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森教授曾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他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人人都有自尊心,不但大人物有,小人物也一樣,甚至更強烈。當一無所有時,自尊心便是需要固守的最後領地。沒有人願意別人漠視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有時,人們為了維護自尊,甚至會堅持錯誤,不可理喻。
中國人很奇妙,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要在人性叢林裏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老於世故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這種情形在官場尤其常見。
年輕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事實上,給人麵子並不難,也無關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叢林裏過生活,給人麵子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
尤其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你更要會給人麵子。至於重大的事,就可以考慮不給了,你不給,對方也不敢對你有意見。他若強要麵子,就有可能在最後失去麵子。
有一次,張女士花不低的價錢買了一件襯衫,回家試穿一下,感覺很不舒服,大概是布料的原因。沒過幾天,一位朋友來看她,看見了她的衣服,大呼:“你上當了,這種料子穿到身上發板、發硬,特別不舒服,而且還容易退色,送給我都不願穿,你還花那麼高的價錢買它。” 張女士吃虧了嗎?是的。可是,她的話雖然在理,張女士聽起來卻特別刺耳,似乎在貶低張女士的智力。張女士莫名其妙地開始為自己的麵子辯護了:“雖然有點硬,不過穿到身上挺有形的,我還是比較滿意……”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張女士。她稱讚張女士身上的襯衫很漂亮,還問張女士在哪裏買的,說也要買一件。這時,張女士反應就完全不一樣了:“說實話,這衣服挺貴的,而且穿在身上不舒服,有點板,有點硬,而且還退色,我正後悔不該買它呢!”這時,張女士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起來。
可見,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裏,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保全別人的麵子,是我們通向成功的一條寬廣之路。麵對別人的過失或窘境,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如果我們當麵駁斥一個人,他會同意我們的觀點嗎?絕對不會!因為我們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同意我們的觀點,還要進行反擊。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常常以一種“堅持真理”的姿態去焚燒別人的自尊心,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處處碰壁,人生的旅途就很容易拐進死胡同。在人際交往中,平等對待別人、尊重別人,才是“真理”。除此之外,隻有衝突和調和,沒有真理。
本傑明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在文字上或語言上持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看來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使我提出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打人不打臉,說人不說短”,如果你能記著給人留麵子,那你腳下的路一定會更好走,你的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在中國人的社會,麵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麵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對麵子無所謂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有天會吃暗虧的人。
異性效應——男女之間相互吸引
異性效應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異性接觸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發力,並能從中體驗到難以言傳的感情追求,對人的活動和學習通常起積極的影響。
“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效應在青少年中顯現的比較突出。其表現是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之隻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幹得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而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處理問題都會顯得比較順利,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異性效應現象甚至在我們人類征服宇宙的過程中也曾發生。在宇宙飛行中,占60.6的宇航員會產生“航天綜合症”,如:頭痛、眩暈、失眠、煩躁、惡心、情緒低沉等,而且一切藥物均無濟於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幾年前,在南極考察的澳大利亞科研人員也得了這種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許多方法,均無法治愈。經過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竟是“沒有男女搭配,是性別比例失調嚴重,導致異性氣味匱乏的結果。”因此,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哈裏教授向美國宇航局提出建議,在每次宇航飛行中,挑選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參加。誰知,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竟使困擾宇航員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對現實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還發現,在一個隻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環境裏,盡管條件優越,衛生符合要求,自動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論男女,都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不高。
曾看過這樣一個幽默電視劇:一位老漢拎不動手中沉重的東西,請路邊的一個小夥子幫忙。小夥子頭一扭,裝作沒看見,沒聽見。老漢又請一位中年男人幫忙。這位男人皺皺眉,也是無動於衷。這個場麵恰巧讓一位年輕貌美、心地善良的姑娘看到了。於是,她拿起老漢的東西問那兩個男人,能否幫個忙?這兩個人立即臉上堆笑,甚至搶著做起好事來。正當他們爭搶不休時,那位姑娘對老漢說:“老人家,有這兩位熱心人幫您,我就不陪您了。”說完離去。那兩個男人頓時傻了眼,沒了拎東西的力氣。
上麵的例子雖說帶有幽默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異性相吸卻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每個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去見異性,特別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異性時,總要比較認真地打扮一番,很注意自身形象。在集體活動時,如果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則顯得既不熱鬧也沒有活力。如果異性參加則不但熱鬧,而且具有熱烈的氣氛。
異性效應,一般在青年男女身上表現得比較強烈。這是因為青年人隨著身心發育成熟,正處於對異性的親近、愛慕和追求期,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移到異性方麵。他們在情感上渴望與異性交流,以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和理解別人,從而體驗到深深的情感依戀,渴望得到異性的肯定以增加自信心。他們特別注意和關心異性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不失時機地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如男性竭力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漢能力、魄力和風度,女性則盡可能地使自己更漂亮、溫柔,充滿活力和魅力。為了在異性麵前呈現一個完美的形象,他們會盡自己所能努力做好事情,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以引起異性的尊重和關注。這便是人際交往中異性效應的正效應。
