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究竟是誰?(1 / 3)

去探查武三思行蹤的人還沒有回來,唐鬆在太平的房中先是感覺不對勁兒,繼而有些莫名的心神不寧,再也枯坐不住,起身繞室踱步不已。

太平被他繞的眼暈,“你倒是坐下,我那梁王表兄想必現在也該知道他毒殺武承嗣之事已經遮掩不住,或許過一會兒他就尋到了這兒來了。你且養精蓄銳,好生想想他若來了該怎麼應對才是正經”

唐鬆也承認太平的這種想法非常有道理,事情到了遮掩不住卻又沒擴散開的地步時,武三思這個幕後元凶也就不得不出麵收拾殘局了。

這就是太平身份的微妙之處了,直接將太平卷入這件事後,武三思想來硬的就難了,又因為他跟太平表兄弟的關係,也定會使其以為有談判的空間,不至於狗急跳牆。

唐鬆看似無意間的硬衝太平公主府,實是今晚絕境下最佳的道路選擇,隻是現在誰也不知道此前他衝進公主府時究竟真是走投無路還是心中早有盤算。

當然,此事對太平亦有好處,以她的身份,武三思若真存了談判之心,給的好處怎麼著也得配得上天下第一公主的地位吧。

太平認為武三思會來她府上尋求事情的解決之道。這種邏輯很對,也是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但卻無法讓唐鬆的心神寧定下來,“此事若是你母皇知曉,他會如何處斷武三思?”

這一問讓太平沉思了許久,最終看著唐鬆搖頭道:“我不知道”

“不知道?”

“很難有肯定的答複。這要看母皇意在讓誰來接替嗣君之位了,若是兄終弟及,聖心默定了武三思,那母皇非但不會處斷武三思,反而會出麵替他收拾殘局,壓著你我這些知情人三緘其口”

聽到這答複唐鬆心中一冷,想要不接受,卻又實在找不出反駁的理由。太平還是了解武則天的,知道她在這樣的事情上,考量的標準永遠是政治第一,至於善惡親情這些,與政治考量比起來反倒是次要的很了。

或許,唐鬆心底竊計,或許對於為爭帝位不惜親殺二子,流放一子的武則天來說,武三思為爭位而殺武承嗣的舉動不僅不會讓她生氣,還會在其心底隱隱為武三思加分也未可知。

血淋淋的政治弑殺事件碰上了千百年來唯一一個實至名歸的女皇帝後,其未來的走向究竟會如何,已不是普通人的邏輯思維所能猜度把握的了,太平不行,唐鬆同樣不行。

“那若是聖人在嗣君的選擇上有意於父死子繼呢?”

這一回太平倒是答的很肯定,“若是如此,我那梁王表兄必死無疑,母皇會很高興你給他提供的這個去強枝的機會”

仍在緩緩踱步的唐鬆自然明白太平的意思。弱幹強枝實乃為君者的大忌,當年漢武帝劉徹欲立幼子劉弗陵為嗣君前先殺其生母鉤弋夫人,就是害怕自己死後會出現主幼母壯,弱幹強枝的情況。

而司馬懿之孫,西晉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就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晚年大肆分封宗室為王,最終導致其一旦身死,子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幹弱枝強,諸王為爭搶皇權引發八王之亂,並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使得一統天下不過五十年的西晉分崩離析。

史鑒不遠,方今武承嗣嫡長子武延基年紀太幼,人又淳厚。武則天也日漸老邁,而武三思卻正值壯年,若真選武延基為嗣君,在武氏宗室內部其實已顯弱幹強枝的苗頭,對此武則天不能不考慮,即便她現在不考慮,待年紀再大些,身子再弱些時也必然會考慮。

在這等情況下,此時武三思事發實在是給了武則天一個解除後患的絕佳機會,親生兒子都能殺兩個,遑論一個內侄?

這也就是太平所言若武延基為嗣君,此案足以讓武三思必死的根本原因。依舊是非關善惡法紀,一切以政治需要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