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人抱怨職場上的應酬。整天疲於奔波在上司和客戶之間,非常痛苦。可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上,要想成功,當你跟其他競爭者的條件相差無幾時,就要懂得一套自己的職場“摸魚”術。其實,職場應酬可能是件輕鬆加愉快的事兒,隻要你摸得清裏麵的“道道”,就可以輕鬆的闖關成功。

把聚光燈照到上司的身上

做人有時敗在不及時表現自己,有時敗在過分表現自己。一個懂得應酬的人永遠不會搶了領導風頭,讓領導失去光環,他們懂得把聚光燈照到上司的身上。

低調的人不會獨享榮耀,因為自己的成績再大,也是在上司的領導下取得的。這樣的成績再一宣揚,會令別人顯得暗淡無光,讓上司和同事都有一種不安全感。而一個人的低調卻能讓這些人吃下一顆定心丸。

阿輝某名牌大學畢業,到一家大型報業集團擔當記者,初出道時已鋒芒畢露,才華盡顯,令其上司編輯部主任大感不妙。主任一則恐怕這樣的新人被老總賞識,自己飯碗難保,二則其他同僚亦會輕視他。而另一方麵他又想到該人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有助報社及個人表現,不能輕易放棄,內心非常矛盾。

阿輝早已察覺其上司隻是庸才一名,卻不動聲色,一直默默工作。有時遇到大新聞和獨家材料都歸功於主任,主任自然喜出望外,大讚他聰明能幹,極具潛質。

不久,報社副主任請辭,阿輝在該主任推薦下走馬上任,成為心腹下屬之一,這無疑是平步青雲第一步,旁人皆認為他既能幹,人緣又佳,有大將之風。

人往往被成功衝昏頭腦,在上司麵前可能會顯示卓越不凡,從而漠視上司的存在和價值。切記,他其實就是你走向成功之路的踏腳石,不能隨便踢開,否則後悔莫及。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內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回答說:“像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之為‘耿直之士’,算不上忠臣。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主人的行為不合規矩的地方,當著眾人的麵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個耿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應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從來不講主人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些缺點必須改,有批評,也有建議,而別人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陳群提出意見從不自我標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生時忠心耿耿,死後想撈個忠臣的名聲也是非常難。不過,這還算是好的,如果不懂這個風頭給上司出的道理,甚至於把命搭上。

公元前478年,斯巴達派遣年輕的貴族卡阿尼斯率領遠征軍討伐波斯。

卡阿尼斯與同伴浴血奮戰,很快就奪回了波斯占領的地方,勝利而歸的卡阿尼斯等人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勇氣可嘉的卡阿尼斯更是贏得了雅典人民和斯巴達的敬重。然而,在慶功宴會上,卡阿尼斯卻獨攬了風光,接受著最高的榮耀和讚賞,把其他貴族冷落到了一旁。極其妒忌並對其極為不滿的貴族們經過密謀,商量出一個對策。不久就有傳言稱,卡阿尼斯與波斯相互勾結,企圖摧毀斯巴達。當局立即下令拘捕卡阿尼斯,他不得不倉皇而逃,這位昔日的英雄最終被憤怒的人們燒死在荒野外的一個茅屋中。

獨享榮耀是激起他人心中不滿並心生恨意的最主要原因。大家都為一個目標在努力奮鬥,不料讓你搶先得到了這個惹人眼紅的功勞,相比之下,其他人明顯比你矮了很多,你的存在也不時地給他人造成了威脅,盡管你並未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但又有誰還願意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呢?

低調的人在取得成功時一定會記得感謝。為什麼那些名人接受采訪的時候,總要感謝一群人,家人、老師、同學、朋友、領導、工作人員、甚至對手……不要認為這是華而不實的形式,不值得效仿,這恰恰是你必須做的事。記得感謝同事的協助,尤其是要感謝上司和地位高的人,感謝他們對你精心的提拔和栽培。這絕對不是諂媚逢迎,而可以消除別人對你的嫉妒,你的感謝會讓他人反過來感謝你注意到了他自己。如果你感謝的是下屬,你得到的將更多,他們會更加賣力地為你工作。

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可以無窮地擴大範圍,你的主動分享能讓別人有受尊重的感受。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麼你就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總之,把風頭讓給上司,是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

作為下屬,既不要功高震主,又要適當表現,給自己留下能夠升遷的機會。這就需要在對待上司時,要刻意地謙恭有禮、曲意逢迎,懂得以退為進,在上司需要幫助的危難時刻,挺身相救。總之,在與上司打交道的時候,要牢記“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逼虎傷人”這句名言,切不可搶了上司的風頭。

每個人都喜歡當功臣,然而居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功高震主可能會惹惱上司,甚至會產生致命的後果。所以如果有某種工作順利完成,你就應該主動把“小紅花”戴在上司的胸前。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達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這一點,因此它是討好上司、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把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而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如果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你立功的機會還有很多。把功勞讓給上司,就等於讓上司欠了你一筆人情債,上司在對你心懷感激之餘,自然會努力提拔你,並給你再次建功的機會,所以,把功勞讓給上司,你絕對不會吃虧。

