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走筆麟遊(1 / 3)

麟遊是陝西渭北高原溝壑縱橫自然森林密布的一個山區縣,和我的原籍甘肅的靈台縣相鄰。我走筆麟遊,不是用筆走出來的,是我12歲的腳板跟在父親的身後,從家鄉的那個疙瘩塬上(寺底塬)出發走出來的人。從家鄉去麟遊有四條路線可以進入麟遊地界。向正南行進,翻上兩個大溝,約50華裏,就到了麟遊地盤的丈八。丈八得名於丈八寺。據碑文所述,丈八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我姑且不去考證為何修丈八寺,反正父親領著我路經丈八寺,我非常好奇地看了看丈八寺,寺裏有一尊鐵佛像,很高很高,小小的我踮著腳把頭仰起來,才能望得見。當地人把這尊鐵佛像叫“丈八爺”,是因他有一丈八尺高,就叫他“丈八爺”。一個路線是從家鄉的東麵出發,翻上兩個大溝,徑直從邵寨的黎家河沿河川朝南,就到了麟遊河西的普花,再向南山行進15華裏,抵達木廠。這是父親教書的地方。還有一條路線,從黎家河繼續朝東麵的山梁爬上去,就到了邵寨,再從南行進直達河西的合陽村。那也是父親教書的地方。還有一條路線是從家鄉的南麵走出不足5華裏,向西麵的山坡下去,再走20華裏,就到了去麟遊的天堂鎮,這是我工作後一直走的路線,其原因是那裏有車可乘。我從1970年3月到1984年7月,基本上沿著這幾個路線往返於靈台和麟遊,目的是跟父親上學;到後來參加工作,每天最少走70多華裏,最多的走100多華裏。到我28歲的時候,工作調回靈台,從此,我的麟遊之旅結束了。

我的14年的麟遊之旅是我青少年時的生命線,父親那時一直在鄉下教書,我上高中時在麟遊中學,節假日或者放了寒暑假,我仍然要向父親教書的地方走去,然後又走回老家。每天走100多華裏山路,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麟遊之旅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那時的公路上很少跑汽車,偶爾乘車,實在稀罕。最靈便最發達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走在路上偶爾可以遇見郵差或者個別公差人員騎著自行車出行,那是很讓人驚歎不已,非常羨慕的事。自行車對於我和父親來說,可望而不可即。後來,我參加了工作,家景有所改變,父親花了90元買了一輛半新舊自行車,才解決了我和父親的交通問題。至今那輛自行車完整無缺地放在我家裏,雖然我不再騎,作為麟遊之旅最先進最發達的交通工具,兩個車胎上印滿了父親和我麟遊之旅的路程,我視它為珍貴文物,是我生命曆程的一部分。

走筆麟遊,坦露心跡,完全源於麟遊的山水情結和往事如煙的青春歲月。麟遊總麵積1740.51平方公裏,東西長,南北窄,像一片楓葉。從丈八出發,途徑閣頭寺、紅泉再到崔木,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公路,大約90多華裏,我獨步單車都走過,這是麟遊的頁嶺。從版圖上看,正好把麟遊從中間切開,是麟遊的心髒地段。如果從早上步行,到崔木剛好天黑;如果單車行駛,要10個鍾頭的時間才能到達崔木。這兩種方式我都走過。如果從邵寨開始到崔木(不算我從老家到邵寨的50華裏的路程),也得走90華裏。這條路線是從麟遊的東北邊沿上走。還有一條路線是從麟遊的天堂出發,經兩亭、招賢、良舍直達麟遊縣城。好在這條路上偶爾有班車從甘肅的西峰通往寶雞或者從寶雞通往麟遊。如果運氣來了,還能乘個方便,否則,步行得兩天到麟遊,騎自行車要一整天時間。這條路線是我走麟遊最長的一條路線。從麟遊最北邊的天堂到兩亭拐個彎朝東南沿公路行進,不是像黃河九曲十八彎,也能算上夠曲夠彎的一條路線。這條路線很形象地說從這片楓葉的葉尖稍下的地方由北向西再到東。如果把這片葉子拿在手裏細細觀察,正好是你目光的左下邊。麟遊的地貌山脈水係,那活靈神顯的溪水河流和彎彎曲曲的路是楓葉的頸。好在麟遊千萬年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所以,那片楓葉一年四季呈綠黃色,到了春夏的時候,是葉子勃發生命的旺季。不管怎麼說,麟遊的自然山水蘊含著極強的生命力,賦予麟遊這片神奇的土地以物華天寶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