油受熱,先熔化後汽化,然後蠟油蒸氣被火點燃,蠟燭開始燃燒。

3.氣態的蠟在一定比例下,與氧氣發生作用後繼續燃燒,從而形成循環。

過去,人們會將夾雜了燭芯的液體燃料裝在盤子中點燃來照明。如今,這種以固體蠟為燃料的蠟燭已經產生,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1.市場需求的推動。人們需要高一些的蠟燭,想免去盤裝液態蠟的麻煩。

2.任務統籌策略推動下的創新:利用燃料來充當承載它自身和燭芯的容器,將原先的盤子省去。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將燃料從液態改為固態。

我們無須完全掌握蠟燭演變至今的這段曆史。但是它的發展的確反映出了一些物理學的定理,而這也將引領蠟燭在未來的發展。

現在,作為蠟燭工廠的老板,你準備好解決這個危機了嗎?

一天早上,生產部經理跟你彙報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連夜生產出來的一批蠟燭和其他批次的不太一樣。這批蠟燭外層的熔點比內層的熔點要高。經理也無法解釋這是怎麼回事。但是,一整批蠟燭如果就這樣廢掉,找不出原因,那下一批蠟燭依然有可能出現這個問題。這時,你會給出什麼建議?為了解決問題並且降低工廠的損失,你可能會調集所需的資源(工具、時間、費用)來研究這一批次的蠟燭,搞清楚症結所在。大部分老板這時可能都會命令生產部經理:“我不管你想什麼辦法,明天之前解決它!”

然而,你不是個普通的老板,你是個技藝純熟的蠟燭工匠。而且,由於你讀到了我們這本書,了解了這套係統性創新思維及其所有創新策略,尤其是屬性依存策略,因此,你會發現,當前的局麵中蘊含著屬性依存的特質:有兩個相互依存的變量。

通常情況下,蠟燭從內到外的熔點都是一致的。無論是在蠟燭的中心,還是在蠟燭的外層,蠟的熔化溫度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

而現在,蠟燭的熔點從內到外是依次升高的。

既然你更熱衷於創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層麵上,你就會考慮,這種體現出屬性依存特質的新型蠟燭會不會是你因禍得福發現的一個“新大陸”?(就像軟件公司老板在發現某個程序設計失敗時所說的那句名言:“這不是病毒,是特色!”)

的確,一般的企業老板不會這樣考慮問題。但既然你已對“形式為先、功能次之”有所了解,你就一定會花些時間從這個角度來尋找答案。

第一步,問問生產部經理,這樣的蠟燭會不會對顧客的使用產生影響?他們會很樂意地為你解釋說,由於熔點不一致,熔化後的蠟會形成一個與傳統蠟燭完全不同的形狀。中心的蠟先熔化,因此蠟燭的內部會在燃燒過程中逐漸凹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