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一專多能:任務統籌策略(1 / 3)

如何教老狗學會新把戲?

我們總是對習以為常的東西視而不見。

——阿娜伊斯·寧

病人哭了起來。不是因為突然刺過腹腔的那一陣劇痛,數年的病痛讓她對此早已麻木。她是喜極而泣。耶魯大學的生殖病學專家史蒂文·帕特精準地找到了這位慢性盆腔痛(CPP)患者的病灶。“找到了!”帕特博士喜出望外,隨即停止了對患者腹腔內部的按壓。“沒有你的幫助,我們肯定找不到。”他對麵前的病人說道。多年來,這位女士在慢性盆腔痛的折磨下長夜難眠,丟了工作,也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在與病人合力確定疼痛位置之後,帕特博士製作了一幅“疼痛灶分布圖”,並立即在這幅圖的引導下對病人實施了外科手術。借助激光,他準確地取出了肉眼無法看到的病變組織,終於把這個女病人從無休止的住院、診療、手術失敗的煎熬中解救了出來。

帕特博士和他的病人共同開創的是一種叫作“鏡下觸痛檢查技術”的外科手術。這種手術是將病人作為治療團隊中的一員,協助醫生找到病變區域。

能遇到帕特博士是這個病人的福氣。雖然有20%的女性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患上CPP,但在原有條件下,隻有10%的人能由婦產科專家接診,而在這些人中,隻有60%的人的病情能得到準確的診斷,成功治愈的比例則更低。由於身體的疾患和隨之產生的心理問題,大部分患者的生活都會因此被徹底改變。

CPP這種病症長期以來一直令醫生很頭疼。盡管有醫生懷疑它的誘因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或者結腸易激綜合征,卻一直無法給出確切的結論。看似病變的組織最終被鑒定為良性,看似正常的組織最終卻被證明為惡性,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如果不做診斷,CPP的治療就無從談起。

而帕特博士卻打破了這一僵局。

在此之前,診斷CPP的最佳工具就是腹腔鏡檢查。這需要將一個小型攝像頭經由病人腹腔壁上的切口插入其身體內,以觀察她的韌帶、輸卵管、大小腸、骨盆壁、子宮頂端或者底端。但是,視覺診斷依據的是病變組織顏色的變化或是位置的異常,而CPP往往發生於那些看似正常的組織,所以僅憑這樣的視覺信息無法做出準確的診斷。因此,腹腔鏡檢查最多隻能提供一個模棱兩可的結論,有時甚至可能導致病人身體內的健康組織被切除。

帕特博士的想法是,通過逐點按壓,找出病人腹腔內具體的疼痛位置。一旦找到這個疼痛點,他就可以通過手術摘除這個病變組織,同時,也徹底地結束了病人的痛苦。

這個過程中最令人矚目的一點恐怕是醒著接受治療的病人了。在腹腔鏡檢查中,病人會被注射麻醉劑,所以他們在手術過程中是不介入狀態。這給醫生增加了診療的困難。因為CPP這種病可以摸得出來,但看不出來。帕特博士選擇讓病人以清醒的狀態配合診斷,解決了困擾幾代醫生的大難題。

為什麼人們以前從未想過這麼做?回過頭來看,帕特博士的做法其實很平常。他既沒有發明新技術,也沒有使用高端藥物或是實踐研究成果。他的這一次創造性跨越依靠的僅僅是一些已有的工具。

事實證明,帕特博士的成果可以完美地詮釋我們的第4條創新策略:任務統籌策略。與其他策略一樣,任務統籌策略依然是通過縮減你的選擇範圍來係統地幫助你實現創新。你隻需給產品或流程中的某個部分分配更多的任務,賦予更多的責任,並將先前各自分離的任務統籌在一起即可。帕特博士在診斷CPP時,病人既是診斷的對象,又是診斷的工具。要求病人在接受診療的同時協助醫生發現病灶,這正是將兩種不同的任務統籌在了一起。通過這種整合,帕特博士精彩地在“框架內”實現了他的創新。

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在為《紐約時報》工作了

這種經曆你即便沒有體驗過上百次,至少也體驗了幾十次,那就是:每當你想登錄某個網站時,總會看到一個提示,要求你將一些七扭八歪的字符輸進框裏。

路易斯·馮·阿恩是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係的教授。據他估計,人們每天破解這種扭曲字符的總次數能達到2億次。他當然對此一清二楚,因為就是他發明了這套被稱為“驗證碼”的係統。驗證碼的全稱是“全自動區分電腦與人類的圖靈測試”,它要求用戶在登錄網站前正確輸入一串僅有人才能識別的字符,以此起到防護網站的作用。

