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想來,書法對於我們太難了,畢竟每個學書人都不一定能成為大家。書法大師的造就和產生是有一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社會曆史原因的。究其原因,不乏一個人的才情、智慧、地位以及諸多因素。
幹一行,愛一行,行行都能出狀元。我們都看重自己的行當,搞科技的以為這個時代就是信息時代,自己適逢其時,無異於天之驕子;搞金融的以為自己就是潤滑劑,世界是個龐大的機器,少了自己真會鏽蝕了呢;潑灑丹青的也以為自己神聖得很,有一種“千秋筆墨驚天地,萬裏雲天入畫圖”的雄心壯誌,便感到從事這行當有些了不起。尤其在今日,電腦用多了,寫一手好字的人著實少了,使人感到稀奇。其實,這個世界缺少那一門也無關要緊,地球照樣轉,隻是一種缺憾而已。如果有意誇大其作用,就顯得可笑了。我當然不敢輕視藝術的神聖,我們對於藝術的追求,還是像宋人歐陽修那般實在為好:“至於學字,為於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這是平常的心境,既然愛好還是順其自然發展,不能像教徒那般訴求上蒼,更不要指望藝術能拯救整個世界。藝術的作用就是陶冶情操,豐富生活,透視一種美,反映一個人的才情,興致來時鋪紙揮毫,盡情舒展,隨心所欲,使你高雅文靜的愛好派上用場。古今好多精品佳書往往是在不經意之間流傳下來的。如《蘭亭序》的產生,是王羲之與書朋詩友品茶飲酒時盡情由性地揮毫,便成為書法史上千古傑作了。這樣的藝術如高天流雲、山水清音一樣平淡如真。難道這些不是學書人應有的心態嗎?
由於長期筆耕和詩詞書法的情結,難免產生諸多感慨,就有一種宗教式的癡迷,連走路、睡覺、吃飯都在思考著書法的圖像是在名師法帖的基礎上,靠智慧的感悟和天長日久的伏案勞作苦練出來的,有如打拳的人常以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練出來的一樣。我想這恐怕也是書法修成正果的必由之路吧。
如今的人有追星趕潮的本領,“明星”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層出不窮,固然閃閃發光,新潮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後浪推前浪,這不但是自然界的規律,也符合我們追星趕潮人的心思。如果我們忙於追星趕潮,在我們這個時代,在我們的一生中,各種明星層出不窮,追來追去,我們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星呢?藝術這個行當也有其本身的規律,尤其書法的審美要求和文化含量是相當高的,花拳繡腿、浮淺粗俗是學書之大忌,唯一的是精神上的力量來源於最樸實的生活基礎,有如寫詩完全是生命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否則,詩歌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諸如此類,都與人的品行本質、才智學養相關。走路就有一個目標,常常會聽到旁觀者的唾罵或者喝彩聲,這都是正常的。一個人迷戀於一種愛好,實際上是和自己過意不去。記得有一位大師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要毀掉自己,就必須染上一種嗜好。”這話確實不假。藝術中人的自然屬性是遠離肉體和靈魂,如果修煉到家,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們要常常勸告自己,要順其自然。因為我們精神上附著太多的積垢,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地清洗。當我多日來不能詩文不能書法時,我就覺得思維需要重新整理,就要走離房間,走出鬧市,走向田野,走進山澗溪流,飽覽這自然的山川美景,讓枯竭的心田得到萬物的滋潤,然後回來寫詩、作文、作書。又是另外一種思維在流露。我真感激大自然的這般厚賜,我對書法的態度就像我看藍天上的白雲、水中的魚兒、林中的鳥兒。這便是我對書法最深刻的感受,也是我這幾年的創作實踐。順乎天理,才能順其自然。我想,我們應該永遠有這個心境。
2002年6月2日於文王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