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財政危機

第二天,劉鬥醒來已是日上三竿。

好久沒有睡的這麼好了。在以前,要麼趕著上班得早起,就是遇到休息天,也早被車水馬龍的吵醒了。

劉鬥看看四周,很安靜,金碧輝煌的寢宮裏,他不出聲也沒人敢進來。

”王承恩”劉鬥想了想,把這個太監叫了進來,也知道他就在外麵侯著。先找幾個人談談,了解一下情況。也許是以前做業務的習慣,沒有方向的時候,多和客戶溝通溝通。

“奴婢在!叩見陛下!”王承恩進來了,伺候在一邊,低著頭。

“你去給朕找幾個人來,朕想和他們談談,越快越好”

“遵旨!請陛下明示”

關於明末的曆史劉鬥就知道個大概。估計想利用一下曆史進程就難了!這就是所謂的“半瓶水”,“二把刀”

至於找人溝通。這個時期的曆史名人,好像有個孫承宗,還打敗過黃台吉,忘了哪裏看到過。

袁崇煥這個人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也不有反麵觀點說是這人太死板,至於說結局嘛,金庸先生的書裏提到他被崇禎淩遲處死,肉還給百姓買去吃了。

再就是《鹿鼎記》中提到的平西王吳三桂,可是大大的有名!好像神龍島和遼東的毛文龍有淵源。不過這點信息貌似沒有用。

對了,還有教課書上提到的:徐光啟,好像是個明末的大科學家。宋應星,還有本著作叫《天工開物》,具體內容就不知道了。

還有史可法?可是大大的忠臣。

戚繼光,名氣很大。就吃不準現在還在不在?

於是就對王承恩說“你用筆把他們名字記下來,一個個落實,以後每周給朕報告進度”這都是人才要重視!二十一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當然現在還是十七世紀初。

“奴才遵命!不過陛下,何為每周報告進度?”

“?”本來我想說每天的,但是考慮到這個時代交通和通訊手段實在落後,劉改成了一個星期。

“哦,一周就是七天了,也就是說每隔七天你要主動報告一次這些人的回京的情況”

“請陛下!”

“那你記下來,徐光啟,孫承宗,宋應星,袁崇煥,吳三桂,史可法,戚繼光”

“?!”王承恩當場就石化了,嘴巴張的能塞進去一個鴨蛋。

“回稟陛下,這吳三桂,史可法,奴才不認識,可是這戚繼光戚大帥過世可有幾十年了,這恐怕。。”

“嗬嗬,倒是朕搞錯了,那你先去辦,另外找戶部,兵部以及內閣到禦書房議事”汗!二把刀害死人啊!

“遵旨!”拿著名單王承恩就退了出去。心裏想這皇上怎麼了,從昨天起就迷迷糊糊的還淨說些怪話,不過態度倒是和氣很多。像是換了個人,不過做太監的,皇上和氣些總是好事!好事。

然後宮女進來伺候穿衣,做皇上還是好啊。,不過我這個由**絲男穿越過來的皇帝看來也是個**絲皇帝,內憂外患,沒錢沒糧。等下了解一下情況再說。

劉鬥覺得應該有個初步的計劃,關於明末的大概情況他還是知道的,結局也很明白。以前做業務時的習慣,開發一個陌生市場總要先計劃的,往往是前幾晚都睡不好,失眠,鴨梨大啊!

這次也是,雖沒失眠,總是要有個計劃。

內部問題,表麵上看,主要是天災導致的糧食欠收,據說明末處在小冰河時期,這個災害是全球性的。由此,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無法溫飽,或造反或被裹協還是造反。除此估計多是餓死了,故此流寇眾多,四處做亂。

外部,恐怕也和天災有關想必滿清那邊也不好過,隻能通過搶掠解決內部矛盾。

但是,深層次看,一個封建皇朝走到後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裏,結局必然是絕大多數人處在失業狀態,造成社會不穩定。這個過程已經多次發生。在接下來的滿清還是要再來一次。隻是,天災和外族入侵更是加速了這個皇朝滅亡的過程。

要想脫離這個輪回,其實隻有一條路,發展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進程。而這一努力又必然會受到傳統勢力的阻擾。尤其是被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上千年的這個國度。近代史中那愚昧到讓人崩潰的事,那搞笑而讓人吐血的奇葩邏輯,那是層出不窮啊!所有的華人可都是深有感觸。

總之,當務之急是發展生產力,解決土地與人口的矛盾。長期來看,需要改變儒家一家獨大的現狀!作為一個現代人,對於儒家可沒什麼什好感,雖然不能否認儒家在道德上的積極作用,但是最後還是弊遠大於利!因為沒有物質基礎,道德也隻能是空談,偶爾有幾個模範如海瑞,又有什麼意義?

矯枉過正,倒是不介意把儒家打壓下去。他劉鬥來的世界裏,誰都沒學什麼聖人之學,中華民族不不照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得到世界的尊重?

當然,這很難。需要過程。或者把儒家思想對生產力進步的阻礙降到最低。最終目標是,重現一個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

這樣看來,大方向定了下來,至於具體如何實施?隻能走一步看一步,畢竟對劉鬥而言這樣世界太陌生,誰知道後麵會有什麼事。

劉鬥坐在禦書房,找了些折子書翻開看著,繁體字,文言文。沒多久就感覺頭大了。拿起旁邊的茶碗喝了口。嗯,不錯,好茶!不過這語法,書寫得改,太費勁。怎麼提高效率?

不多時,王承恩進來。“陛下,大臣們都到了,正在外麵等候”

“嗯,讓他們都進來吧。”劉鬥頭也沒抬,他正文看一個折子。在大堆文言文中慢慢摸索,倒是明白個八九不離十。感謝語文老師!折子說是天啟七年三月,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地方上大旱依舊催逼賦稅導致農民造反,被農民王二殺死。

“臣等叩見皇上,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快快平身。今日召各位愛卿來談談國事。”

說者,劉鬥拿起剛才看過的奏折交給旁邊的太監,讓太監拿給兵部尚書過目。

兵部尚書認真的看了一遍,道“回皇上,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楊鶴曾上疏”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提出”招撫為主、追剿為輔”臣以為楊總督所言不差,隻是當前朝廷內庫緊張恐怕當地衛所戰力多有不足”

“戶部,內庫還有多少銀兩?”

“回皇上,尚有六百萬兩,隻是各衛所都有欠餉,有些欠幾個月的,多的有年未發餉了,要都發下去恐怕還不夠。”戶部尚書說完,已經微微出汗,財政緊張到這個程度,他很無奈,但畢竟也是脫不了幹係。

劉鬥也很是吃驚。知道自己窮,真沒想到這麼窮!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就這麼點錢?要在後世光外彙儲備不都記百億。但是,要考慮這個數據應該是動態的吧,還是要看看進賬。

“那麼你說說國庫一年入賬有多少?”

“回皇上,大約在八百萬兩左右,這幾年天災人禍的,年年都有下降”,說完,黃豆大的汗珠就滴了下來,看來這活不好幹啊。

才八百萬兩?雖說劉鬥對古代的財政收入沒什麼概念,但是看這戶部尚書的表情就知道了,絕對是太少了。

看來土地兼並是主要原因,有權優勢的地主就是可以向各種辦法不交稅,當土地高度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裏稅收當然就少了。而且明末的吏治可算是一塌糊塗,貪汙舞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