這套驗證碼並非十全十美。字符是隨機產生的,有時很容易被誤識。有位女士在注冊雅虎郵箱時接到的提示是“WAIT”,她理解為字麵意思,於是就開始等。20分鍾過去了,屏幕上沒有出現任何變化,她隻好給雅虎幫助發信息求援。如果用戶收到的字符是“RESTART”,那結果就更糟糕了。

驗證碼盡管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小小的不便,卻為網站管理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有了它,垃圾郵件和電腦病毒就無法入侵他們的係統了。

以美國最大的票務公司“特馬捷”為例,每年經它手售出的各類賽事、音樂會和藝術博覽會的門票多達數百萬張。票販子們慣用的伎倆是以最快的速度搶購到一些熱門演出的頭等票,然後再高價出手。如果可能,他們巴不得入侵“特馬捷”網站,在演出的門票一經開售的那一刻就將幾千張票卷入囊中。為防範類似的情況發生,“特馬捷”對用戶每次可購買的門票數量做了限製。然而,票販子利用這些規定的漏洞編寫了程序,使電腦可以假借人的身份登錄網站購買門票。這種程序可以在一分鍾之內自動完成幾千單交易,給票販子帶來了巨額的收益,卻使“特馬捷”網站和普通消費者深受其害。買不到想要的門票,觀眾就隻能忍痛花高價去欣賞演出了。

驗證碼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麵。由於這些驗證碼隻能被人類識別,因此票販子無法再利用軟件程序侵入網站。雖然每次人們得花點兒時間—大約10秒鍾—來鑒別和輸入這些字符,但是對“特馬捷”以及另外幾十萬家網站來說,路易斯·馮·阿恩的這項發明無疑是一道護身符。普通用戶不會吝惜這短短的10秒鍾,因為它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緊俏門票的公道價格,使他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路易斯·馮·阿恩對網站使用者其實也是滿心感激,隻不過這是少數行內人士才知道的秘密。他利用每天數以億計的驗證碼反饋信息去完成了另一個任務—一個可能比打擊“黃牛黨”更有意義的任務:對書籍進行掃描和數字化錄入。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在輸入驗證碼時其實是完成了兩個任務。一是證明他們有別於電腦的人類身份,二是破解一些古舊書籍中難以識別的字符。在輸入驗證碼時,他們實際是把書籍中的一些內容轉換成了數字格式。將新任務分配至已有的對象,這是任務統籌策略的典型特點。

對古舊書籍進行數字化處理並非易事。舊版書籍的印刷質量差,頁麵設置不規範,因此即使使用最先進的計算機和掃描設備,也難以保證文檔掃描的準確性。阿恩為此編寫了一個叫作“reCaptha”的軟件,將那些電腦無法識別的字符編製在驗證碼裏。當用戶正確破解這些字符時,信息會反饋到程序裏。一些大型網站都在使用這款軟件,比如雅虎和臉書網。阿恩為所有人免費提供這項技術。

這個程序有用嗎?當然有用,而且效果驚人。在普通網絡用戶的參與下,每年差不多有150000冊圖書被轉錄為數字格式,這相當於37500個專職人員的工作量。此外,reCaptha軟件還協助完成了《紐約時報》自1851年以來所有報紙的數字化存檔。

和帕特博士發明的診療手段一樣,這項技術也展現了運用任務統籌策略的最高境界。

阿恩是在計算了驗證碼測試所消耗的人力之後想到這個主意的。“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每天參與驗證碼輸入的人次大概是2億,”他解釋道,“如果每人次耗時10秒鍾,那2億人次每天的總耗時就是5萬個小時!於是我就想,應該讓這一龐大的人力投入發揮更大的作用。”

阿恩博士並未因reCaptha的發明而沾沾自喜。他本可以利用它為自己謀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但是他說自己誌不在此。

“我希望人類通過利用那些被忽視的東西而變得更高效。”阿恩說。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礦藏,其潛在的能量有待發掘。正如阿恩所言,這個礦藏就好像一個“性能先進的大型加工裝置”。

阿恩認為,這筆豐富的人力資源蘊含著難以計數的可能性。例如,他近期開發的Duolingo軟件,可以將網頁上所有的文字翻譯成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目前,互聯網上大約會出現上百種語言,但半數以上的網頁使用的是英語。這就造成一些快速發展中的國家—比如中國和俄羅斯—的人們無法閱讀這些網站上的內容。

