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西秦雜家曹宇——序曹宇《石鼓堂尺牘》(2)(2 / 2)

曹宇今年已過花甲之年,他不但是一位文化的苦行僧,也是一位文化苦旅的學者,經常往來穿梭於關中、隴東、青藏高原一帶,往返於北京和南方沿海之間,經常受聘於大專院校講學。他的文化領悟和感受穿透力很強,很多鮮為人見的奇花異草、山泉溪流、民俗古物、風土人情在他的眼裏都有文化的影子折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往往被人忽視,不能小視你的腳印留下的痕跡。發現——是藝術閃現的靈光。一個不善於發現的人,往往是被曆史忘卻了的人。藝術的發現我們生存的空間,曆史就會留下你藝術的痕跡。”難怪,曹宇的眼神裏時時閃動著睿智的光芒,我被他的話感動了,他是一位學者、一位奇人。

寫到這裏,我想起我多次在曹宇麵前誇下海口,想為他寫點什麼。但無處下筆,因為先生在陝西乃至全國藝術界的聲望和影響不是一言半語能寫完的,那些林林總總的所作所為,足以成為一本厚厚的書。我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曹宇是一個藝術家,他不可能有經天緯地的宏圖大業,也不能去指點江山,他樸實得和農民一樣,一生安貧樂道,沉溺古典,獻身文化,不為名利所趨,也不為金錢所惑,隻是喜歡“玩”他的文化。他到底玩出了多少名堂,我們姑且不做定論,隻能留給曆史去評說了。隻是他獻身此道,不成仙,不成佛,追求真實、自然、平淡、永恒,是他的一種境界、一種作為、一種造化、一個文化人的心態。那麼,以上的文字我隻寫了曹宇藝術生涯一星半點的事情,不為樹碑,不為立傳,隻是曹宇不同於一般藝術家,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種文化現象,我感受出了這種文化現象有一種自然的原始光芒在他身上閃動,有一種“草根”的情結,這就是——古典、睿智、藝術、簡潔。曹宇的人生是雅致的,不入俗情,透著高雅。清朝讀書人張潮《幽夢影》說:“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水;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他一生衷情翰墨丹青,丹青是他案頭之山水;山水是他地上之文章。他喜歡旅遊,但不同於現在熱衷於旅遊的人,不是浮在表麵,而他在他涉足過的地方,靜聽天籟,不斷地回味自然天地間的美麗,用心靈去感悟,在他的身上洋溢著清新的韻味,有一種情調的美好。他沒有老夫子的迂腐,他的生活充滿了閑適和情趣。他是一個舍得出、放得下的人。我們一般人縱有這樣那樣的思考閃現,但未必有這樣做的勇氣和魄力。放下其實比求索更艱難,而智慧總是要兼顧兩方麵的考量:得與失,取與舍。我敢肯定地說,曹宇身上除過藝術的天資和悟性外,我還發現了他執著、勤奮、善良、質樸等很多優點。他說:“隻要你善待生命,人生可以雅致,我也希望自己是一匹馬,在文化的沙漠上不停地摔打、磨練、奔跑,浸潤、感受文化情調的美好,舒展而明朗地度過一生。”我形象地比喻他是“文化沙場上的駿馬”,一生不知疲倦地奔馳在文化戰線上。他真正吃透和理解了文化的民間性、民族性、社會性,做到了活學活用。文化是他的戰場,他一生樂此不疲。年過花甲的曹宇先生,猶如當年,精神矍鑠,說話如鍾,走路如風,是一位久經洗禮的文化沙場上的駿馬。“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為了文化,你就馬不停蹄吧!

2009年7月5日急就於西周文王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