要敢於為上司背“黑鍋”

領導尤其愛麵子,很在乎下屬的態度,以此作為考驗下屬對自己尊重不尊重、好不好領導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隨便否定領導的觀念,必然會惹怒領導。在現代職場上,有很多領導都是武大郎開店,容不得下屬比自己高。他們不喜歡下屬對自己的想法說三道四,以為自己的下屬給自己提建議或意見就是蔑視自己的權威,想取而代之。所以,如果你不分場合和時間,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實話實說,直截了當,甚至鋒芒畢露的話,那他自然會覺得你是要掃他的威信、對他的失誤落井下石,因而很自然地把你的好心當成驢肝肺。相反,如果你能多顧及老板的麵子,注意自己提意見或建議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你的上司肯定會接受你的一番好意。

在一個團隊裏麵,領導始終位於金字塔的塔尖,他的威望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士都不會懇蠢到引起頂頭上司的不悅,也會盡量避免讓領導尷尬。但有時候,你會發現領導突然對你很冷淡,令你百思而不得其解,因為你無意間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讓老板在眾人麵前失去了麵子。聰明的下屬在領導麵前會將錯誤攬給自己,而不會把領導推向火坑。

田叔是西漢初年人,曾經在劉邦的女婿張敖手下為官。一次張敖涉嫌一樁謀殺皇帝的案子,被逮捕進京。劉邦頒下詔書說:“有敢隨張敖同行的,就要誅滅他的三族!”

可田叔不計個人安危,剃光了頭發,打扮成一副奴仆的模樣,隨張敖到長安服侍。後來案情查清,與張敖無關,田叔由此以忠愛其主而聞名。

漢武帝非常賞識田叔,便派他到魯國去出任相國。魯王是景帝的兒子,自侍皇子的特殊身份,驕縱不法,掠取百姓財物。田叔一到任,來告魯王的多達百餘人,田叔不問青紅皂白,將帶頭告狀的20多人各打50大板,其餘的各打20大板,並怒斥告狀的百姓道:“魯王難道不是你們的主子嗎?你們怎麼敢告自己的主子?”

魯王聽了很是慚愧,便將王府的錢財拿出來一些交付田叔,讓他去償還給被搶掠的老百姓。田叔卻不受,說道:“大王奪取的東西而讓老臣去還,這豈不是使大王受惡名而我受美名嗎?還是大王自己去償還吧!”

魯王聽了心裏美滋滋的,連連誇讚田叔聰明能幹、辦事周到。

作為下屬,不僅要善於推功,還要善於攬過,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多數領導願做大事,不願做小事:願做“好人”,而不願充當得罪別人的“壞人”;願領賞,不願受過。在評功論賞時,領導總是喜歡衝在前麵,而犯了錯誤或有了過失後,一些領導卻想縮在後麵。此時,就需要下屬出麵,代領導受過或承擔責任。像田叔這樣,將功勞歸於領導,將過錯留給自己,哪一位領導會不喜歡他呢?

大凡領導,管轄範圍的事情很多,但並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願意幹,都願意出麵,都願意插手,這就需要下屬在關鍵時刻能夠出麵,代領導擺平,甚至出麵護駕,替領導分憂解難,這樣必能贏得領導的信任和賞識。

小張是某縣委辦公室的科員,經常會遇到上訪者要求見領導解決問題的事情。領導精力有限,如果事事都去驚動領導,勢必影響領導集中精力做好全局工作。每當有來訪者吵鬧著要見領導時,小張總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勇敢地站出來,分清情況,解決糾紛,進行協調,必要時還使用強製手段把問題處理好;他經常能夠獨自解決一些無理取鬧、胡攪蠻纏的事件,不怕得罪人;對一些重大問題他也是先調查清楚,安撫好上訪者之後,再向領導請示,從不讓領導直接麵對棘手的問題。無論大事小情他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讓眾人心服,同樣也獲得了領導的讚揚。

像小張這樣的下屬,哪個領導能不需要呢?這就是領導所讚美的實幹家,他比整天跟在領導後麵隻知道看領導臉色行事,遇到點大事就往領導後麵跑的人要好得多。人人愛戴高帽子,尤其是好麵子的領導。在領導麵前,隻要能讓他覺得有麵子,丟了自己的臉麵,卻能換來領導的賞識和美好的前途又有什麼不對?

小英今天一進家門,臉色就不好,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老公小李輕聲細氣地靠近。

“怎麼了?”小英別過臉去:“問你自己!”這一開口,氣是更大了,一下子滿臉漲得通紅。

“你今天真是把我的臉丟盡了,當著那麼多同事的麵,我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

“我陪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小李一頭霧水,“要不是我是處長麵前的紅人,他才不會帶我去呢,他怎麼不帶別人啊?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專門找你們的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小李也愈說愈來勁,“你們工廠如果做成這筆生意,從上到下都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說讓你丟臉呢?”