對此,阿恩的解決辦法還是運用任務統籌策略。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在學外語,他們當中又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使用電腦。如果這幾百萬人使用Duolingo軟件,那他們就可以在學外語的同時翻譯網頁上的文字,就像是驗證碼和reCaptha所做的那樣,把翻譯任務分配給正在完成其他任務的學習者。據阿恩的估計,如果有100萬人使用Duolingo學習西班牙語,那麼將維基百科全書翻譯成西班牙語就隻需要8個小時。

阿恩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對人類進行“任務統籌”。“我們的思路還是不夠開闊,”他說。“聚沙能成塔,如果將眾多個體的力量彙聚在一起,人類將會受益無窮。”

“越簡單越好,但太簡單了也不行”

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任務統籌策略的一個特質。正是因為簡單易行,任務統籌策略才備受人們青睞。紐約酒店的總裁曾在一年內兩次抵達韓國首府首爾,兩次都住在同一家酒店。在他第二次入住該酒店時,前台接待人員熱情地迎接了他:“歡迎您,先生!很高興再次見到您!”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定回去後培訓自己的員工以同樣的方式歡迎那些老顧客。

回到紐約後,這位總裁谘詢了專業人員,他們給出的建議是,安裝能夠識別人臉的攝像頭,拍下顧客的樣子,通過圖片比對來確定哪些人是回頭客,以此提醒接待人員。然而,這套設備的費用卻令人咋舌,高達250萬美元。總裁不得不否決了這個提議。他決定,下次去首爾的時候一探究竟,看看對方有什麼秘密武器。在又一次入住這家酒店時,他依然受到了對方接待老顧客的熱情禮遇。他有些難為情地問那個接待員是如何認出他的,對方的回答讓他啞然失笑。原來,這家酒店和出租車司機之間有一個小小的交易。司機在從機場去酒店的路上會和客人閑聊,順便打聽對方以前是否在這裏住宿過。

“如果是,那麼司機就會把客人的行李放在接待台右邊,”接待員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如果不是,司機就會把行李放在左邊。每接來一個客人,司機就從我們這兒掙一美元。”就這樣,他們沒有投資昂貴的設備來識別老顧客,而是憑借任務統籌策略,用微不足道的代價換來了高品質的客戶服務。

任務統籌策略的原理

如前文所說,使用任務統籌策略時,你需要將一個附加的任務(或者功能)分配給某個產品、服務或者流程中一個已有的部分。這個部分既可以是內部構件,也可以是外部構件,但前提是,它必須在“框架內”。請注意,內部構件是指那些在你掌控範圍內的東西。以電腦為例,它的內部構件包括鍵盤、顯示器、光驅和處理器;而使用電腦的人、電腦桌上的燈、電腦桌,甚至是放在一邊偶爾喝上一口的咖啡,這些都屬於外部構件。

分配給這個構件的附加任務可以是一項新任務,比如阿恩分配給網絡用戶的任務,用戶在輸入驗證碼以獲得登錄網站權限的同時,將書籍中的文字轉換成了數字檔案;它也可以是一項在“框架內”已經出現過的任務,曾由另一個部件負責,比如帕特博士的創意,將診斷病灶位置的任務從手術設備上轉嫁到了病人身上。無論屬於以上哪一種情況,關鍵在於讓它在發揮原本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務,隻有這樣,你的創意才會出奇製勝。

運用任務統籌策略的三種方法

有三種方法幫助你在“框架內”運用任務統籌策略解決問題,我們將以真實的事例來逐一闡述它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請想象一下自己是否會在類似的情境中做出相同的決斷。

方法一:任務外包

當蘋果公司的總裁史蒂夫·喬布斯於2007年推出蘋果手機時,市場觀察家們斷言,移動設備的發展前景將會從此改變。蘋果手機將三種產品—移動電話、觸摸式大屏幕音樂播放器、可接入互聯網的電腦——整合在了一個輕薄小巧的手持設備中。“蘋果手機是一款神奇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在技術上領先其他移動電話至少5年。”喬布斯當時這樣說,“我們生來就帶著一種最基本的設備—手指,蘋果手機利用它為大家開創了一個革命性的用戶界麵。”喬布斯稱這個用戶界麵為“革命性”的,我們不敢苟同。實際上,讓蘋果手機在過去和現在大獲成功並引領行業風潮的,不是它“革命性”的用戶界麵和天才的設計理念,也不是它集大成於一體的高明手段,而是它所提供的應用軟件。具體地說,是這些應用軟件的研發和銷售,促成了蘋果手機在移動電話市場高人一等的優越地位。

