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變與不變(1 / 3)

今年冬天的洛陽從宮變那次之後就再沒下過一場雨,一場雪。就在那個風幹陰冷的早晨,唐鬆跟在狄仁傑等人身後來到了洛陽城正門外的十裏長亭處。

走在他前麵的除了狄仁傑、李昭德兩位相公之外,一並還有三兩個堪稱朝中李黨中堅的老臣,這一行人數量雖然不多,但個個份量都不輕。好在他們都沒穿官衣朝服,否則任何一人都足以驚動京兆衙門派出公差護衛警戒、並遠遠的就敲響驚聞鑼提醒百姓們回避。

除非是知道內情者,否則隻怕沒人會相信這幾位如今忙的兩腳冒煙的重臣此番出城居然是來迎接一位少女的。

那位閨名雲露,被唐鬆稱為“水晶”的少女就在今天返歸洛陽。

論理而言,即便是一位公主也不足以讓狄仁傑與李昭德這兩位相公聯袂出迎,這本該是宗人寺的職司,但他們執意如此,宗人寺也就隻能撤了給公主準備好的儀仗與旗鼓樂工等等,任狄公等人隨意行事了。

到了十裏長亭,一番遠眺沒看見前方有車馬隊伍,狄仁傑吩咐長隨前出探看之後,便在等待的間歇踱步到了官道邊的麥地旁蹲身下來。

天幹的有些日子了,幹涸的麥地裏已經開始出現不少龜裂的縫隙,狄仁傑探手到麥田中摸了摸,許多泥土都已開始團成塊狀,手指入土頗深之後也不見一點墒情。

再扒拉扒拉,最終從地裏揀起一粒麥種,居然一點發芽的痕跡都沒有。至此,狄仁傑的雙眉開始深深的蹙了起來。

見狀,跟在他身邊的李昭德安慰道:“文英兄勿憂,此時田中雖旱,但隻需明年開春後有幾場好雨,便什麼都耽擱不了,依舊是一個好豐收年景”

“若是明年春季的雨水也不成呢?”

李昭德聞言一愣,片刻後壓低聲音細語問道:“莫非是欽天監……”

狄仁傑搖搖頭,“仆隻是擔心罷了。天命不可問,咱們多盡人事吧。稍後回去,仆便行文天下府縣,著他們利用冬閑時節疏浚灌溉溝渠,深淘農井。你那裏也從大理寺並皇城各部抽調些人手出來派下去巡查落實此事,北方諸道多花些心思,尤其是西京長安附近的關中平原更是不能有半點馬虎”

狄仁傑方一說完,旁邊一老臣拈須道:“文英安排的是。聖人甫登基未久,這是天下複歸李唐後的第一載,大旱不得啊!寧可現在瑣碎些,也要把未雨綢繆的事情做在前麵”

大家都是做老了官的,許多個道理不用說也都明白,李昭德聞言鄭重的點了點頭。

唐鬆聽到這裏心頭一動,上前說起了曲轅犁及推廣精耕細作之法的事情。

早在通科設立之初,唐鬆就在其中建立了農科,這農科雖然是以六朝時的農學集大成之作《齊民要術》為教材,但唐鬆卻非裹足不前之人。

到目前為止,通科中的農科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犁具的改進,在原本使用了千多年的直轅犁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更為節省畜力,也更高效的曲轅犁;其二則是命人開始係統總結江南諸道的農業精耕細作之法,並有意將這種更先進的耕作方法在北地推廣。

曲轅犁出現於唐代,實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具革新之一;而最初萌芽於六朝末年的精耕細作之法則標誌著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在仍舊是一個典型農業社會的唐朝,若能將這兩樣代表著最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工具及新生產方式全麵推廣,必能為異日的盛唐打下一個最堅實的基礎,從而將盛唐之盛推高到曆史所未能達到的高度。

曲轅犁早已試製及試驗成功,通科未搬遷之前甚至還在洛陽城郊免費發放了千餘具;而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有心作為,精耕細作之法亦已得到係統性總結,可以進入正式推廣。而這也正是此時唐鬆能夠上前向狄仁傑言及此事的底氣所在。

將這兩項通科學堂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與財力弄出的新東西紹介完畢時,唐鬆已是眉飛色舞,比起那些個詩詞來,這可是實實在在能給時代與百姓帶來巨大利益的生產力變革。

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狄仁傑雖然聽的專心,但卻並沒有想象中的驚喜,眉眼間反倒有了些遺憾之色。

再好的新工具與新的生產方式若無朝廷出麵大力推廣,其效能也就有限的很了。看到狄仁傑如此表情,唐鬆心下一急,忙又補充道:“曲轅犁除了節省人力與畜力之外,可翻地更深,自然有利於土地的保水保墒;至於精耕細作之法,原本就是為了更有效利用土地、農肥及水利灌溉,亦是對抗旱情的良法。務請狄公三思”

聞言,狄仁傑深深蹙起了眉頭。大唐自高祖定鼎長安以來,至今已近百年。百年間地域麵積並無太多擴大,但人口卻已倍增。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朝廷掌握的可授之田卻早已見底,國朝初年所推行的均田製其實早已名存實亡,連帶著依附於均田製而存在的府兵製也已走到崩潰的邊緣。

田畝數量無甚變化,人口卻在****增多,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天下間失地農民,也即所謂的流民數量不斷增加。要解決這一矛盾無非兩種途徑,一則是開疆拓土;再則便是提高當前土地的利用效能,用同樣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

在原本的曆史中,唐玄宗於執政中後期頻繁發動對外戰爭,主觀上固然有好大喜功的因素,客觀上也是為應對人口膨脹的不得已之舉。但事實證明,單純依靠開疆拓土來解決人口問題的方略並不算成功。軍隊在這一過程中實力膨脹太快,最終化身為一頭無人可製的怪獸,反噬了唐王朝自身。

即便曆時八年平定了安史之亂,軍方割據的藩鎮之禍亦一直延續到唐末,並成為導致唐朝走向滅亡的三大主因之一。

有此可鑒之前車存在,主動在大唐內部進行生產力的變革反倒是化解人口矛盾更為有效的辦法。流血更少,社會所需支付的成本更低,而社會財富的增加亦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

這些個簡單的道理狄仁傑焉能不知?但要在眼下推廣此事,他卻難下決斷。

新皇登基未久,天下方歸李唐正朔。從政治上考量,現在推行任何一種變革,哪怕是看來風險並不大的變革都有可能引發政治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