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關於《詩經·大雅·靈台》的記載和人體的穴位說明,靈台一詞與政治、天文、地理、醫學有關,是周文王的傑作,他主張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構築人們心靈的高台。
以靈台命名的靈台縣至今已經1370多年了。史載,靈台是周文王在公元前11世紀討伐密須國後修築的。《詩經·皇矣》載:“密人不恭,敢拒大幫。”(密須國在今靈台縣百裏鄉)周文王討伐密須國勝利凱旋,途徑達溪河畔,慶賀勝利,祭天慰民,與民同樂,修築靈台。從好多記載的有關靈台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全國有很多處靈台,唯其靈台縣的靈台是周文王親手和民眾修築的。原台是一座高1.2丈,頂方僅一席之地的土台,號稱“天下第一台”。後來,屢經變遷,築造成氣勢宏偉的樓台建築,其宗旨是繼承先賢,保留曆史遺跡,倡導天人合一,淨化心靈,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周文王的那個曆史時期,靈台是祭天慶賀的場所、民心暢達的標誌,有聚天地之靈氣、心靈之永恒的含義,可以說“靈光射牛鬥,台閣震乾坤”(靈台碑林張東野秘書汪傾波題詞)的比喻一點也不過分。
靈台上曾經有多次靈異的吉祥征兆出現過,周文王修築靈台“白鳥翯翯”的祥光瑞氣,《詩經》已經寫到過,在此不必贅述。1933年時任縣長的張東野主持重修靈台,正當工程過半,“來兩鶴,白衣紅頂,繞台飛鳴,棲於孔廟古柏,朝去暮歸,如是者三晝夜,靈人之樂,舉城若狂”。在“文革”中,靈台作為“四舊”的產物被毀時,依然來兩鶴,又繞台飛鳴,鳴叫不止;結果一隻被人打死,另一隻淒慘而逃,至今被靈台人唾罵。1985年重修靈台時,雖沒有仙鶴飛來,在靈台上空出現了類似“飛碟”的光圈,這是居住在靈台院內的人耳聞目睹的現象,至今還在津津樂道,雖然我沒有能力用科學的觀點去解釋、探究這些現象,畢竟是靈台上發生的真真切切的事實,不得不讓人們深深地思考。
明白了靈台的真正含義和靈台發生的一些現象,你敢問靈台嗎?真正理解靈台的能有幾人?我身為靈台人,又住在靈台院子裏的時間不長也不算短,我也不敢說我能真正理解靈台。靈台上麵自古到今不知留下了多少達官貴人、專家學者、老嫗婦幼、平民布衣的腳印。我細細觀察,凡登靈台者其目的各人不一,有的登高觀遠,是為風景;有的焚香祈禱,是為求得保佑。凡外地來的政要官員,有政府出麵接待,前呼後擁,導遊滔滔不絕地大講特講,把個靈台講得神乎其神,聽者神采飛揚,知道了靈台的傳說和故事。多數遊人登靈台,其目的很單純,到了靈台必須登一次靈台,不作任何思考地登上去走下來也就算完事了。著名詩人卞之琳有一首很經典的詩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首哲理性很強的詩歌,雖然是以“橋”和“樓”作為詩的具象,我們不妨把“橋”和“樓”換作“台”,說成“你站在台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台上看你。”試想,作為登了靈台或者想登靈台的人應該從這首詩歌的含義中去領悟,你能經得住人們看嗎?你為什麼去登靈台?你對靈台有什麼感悟?你心中的靈台是什麼?靈台周圍的碑林鑲嵌著200多方碑子,上至國民黨要人林森,下至地方紳士,都是針對靈台的題詞。我常常去細細讀那些碑子上的文字,除欣賞書法外,還玩味其文化含義。繼周文王之後,主持重修靈台、修縣誌的張東野縣長,我就覺得他很能理解靈台。從民國縣誌中得知,這位安徽籍人,寫了關於很多靈台的文章和詩詞,題詞也多。他是用思想和心靈去透視靈台,帶著自己的情感去認識靈台。從他的“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到“愧此生歲月蹉跎,焉敢望頌德歌功,壯誌已如煙化去;喜今日願心終了,且仿效與民偕樂,放懷閑看鶴歸來”這些題詞,都是圍繞靈台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做文章,還有很多高級官員也是如此。曾經擔任過甘肅省委書記的汪峰有一方題詞:“登靈台以觀權勢,曉其惡善”。他官高位顯,善惡分明,從題詞中可以看出,都是民心所向的一種體現。我想,這些人並不是因官位顯赫人們要看,而是他們的政治主張和作為成了人們看靈台的一麵鏡子。反而靈台碑林的有些題詞,是以官位顯赫而昭示標榜自己的,沒有把心中的靈台寫出來,與靈台的真正含義關係不大,刻在靈台上的隻是一方石料罷了,不經一讀的。如此說來,靈台也從另一層意義上反映了為官者的一種政治抱負和民意測驗,是天地人和的象征,傳遞著人們的思想、情懷和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