嫉妒是異性交往中的負效應。一對男女與一女或一對男女與一男的交往形式,在交往中較難進行就是源於此。如果那對男女是戀人、情人或是夫妻,由於愛情的排他性,使得第三者的處境大為不妙。如某女非常喜歡同單位的一個男同事,可是當知道此人與單位裏的另一個女性產生戀情時,會莫名其妙地產生一種失落感,甚至在言行中不時地對那位女性帶有明顯地攻擊與侵犯行為。男性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不過他們的嫉妒受到理性控製,不會像女性那樣充分地表現出來罷了。
王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她聯係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誌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王女士外出聯係,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又是王女士風塵仆仆,周旋於銀行之間,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王女士因此備受領導器重,工資、獎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王女士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曆及接物待人靈活之外,還和她端莊的容貌、嫻雅的儀表也有很大的關係。
王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會,外出辦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麵較為順利,這就是所謂的異性效應。這種現象是建立在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隻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注意,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麵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
在社會交往中,異性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但各自的表現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表現得比較明顯,有的人則表現得比較含蓄,還有的人表現出與異性效應相反的結果。了解和注意了這種效應的存在,克服其負效應,利用正效應,將有利於交往的順利進行。
誠信定律——人無信則不立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它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質。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誠信是成就事業的基礎。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做人言而有信,那麼做事就有了一種人格力量來擔保。“人無信不立”。所以做人要講誠信。這也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原則。
一個國王召集全國的孩子種花,國王分發種子給每一個孩子,一個月後,看誰種的花最美,再億裏挑一地選他作為王子。消息傳到了全國孩子的耳朵裏,全國孩子的手裏都捧著一粒國王分發的種子回家了。
有一個孩子,每天都用心培育著種子,可還不發芽,一個月過去了,他手裏捧著一個空空如也的花盆去見國王,而其他的呢,奇花異草,爭芳鬥豔,可他恰恰被選中了,原來國王分發的每粒種子都是熟的,不可能開花。由此可見,誠信是金。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
“季劄掛劍”的故事很有名,就是講做人要守信的。季劄是春秋時吳國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備,譽滿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別國,路過徐國,與徐國國君會晤,席間,徐君看到季劄腰問的寶劍,欣賞不已。季劄考慮到自己還要出使別的國家,而佩劍是使者的必備之物,不能送人,當時就沒有表態。
等他完成出使任務回國時,又經過徐國,他想把那把寶劍送給徐君,可是徐君卻已經去世了。季劄十分惋惜,他來到徐君的墓前,把寶劍掛在墓前的樹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約定。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後來,陳實返回了故裏,當地的官員、鄉鄰村民們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他與一個友人會麵,酒足飯飽之後,兩人決定一同遠遊,他們約定,次日午時在陳實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再次見麵。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誠信,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幹。如此之後,兩人才揖手辭別。
次日,陳實提前來到了樹幹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幹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實猜想友人是另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是已經提前出發了,於是就上路了。
然而,就在陳實走了之後,他的朋友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實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實的家門口,正看見陳實的長子在家門口玩耍。於是他便指桑罵槐,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
當時,陳實的長子剛剛年滿七歲,名陳紀,字符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後,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就是無信;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無禮!”
那友人當即羞愧萬分,想下車解釋,而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做人要講誠信,誠信是一種無形的資本,需要人們精心維護,慢慢積累。而如果你不講誠信,僅僅一次,就會把長期的積累揮霍一空。
誠實不但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社會對人的一項基本要求。在現代商業社會中,誠實就是品牌,誠實就是財富,誠信就是優勢。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誠實,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隻會說大話,開空頭支票,卻不履行自己的承諾,這樣的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唾棄和鄙視。
上司許下諾言後不能兌現將不利於在下屬麵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從而導致上下級之間交往的失敗。某機關的田處長是出了名的支票機,隻會許諾,不會兌現。前不久,單位新分來一個小夥子,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田處長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辦公室,笑眯眯地說:“小陳啊!我看了你的履曆,不錯不錯,以後啊咱們單位的計算機就交給你負責了,出了什麼故障你就給看看,需要升級什麼的你就看著辦!有前途啊,我最喜歡有專長的人才了!”小夥子一陣激動:“田處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幹!”幾天之內,小夥子天天加班,把單位的幾台電腦大整修了一遍,田處長高興地說:“小陳啊,我不會委屈人才,忙過了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夥子樂得天天“溜”著處長,甚至還跑到處長家裏教處長兒子學電腦,單位裏的同事看到小夥子這麼賣力,卻隻是暗暗搖頭。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田處長的“提拔”還是沒消息,實在忍不住了,小夥子跑去問田處長,他支吾以對:“這個嘛,我還得再研究一下!”小夥子心裏真是又急又氣。同事老張拍著小夥子肩膀說:“認了吧!田處長的話不能信,四年前他就說提拔我當科長,我現在還不是小科員!”
不久後,處裏的工作出現了個大紕漏,田處長急得跳腳,可還是沒有人願意幫他,最後他被降職外調了,大家樂的直鼓掌:“支票機總算走了!”
做領導的有一種失敗,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當阿鬥,隨意哄騙。用得著大家時,又是許願又是承諾,好話堆滿一籮筐,說得大家紛紛為此效命;而當用不著時,極盡委蛇之能事,記性也不好了,以前說過的全忘了。這樣的領導失去了群眾基礎,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麼工作失誤或是錯誤,立刻就會牆倒眾人推,無可挽回地一敗塗地。因此當領導的一定要一諾千金,這樣在與下屬打交道時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