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綠意情風吹醒春天(3 / 3)

“曆經60年的風雨,依然/在柏坡湖中漾起陣陣波瀾/走過60年的歲月依然/在蒼鬆翠柏上書寫宏偉詩篇/我輕輕地撫摸這共和國光輝燦爛的史冊/仿佛聽到母親的深情呼喚/呼喚孩子們回到故鄉的家園”。(《再見西柏坡》)

第三,具有生活詩口語化的某種特征,又不是那種完全是口語的“自我”低吟。在普通生活中選取詩的題材,將常見的現象詩化,也是在用生活中的口語表達。但在詩中有修飾、有形容,表達詩意、思考詩的意義,追求著理想。這又不是那種完全“自我”的私人密語,不同於那種反理想、反文化、反修飾,相似於“後現代”的那樣詩篇,也不是中國當下的那種不要意義的口語詩。詩人在寫給在遠方讀書的孩子,這首詩,是表達母子情,懷念之思,利用窗口來述說:

“從這個窗口望出去/這些風景,在四季的掌心/變換。那個湖麵/時而輕舟蕩漾/時而浪花飛濺/時間的飛逝,其實就在一瞬間//有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或黃昏/我坐在這把椅子上/對著這樣的風景發呆/無數次地,讓思想/越過閃亮的湖水/越過山海關,跨躍黃河長江/翻越秦嶺,一直挺進西南//現在,我從這個窗口望出去/終於望到了曙光初現聽到了/喜鵲登枝的鳴囀,還有/湖水撥動了陽光的琴弦”。(《從這個窗口望出去》)

這種表達很輕鬆自如,也很隨意。情感卻是拉長了,真實而貼切。

“曾經的溫情在風中/唱響最浪漫的事早已/在油鹽醬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把愛/放在時間裏燃燒/是否會測量/心的真誠”。(《愛在時間裏燃燒》)

用這樣通俗的語言表達愛的情感,就顯得生動,而有著靈動之感。

再看看《這樣的夜晚》這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述說:

“我不知道一個詩人/這樣撒下的顆粒/能不能發芽能不能/結出別樣的果實/我隻希望它們能有些份量/秋天那綴滿綠葉的/長長的枝蔓纏繞著/一個又一個豐收的喜悅//而且所有的果實都能飽含微笑/麵對我和所有的人這樣/我將在那些微笑中/一一收拾起/積攢已久的憂傷/這樣的夜晚一定還會有/與我一樣想法的人”。(《這樣的夜晚》)這裏流動著詩人的情感,詩又是自由順暢的述說著,蘊含著一股濃濃的情思和一種心願。我認為詩怎麼寫,都是可以的,什麼樣風格的詩都有好詩。用什麼樣的風格去寫詩,都能寫出好詩來。隻要寫詩的人悟性好,有詩的靈性和才華,就能放出詩的光芒。這部詩集融彙了多種風格,兼容性很大,吸納讀者麵也會是很寬的。在現階段,詩歌的發展趨勢,是和整體文藝發展相對應著的,是一種通向大眾化,淡化文學性的。這不是誰讓這種局麵要這樣形成,而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上出現的一種文藝傾向,這種傾向不是我們追求藝術品位高的人所希望的。文藝走向大眾化、通俗化,是當下的一大特征。它不是單純是誰願不願意,是經濟社會中文化上的一種表現。所以對詩的評價,也要從時代特點出發。這樣,評詩的坐標沒置,不能固定,也不有把它單一化。如果將《為你歌吟》放到文藝發展的大背景上看,把它放到詩歌發展態勢的大格局中看,它是多風格特征的集合體,所以它具有著很大的兼容性。詩到底應該怎麼寫,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主張,對創作的樣式有選擇的自主權,創作的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上的選取。當然,這也是個過程,在發展變化當中。目前詩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是有利於詩歌發展的,有利於文藝繁榮的。我相信作者會發展自己,會創作出更多的精采詩篇。

說了這些看法,不一定正確,供作者和讀者參考。2009年10月1日牟心海:原遼寧省文聯主席、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