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具有使用意象詩的現代詩的某種特征,又不是典型的現代詩。詩集裏的詩,是通俗易理解的詩,盡管有的詩使用意象,而沒有更多的使用意象或意象群,沒有艱澀難讀的情況。這裏的詩是在清新、暢達的特征上發揮著展現著。請讀這種詩中的詩句:
“那個午後飄著細雨/雨中的向日葵/把臉探向我的窗戶//疲憊的向日葵/從很遠的地方/跋涉而來//我很想把它擁在懷裏/聆聽美麗的詩語/伴著滴答的旋律/叩擊心底那塊/最柔軟的領地//那個下午/天上下著溫柔的雨/驀然發覺曾經/被詩歌催熟的果實/已被別人親吻/是否還會/孕育另一種籽粒//潮濕的心/也開始跟著下雨”。(《窗外那株向日葵》)
“那個夜晚窗外的霓虹代替了月光/熱烈而奔放就像旋轉的舞蹈/伴著壓抑的音響/夢幻的色彩照亮了一朵玫瑰/閃爍著光芒如青春迸發//是誰推開了那扇窗子/清新的風奔跑著/把月光采來的露珠灑在/那些葉子上/蓓蕾醒了/用一種最美的姿態開放/愈開愈豔的花朵不能拒絕/渴望重生的向往”。(《醒著的蓓蕾》)
在這兩首詩中的那株“向日葵”、那個“蓓蕾”,都是詩中的意象,代表著什麼,都有它某種含義。這裏的“向日葵”暗示著什麼,作者沒有寫出來,並沒有指明是什麼。玫瑰以及蓓蕾,喻意著什麼,這都是要由讀者去完成。它可能是這,也可能是那,這是留給讀者的空間,讓讀者用聯想和想象去填補,這是現代詩的特點。但在這部詩集裏,沒有出現意象群的詩篇,也沒有使瀆者不易合作、理解不了的詩。隻是具有這種現代詩的某些特點,又不是純粹的現代主義詩篇。
第二,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特征,是直接反映生活,意義明確。但這裏的詩不是那種大聲疾呼的“大我”直白抒情。對詩情的表達在總體上是采取敘述的冷抒情,是反映現實的呢喃之語。與當年那種直抒胸臆的抒情詩也是不同的。請看看這樣的詩:
“在那個聞名世界的大都市/我悠閑地參觀了孫中山的故居,還有/周公館,我匆匆穿行在高樓林立的大街/尋找解決午飯的餐館/正午的陽光太熱烈了/讓人睜不開眼。我突然發現/在搖曳的白玉蘭樹蔭下/街邊花壇的大理石的台階/有七、八個農民工兄弟,鼾聲正濃//……我猜想,這些正在睡夢中的打工兄弟/一定沒有空閑欣賞這樣的景致/建築工地早一天峻工/早一天返回家鄉和親人團圓/應該是他們關心的焦點/在這個夏日的中午/我多想,對這些城市的建築師們/真誠地說一聲:謝謝!”(《正午時分,我穿過上海的大街》)
這是堅持現實主義反映社會的觀念,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和讀者感受沒有在意義理解上的差異,而是疊印著的。還有關於地震題材的詩,是用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的,這無論對客體表現,還是對主體思想的表達,都是適合的,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請讀這首寫國家總理溫家寶深入地震災區的行動和情感的詩:
“你爬上危房/從縫隙中/給壓在廢墟中的孩子以安慰/你走進簡易帳篷/緊握孤兒的小手/給她以慰藉:/“孩子別哭,這是一場災難,/你要好好活著!”那一瞬間/你的淚/悄然流下/和全國人民的淚融為一體/這是一位慈祥老人的淚哦/萬般柔情憾天動地”。(《國家總理的淚》)還有寫關於革命傳統的地方西柏坡的詩,也是詩人的感悟,直接說出,能達到詩人與讀者的同語,情感是通暢的。詩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