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孕產期常見症狀與疾病3(3 / 3)

產後腰痛:

懷孕期間,胎兒的發育使子宮增大,同時腹部也變大,重量增加,變大的腹部向前突起,為適應這種生理改變,身體的重心就必然發生改變,腰背部的負重加大,所以孕婦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到了分娩的時候,現在產婦分娩時多采用仰臥截石位,產婦在產床上時間較長,且不能自由活動,分娩時要消耗掉許多的體力和熱量,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劇。在產褥期和坐月子期間,有的產婦不注意科學的休養方法,活動鍛煉不得法,有的產婦過早地參與勞動,還有的產婦產後睡彈簧床,這樣也不利於腰腿部的恢複,這些情況都可以引起產婦在產後感到腰腿部疼痛。

該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不要過早長久站立和端坐,更不要負重。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後操,能有效地預防產後腰腿痛。

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症也叫產後憂鬱症,是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由於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鬱症,症狀有緊張、疑慮、內疚、恐懼等,極少數嚴重的會有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自殺的想法和行動。

研究顯示,50%~75%的女性都將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曆一段“Baby blues”,多數女性征兆不明顯或轉瞬即逝,性格上出現一段不穩定情緒,比如莫名的哭泣或心緒欠佳。

10%~15%的新媽媽在這種情況變得很強烈,其歸因是一種疾病所引起的,這是最新被醫學界認識到的,並被專門術語稱為“產後抑鬱症”的疾病。

怎樣認識產後抑鬱症:

“Baby blues”不同於產後抑鬱症。它在幾周內會逐漸減退或消失。“Baby blues”通常發生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周,新媽媽會感到悲哀,情緒波動和勞累。這些情況通常會被理解為隨著寶寶出生而引起的情緒低落,是可以自愈的。

雖然大多數女性在寶寶出生後一段時期會有情緒波動,但有些女性更加嚴重,會變得十分狂躁,無法控製日常的生活和行為。產後抑鬱症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如果不給予治療,會延續長達數年時間。

產後抑鬱症的表現多種多樣

神經性抑鬱:

多數以往有神經病病史的產婦,在分娩後原有的不良情緒加重、身體不適、情緒不穩、易發脾氣、睡眠不安等。

神經性抑鬱多數產後抑鬱症病人症狀並不十分明顯,不容易被覺察,也不會嚴重影響其照顧嬰兒或做家務。如果產後抑鬱症狀非常明顯,並足以能引起周圍人注意的話,那麼你的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

產後抑鬱症一般在生完小孩後的幾周內發生,一般持續1周或更短的時間。產後抑鬱症可能與產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此外,過度緊張,身體疲憊,睡眠不足,身體不適,以及對自己現狀不滿,缺少他人關懷和支持,對作為母親這個新角色既新鮮又恐懼等心理問題也是導致產後抑鬱的重要原因。

第三日抑鬱:

患者往往是初產婦,發病於分娩的3天內,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情緒沮喪、焦慮、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持續數日後此症狀可自行緩解。

內因性抑鬱:

發病於分娩後2周內,表現為激動、情緒低落、焦慮、無助感、無望感、罪惡感、擔心養不活所生的寶寶,嚴重時會擔心寶寶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現殺害寶寶的行為,然後自殺。

預防產後抑鬱症的主要方法

盡量避免不良生活壓力或者負麵事件對產婦的刺激。對抑鬱症狀明顯,尤其是有自殺傾向的病人要到精神衛生機構進行抗抑鬱藥物治療或者住院治療。

心理支持,對產婦尤其是初產婦,要利用母親、婆婆、醫護人員的育兒知識,使她在心理、育兒能力等方麵得到支持,使產婦認識到產後抑鬱症不會給自己或嬰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心理治療,對輕度症狀患者可以進行心理治療。

產後尿失禁:

產後不能自如約束小便,常伴有小便過頻,甚至於白天不自主小便達數十次,稱為產後尿失禁。多因難產時分娩時間過長,胎兒先露部位對盆底韌帶及肌肉的過度擴張,胎兒壓迫膀胱過久,致使膀胱被壓處成瘺。或是手術產如產鉗、臀位牽引損傷所致。如體力不佳,產後咳嗽及一切增加腹壓的因素均可影響盆底組織複舊,而發生張力性尿失禁。

產後尿失禁的臨床表現有:小便頻數或失禁發生在產後1周左右,初起多有排尿疼痛,尿時淋漓不斷、尿中夾有血絲,小便自遺,苔薄白,脈沉細。

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效的方式可以徹底避免媽媽分娩時的骨盆底損傷。因此,隻有靠媽媽在分娩後,對已經受損的身體進行正確的自我護理,才能確保恢複健康。

