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靈台之靈(1 / 2)

我感受靈台之靈,有過一次住進靈台上的機緣。我覺得擁有了自己的寓所。

我知道寓所是設計宏偉、構造精良文明高雅的住所。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住寓所。靈台,是周文王伐密得勝後焚香祭天,以安邦慰民修築的高台,神聖威嚴,是勝利和智慧的象征。台內文王塑像兩側的牆壁上有兩幅壁畫,一幅是文王率兵伐密征戰的場麵,一幅是文王祭天圖。還有兩副對聯這樣寫道:“伐密不因兵甲利,安邦隻在人心同。”“雨露千秋卜盛世,江山一幀掛清圖。”這足以證明文王的雄才大略和安邦治國的豐功偉績。靈台縣由此而得名。坐落在達溪河畔縣城中心文化館院內的古靈台,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曆史。在靈台人的心目中,靈台是一位濟世活佛的化身,遠近遊人,絡繹不絕,被譽為“天下第一台”。靈台,曾引來仙鶴飛舞,梅鹿追逐,世人皆知。巍巍高台之上,香火不斷,人們求得文王保佑,萬事亨通。站在靈台之上,領略昔日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和深得天道的智者風範,撫今懷古,將別有一番情趣。寓所和靈台正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而我的一次偶然搬遷,竟住進靈台裏麵、文王身下。受此宏恩,在成千上萬的人中,非我莫屬。和我一同住進來的是寫字作畫的楊先生。我倆用三合板把室內一隔為二,各人一半,足有兩間房占有的麵積。楊先生能書會畫,我吟詩賦文,偶爾也寫點書法,僅一板之隔的兩位藝人可以從室內後門相互往來。隔板不隔音,在各自的室內發表見解,交流探討學問,如同一室,各幹各的事,情趣盎然,其樂陶陶。寓所在文王像下,文王住最高一層,我倆住在他的身下。常有燒香叩拜的信男善女,從我們門前的陽台上拾級而上。

靈台是一座無字碑,這是我住進後的感受。“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而我是識得靈台真麵目的,隻因住在靈台中。巍巍靈台,穆穆文王,以明察秋毫之勢坐於高處,手執笏板,威嚴含蓄,謙和大度,人們隻能從史料中得知文王愛民如子的寬厚心腸。我細細觀察來謁拜文王的海內外遊人,不乏高官顯位者、學者專家、記者名流,更多的是庶民百姓。各人所圖,目的不一。高官者,總想欲窮千裏目,再上一層台。隻是登到文王身邊,繞台四周,左右徘徊,便無台可登了,領略台下風光,感慨萬千。學者專家,一步一台,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去登,一頁磚是一個細節,一頁瓦是一個細節,一木雕刻是一個細節,一方石碑是一個細節,每個細節都是構成台的基本因素;從這些基本因素裏找出一些新的發現,總想把自己與文王的距離拉近。庶民百姓登台,目的很單純,內心很虔誠,燒香叩頭,求得文王點化,大開宏恩,感應靈氣,保佑全家平安,望子成龍,生女成鳳。然而,靈台麵對這麼多的信仰者,敞開胸襟,任你千登萬登,文王不厭其煩,都全部接納了。你到底從文王慈祥的神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呢?隻有用心體味才是。古今文人都曾有吟誦靈台的詩句流傳,靈台的周圍鑲嵌著好多石碑,兩側還建有碑廊,有石碑二百多方,多屬古今達官要人、社會名流的墨跡真寶。這除了增加靈台的知名度外,其文化含義不可低估。台的本身是一座無字碑,你怎麼讀都行。那些刻在碑子上的文字,都是抒發個人情懷,讚美靈台之詞,一讀就懂。如果你去讀台,並非限於這兩層意思,靈台曾有過仙鶴繞台飛鳴的記載,但我們是否讀懂了有台則鶴舞,鶴舞則台靈,台靈則人傑,人傑則地靈的實質內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