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在杜平的詩歌作品中又讀到了這種美,獲得了審美享受。杜平詩歌之所以有這樣的魅力,就是因為充滿了真情。
過去,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常常強調接受教育,結果,文學作品成了板著麵孔的教科書,毫無審美情趣。社會進步到今天,閱讀文學作品就是審美活動,通過閱讀來認識美,結識美,享受美,進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水準。杜平詩歌的最本質的特色就是真情。詩在情中,情中有詩。“詩言誌”說的就是情。當然,詩歌中的情並不僅僅是狹義的感情。在情的基礎上,還應該升華為理和意。理,就是道理、哲理,能啟發讀者心智的思想;意,就是隻可意會,但難以言說的一種類似禪意的意念。情與理似乎相悖,其實詩歌作品中常常可見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的例證。而意,則是情與理高度統一,高度融合的境界。當然,這是高層次的表現了。杜平詩歌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情,則具有鮮明的女性特色——水一樣的柔情。柔情並非沒有力量,須知水可穿石啊!真誠、柔美、關切、質樸的熱情,含蘊著親切的人格力量,這也許就是杜平詩歌作品的美學特征。
現在,在部分詩歌寫作者中似乎有一種觀點:否認詩歌中的情,認為詩歌的寫作隻能敘述,而不應該抒情。如果這樣,詩歌寫作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呢?詩歌中不是不要敘述,但這敘述應該為表達情感服務。情感是詩歌的靈魂。
認識一個人,也許在情感上了解更為重要。甚至,評價一個人,也許在情感方麵評價更為準確。我從杜平的詩歌作品中,進一步地認識了杜平。
3
在一般人看來,杜平是個很普通的社會成員。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殷實的財富,更沒有堅實的靠山和社會背景。她隻是一個普通勞動者,芸芸眾生的一員。但是,她對詩歌的熱愛,對詩歌創作的執著,以及她的詩歌創作的成績,讓我想到了詩歌以外,文學以外的一個值得深思研究的問題:為什麼一個普普通通的社會成員,竟然這樣鍾情於詩歌呢?
答案也許隻有兩條:一是人們的需求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二是人們的素質提升到了這個層次。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我們的社會有了相當的進步,不僅物質文明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精神文明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它的標誌就是人們在滿足了溫飽的物質需求以後,開始了精神文化的追求。這種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麵表現在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上,另一方麵則表現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上。而自身能力的展示又表明人們的素質有了可觀的提高。杜平隻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人的代表。這樣的人目前還是先行者,但他們將帶動,或者說預示了整體國民素質的普遍提升。當然這是漸進發展的,需要兒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最值得矚目的成就,這是比經濟發展還重要得多的成就。像杜平這樣熱衷於詩歌的人越多越好!
民眾的素質普遍提高了,人們的需求更廣泛,更高了,這必將推進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進步和繁榮,這是我們熱切期待的。
在杜平詩集《為你歌吟》付梓之際,我有幸先睹為快,非常感謝!
2009年10月3日
華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遼寧省新詩學會副會長、文學創作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