蘋果公司有意無意使用到的,正是我們要介紹的第一種任務統籌策略:把原有的內部任務(為手機硬件開發相應軟件)分配給一個外部構件(手機用戶和獨立軟件供應商)。

應用軟件是編程人員編寫的程序,目的是幫助移動設備實現某個功能或提供某種服務,比如暢銷的遊戲類應用軟件“憤怒的小鳥”,還有美食類應用軟件“城市小廚”。以“城市小廚”為例,它可以幫助用戶根據餐廳的特色,例如針對的民族、菜品的價位、所處的位置等,來選擇合乎心意的餐廳就餐。

蘋果公司給其用戶隻提供了少量滿足基本功能的應用軟件,接下來的舉措才是重頭戲。通過公開蘋果手機的部分設計,給任何一個有誌於此的人提供軟件開發包,蘋果公司把編寫應用軟件的任務分配到了世界各地。大批的獨立編程員、業餘愛好者、學生,非科技領域、非營利機構以及熱情的手機用戶們聯手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應用軟件生態係統。在此之前,蘋果公司主要依靠軟件供應商雇用的專業編程員來為蘋果電腦編寫應用程序。像微軟、財捷、賽門鐵克等軟件供應商,都是靠給蘋果電腦等廠家提供應用程序而蓬勃發展起來的。

喬布斯在蘋果手機應用軟件的開發上可謂獨辟蹊徑。數以萬計、花樣翻新的應用軟件大多是那些普通用戶的傑作。許多其他領域的企業,比如星巴克、藝龍,甚至康克斯特和西爾斯百貨,都曾嚐試開發應用軟件去滿足它們日益龐大的消費群體。

不僅如此,蘋果公司還以別出心裁的形式將這些所謂的“第三方軟件”發布給其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可以在手機上訪問蘋果軟件商店,瀏覽、搜索、購買這些軟件,把它們無線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軟件開發者會給這些程序定價,有些高達數百美元,但免費程序占總銷量的70%。諸如信用卡交易、網頁寄存、設備維護以及運營軟件商店所需的數字版權管理費等事宜則均由蘋果公司負責。

為確保用戶享受到海量應用軟件,蘋果公司可謂是用心良苦。現在看來,其策略並不複雜,但要體會其中蘊含的創新真諦,你還得結合身邊的事物多加思考。想一想,有多少東西可以通過承擔新任務而得到提升,甚至是改造?假設你有一台可以隨時增加新功能的微波爐,比如說,一台可以無線接入互聯網並與臉書網無縫對接的微波爐。每當你發現一個新菜譜,你都可以把它公布在你的臉書網上,按下微波按鈕,這個菜譜就會被依樣照搬到你所有朋友的微波爐上,他們會因此而烹製出與你麵前的美味一模一樣的東西。

多虧了這批來自世界各地各個行業的編程人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編寫的應用軟件,你手上的這部智能手機才能在同行業遙遙領先。

利用任務統籌策略,史蒂夫·喬布斯為蘋果應用軟件的開發創建了一個生態係統。同樣,軟件開發人員也是利用任務統籌策略,在解決尋常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到了一個個靈感。舉個例子,最早的蘋果手機用戶會在昏暗的地方用他們的手機屏幕照亮道路,比如說,在深夜摸索著進入臥室,或是去已熄燈的門廊處開門。很快,思維敏銳的編程人員就推出了“蘋果手電筒”應用程序。將新任務(手電筒)分配給一個已經存在的部件(手機屏幕)是一種典型的任務統籌策略的實踐。有些蘋果手機用戶發現,用手機攝像頭拍攝臉部時,手機就變成了一麵鏡子。如今,任何人都能在蘋果商店裏下載“鏡子”應用,這同樣是將一個新任務(照鏡子)分配給了一個已經存在的部件(攝像頭),由此,攝像頭具備了鏡子的功能。

幾乎所有的移動設備生產商都在競相模仿蘋果公司。如今,把應用軟件下載到手機上早已不是新鮮事,無論是在便利店,還是在公司,抑或是在公交車上,人們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在2007年,蘋果公司的應用軟件商店確實稱得上是革命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