增加入廁次數:

產後2~3天內:

多數媽媽在這個階段都不會有尿意,甚至連廁所都不想去,但這並不表明膀胱內沒有積存尿液,反而此時如不及時排尿的話,過量的尿液對膀胱造成很大傷害。醫師建議,這時媽媽們最好還是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增加入廁排尿的次數。

產後1個月內:

分娩後的恢複操最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這個時期骨盆底的肌肉和韌帶還沒有恢複到能夠耐得住各種壓力的程度,而不當的運動反而會增加腹壓,不利於骨盆底的複原。在這個階段,媽媽們最好盡可能地選擇不用下床的運動,側身躺臥的姿勢比較有利於骨盆底的恢複。對改善尿失禁有很大幫助。

產後1個月後:

在這個時期,自然分娩的媽媽會陰處的疼痛應該已經消失了,此時應開始進行骨盆底恢複鍛煉。從此時到產後8周內,最好堅持進行這樣的鍛煉,並且把它作為一種習慣持續下去,那麼,骨盆底就會變得如同生育前一樣健康,更不用擔心尿失禁的困擾了!

產後4個月後:

如果在產後4個月以上,仍然無法控製排尿的話,就應及時去泌尿科或婦產科接受治療,否則可能影響日後的正常生活。

尿失禁的緊急措施:

產後尿失禁現象雖是輕微、短暫的,但發生時總是令人尷尬。為了避免尿失禁現象發生時不知所措,有此困擾的媽媽最好隨身常備衛生護墊或衛生巾。當然,這隻是緊急措施,不能從根本解決尿失禁的問題,要想恢複正常的身體狀態,最好還是尋求醫師的幫助。

產後乳腺疾病:

乳頭皺碎:

多數是乳頭及乳頸部破碎,亦可延及乳暈部。乳頭因被乳汁浸軟後可致膿點樣白色潰瘍及潮紅的糜爛麵,使得媽媽在哺乳時痛不可忍,如刀割般。有時裂口較深,可引起出血,或裂口中分泌物幹燥結痂,引起幹燥性疼痛。由於乳頭破碎,或因疼痛,媽媽不願給寶寶哺乳,或擠乳時未將乳汁擠淨,易引起局部炎症,甚至形成急性乳腺炎,也可引起嬰兒腹瀉或假性黑便。

對於症狀輕的產婦,可在哺乳後塗藥,哺乳前拭去,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喂養。但若見乳汁中夾有黃色的膿液,則不宜給寶寶喂食。

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寶寶。同樣的,做好自身的乳房護理,才能保證乳汁的正常分泌,把寶寶喂得白白胖胖。所以,請新媽媽務必注意以下內容。

階段一:哺乳期:

分娩後1~3天就可以開始哺乳。哺乳前用溫水洗淨雙手,並擦洗乳頭和乳暈。一般每3~4小時哺乳1次,每次15分鍾,兩側乳房左右輪換喂奶,盡量將乳汁吸空,吸不完的乳汁要擠幹淨或用吸奶器吸盡。不能養成嬰兒含乳而睡的不良習慣,乳頭及乳暈部破損,或嬰兒口腔和口唇周圍有感染時,均應及時治療,以防細菌侵入產生產婦的急性乳腺炎。

乳房狀態的嗬護。哺乳期女性應預防乳房鬆弛下垂,不哺乳時應佩戴文胸,較為寬鬆為宜,但不能過鬆,最好是前紐扣,以利於給嬰兒哺乳。

階段二:斷奶期:

斷奶時,媽媽應該少進食湯類食物,使乳汁漸漸減少而斷乳。若乳汁仍較多,可服中藥生山楂30克,生麥芽30克煎服,用布袋包好,敷在乳房上。

急性乳腺炎:

引起急性乳腺炎的原因,除了乳頭凹陷、乳管不通等先天性的原因之外,哺乳方法不當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原因。初產婦乳頭嬌嫩,嬰兒含乳而睡,或用力吮吸和咬嚼乳頭引起乳頭破裂,或產婦斷乳不當,致使乳汁不能排空而淤積,給細菌的繁殖創造條件,易引發繼發性感染。

其次,第一次生寶寶的媽媽精神較緊張,或產後過多地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使乳汁過於稠厚,均可影響乳汁分泌,誘發急性乳腺炎。另外,女性分娩後抗感染能力下降,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等疾病,呼吸道的病毒和細菌經血液循環至乳房,也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