小英轉過臉來:“當然丟臉!你沒去之前,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說了,說你是高才生,也是這方麵的專家……”

“沒錯啊!”小李答道。

“錯大了!”小英一瞪眼,“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機器,根本可以由你來介紹,你為什麼不說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李怔了一下,居然笑了起來,“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小李以一位幕僚的姿態,站在長官身後,默默耕耘,給足了處長麵子,一點也不顯示自己。故事的結局當然是小英的廠子成功地和小李的處長做成這筆生意,小李更加得到領導的賞識,最後當上了處長。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小李這個內行為其解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小李如果搶在前麵說話,不但搶了領導的風頭,還容易傷到領導的自尊心、領導的麵子。

推銷員都懂得一種說話技巧,明明知道對方並不懂,卻說“相信您一定是內行,知道……”然後,把自己要推銷的觀念說出來。這樣做,要出說“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與領導的相處,更是要注意收斂,要表現出對領導觀點的同意和尊重,你和他站在同一立場上;而不是看到領導不懂或者不對,就在旁邊指指點點。

關鍵時刻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給領導添足麵子,這樣的下屬不是投機鑽營,而是真正了解領導的所想所需。試想,有這樣聰明伶俐的下屬,如果你是領導,會不喜歡嗎?

尊重單位裏的“老資格”

新人一進入職場,最怕遇到喜歡倚老賣老的同事,處處幹涉、事事指導,無法好好施展自己的能力,總是被老同事牽製。會倚老賣老的同事,在組織裏通常是年資夠久、經驗豐富,卻升不上去的人。這樣的人通常手中都握有籌碼,才敢如此倚老賣老。他們確確實實有過人的技術技能,但可能因為缺乏領導的特質,或是廣大的格局與視野,而未獲得升遷。雖然不是領袖人物,但在實務操作上都稱得上師父甚至師爺級別,更可以稱得上是部門的意見領袖,因而在團隊裏仍有根基很深的影響力。作為一個新人,對這種“老資格”要倍加尊重,才能減少自己的麻煩事兒。

小王來到這家公司已經有幾個月了。根據他的觀察,他所在部門的同事老張年過四十,是個一絲不苟的人。早上誰遲到了五分鍾,誰的辦公桌沒有打掃幹淨,他都一清二楚。這天,他慢條斯理地走近小王身邊開口了:“小王,你寫的這份宣傳資料我看了,你看看,標點符號用錯了多少?這樣的東西如果拿給總經理看,他對我們會是什麼印象?標點符號跟漢字一樣,是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的東西,這都用不好?……”老張滔滔不絕地批評著小王的用“標”不當,小王隻有聽著的份。

從那以後,小王做事分外小心。早上第一個到,下班最後一個走,寫每一份資料都仔細斟酌,打每一個電話都用心揣摩,力求做到最好。久而久之,這樣做的結果是,在幾個一同進公司的年輕人當中,老張對小王特別欣賞,經常在業務上對他進行指點,小至一份合同的撰寫,大到跟客戶打交道的技巧。除此之外,老張對公司的一些人際關係也向他說明,避免小王無意中卷入“派係”鬥爭中去。

小王感歎:薑還是老的辣!如果自己自恃能力,大而化之,不願意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不把老員工放在眼裏,那麼倒黴的很可能是自己!

在每個公司裏,都有老張這樣的老員工存在,他們年紀相對較大,對公司忠誠,做事認真,嚴於律人律己,力求做到完美。這樣的人對剛進公司的新員工抱有很高期望,希望新員工能夠給公司帶來新氣象和活力,當新員工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時,他們往往“恨鐵不成鋼”。要想獲得這種老員工的好感,不用奉承,不用套近乎,隻要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

還有一些“老資格”是隻出工不出力的老油子,他們雖然德不高望不重,但在新人麵前卻異常地喜歡倚老賣老,他們很需要得到新人的尊重。如果在這一點上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鄙夷新人,貶低新人的資質,惡意扭曲新人的成績,破壞新人的名譽,成為新人在晉升路上的“攔路虎”。

吳晶剛進入這家公司工作不久,發現公司管後勤的劉小姐跟她年紀相仿,隻大上幾歲,卻牙尖嘴利,很難相處。劉小姐負責派車,每當各部門人員要外出工作,就得向她賠著笑臉。一開始,吳晶很看不慣劉小姐的行為,心想:這就是她的本職工作,為什麼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但是,目睹了一些和她同樣想法的年輕氣盛的同事在劉小姐麵前紛紛“落馬”,吳晶認識到:改變環境是不可能的,你隻能去主動適應環境。

於是,吳晶向劉小姐定車後,並不像其他人那樣,立刻放下電話,而是在電話裏和她閑聊幾句;工作之餘,到辦公室找劉小姐閑話家常,感歎後勤工作的辛苦,說起服裝、逛街等,兩人更是“心有戚戚焉”……慢慢地,吳晶和劉小姐熟了,也聊起了工作,傾吐各自的苦水。她們成了好朋友,吳晶再也沒有為定車這些瑣碎的事情煩惱過。劉小姐比她在公司待的時間長,她經常就吳晶遇到的一些問題發表看法,討論對方的處理方式是否妥當,讓初來乍到的吳晶感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