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呂侯之死(1 / 2)

時值四月,當春風拂過洛陽之際,綠柳在河畔輕擺,輕輕拂過水麵,激起一圈圈漣漪。

杏花、梨花、桃花競相開放,將洛陽的大街小巷點綴得如詩如畫。

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洛陽的城牆上,城中的一切如同往日般美好。

然而文信侯呂不韋的府邸,卻有噩耗傳出,其親友皆是沉浸在哀傷悲痛之中。呂府府邸的大門敞開,府內傳出的低沉哀樂,前來吊唁的賓客絡繹不絕。

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文信侯,秦國前任相國,如今卻隻能在封地內,與世長辭。雖然遠不及在朝時位高權重,昔日的輝煌不複存在,但在封邑內卻也是備受愛戴的。

府邸外,呂不韋的門客與門生聚集在一起,他們中有的從其他諸侯國而來,有的則仍是秦國的官員。

“前幾日還與恩師暢談洛陽治理之事宜,怎能料到竟然是最後一麵?”

洛陽縣令古千眼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哀傷與心痛,他是呂不韋一手提拔上來的,被其安排到洛陽做縣令,如今也算是被百姓所愛戴,不虛讀書入仕了。

“唉,誰說不是呢”一年過四十的長者搖頭歎息,“這命運無常的,誰知道下一個又輪到了誰哦。”

眼下這種情況,還能前來吊唁的,自然也是感恩於呂不韋知遇之恩的人,他們的神情莫不悲傷與難過。自然有些人卻看得更遠些,隻覺此事蹊蹺,對未來的萌生出恐懼與擔憂來。

何年站在人群中,他的目光深邃而沉重。作為呂不韋的門客,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已經與已故的文信侯緊密相連。他回想起與呂不韋共同討論國家大事,策劃政治策略的日日夜夜,仿佛還在昨天。而今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既然主人已死,再留下去無意義。

本在嫪毐造反被伏誅之時,何年被勸諫錄呂不韋趕緊向秦王請罪,辭去丞相之位,自減食邑回封地。然而到手的權利,哪能說放棄就放棄,終歸是賭輸了而已。

雖然如今境況也是殊途同歸,但其意義卻截然不同。前者可以稍許平息秦王的憤怒,讓秦王不可再行打擊報複之事。而今卻是秦王親下旨意,致使呂侯狼狽不堪,可怕還有後續。

何年原本還猶豫,無法背棄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呂侯而一走了之。如今有此意外,卻是當斷則斷了。

於是在見了呂不韋遺容最後一麵後,何年次日一大早便決定驅車離開秦國,此地不宜久留,早日離去才好。

便如此呂府哀傷之第七日,清旦時分便浩浩蕩蕩一行人將呂不韋棺槨入土安葬。待到次日,便有許多士兵衝進呂府及曾出席過呂不韋葬禮的官員和門客家中,開始執行上麵的命令。

呂府門客裏非秦國之人,全部都被無情地驅逐出境。而呂不韋曾有關係的官員們,則根據俸祿的多少,麵臨不同輕重的懲處。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員,被削去爵位,將其流放;俸祿在五百石以下的官員,沒有前來致哀,隻是流放,不剝奪爵位【出處: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