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西秦雜家曹宇——序曹宇《石鼓堂尺牘》(2)(1 / 2)

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一直關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並題辭“岐陽石鼓、碑刻之祖”;中國書協顧問、書法大師歐陽中石先生也為石鼓圖題了詞:“獵碣重光”;日本東丘印社社長川合東皋先生的題詞是“珠聯璧合”;書法大家譚建丞題辭“金石壽,書畫緣”。有關專家也對《曹宇石鼓文圖》給予了高度評價。陝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授予曹宇先生“構建和諧陝西2007年書畫界新聞人物”獎。

《曹宇石鼓文圖》脫稿後,《華商報》《陝西日報》《西部建設報》《寶雞日報》等報刊作了長篇報道。各地發來賀詩、短信,祝賀《曹宇石鼓文圖》問世。戶縣政協王仲第吟詩祝賀:“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稱瑰寶何須詢,深奧難解其中意,以畫釋意唯曹君。”書法家劉侃道:“先秦獵碣出陳倉,識文唐人有韓張,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詩作圖石鼓堂。”曹宇正準備在北京和全國各地進行展出,把這一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向世人進行展示、宣傳。

1995年,經過曹宇多年的考察論證和多方麵的多方努力,修建了炎帝陵,建議重修中國大散關。現在,規模宏大的炎帝陵和大散關吸引了世界各國遊人,成為寶雞市的旅遊亮點。

1996年,在國家社會辦學的號召下,他帶頭辦起了西秦美術學院;曆經多年的艱苦奮鬥,為國家培養了不少藝術人才,受到社會各方麵的好評。就在他辦學的時間裏,他對於西普陀的地理、人文曆史進行了全麵的考查,以藝術的眼光發現了一座由天然地貌形成、高達360餘米的天然大佛。這座奇特的天然大佛位於寶雞市金台區六川河西普陀景區附近的一座大山上,距離市區僅有10多公裏。這座大佛麵朝東北方而坐,腳下清澈的六川河水環繞而過。大佛麵帶微笑,顯得慈眉善目。大佛的肚子上一處自然塌陷的山坡,勾勒出袈裟披在身上的樣子。整個大佛形象生動,憨態可掬,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許多。他多次撰文在媒體進行宣傳報道,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不少中外遊客前來觀看。己醜盛夏,他帶著天然大佛的照片,應邀去北京參加“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學術研討會,並出席文懷沙、吳東奎、藍梨藝術精品展開幕式。文老看了照片和聽了曹宇的彙報,高興地說:“我擬了一個四字碑,即自然、自如、自在、自我,作為給西普陀天然大佛的獻詞。”說完後,當即揮毫書寫了四字碑。徐悲鴻紀念館館長、著名美術家廖靜文今年八十多歲了,他看到天然大佛的照片之後十分驚奇,題寫了:“天然大佛,自然遺產”。中國書壇泰鬥、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歐陽中石,著名畫家吳東奎,著名國畫家、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等文化界藝術名人都願意為西普陀題詞、作畫,提升了西普陀的文化品位。

曹宇是一位有多方麵才能的藝術家,他對民間工藝美術也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曾經以《民間美術創作思想初探》為題發表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為了搜集民間工藝美術資料,他利用工作和外出采風、創作的機會,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采訪了很多民間藝人,搜尋整理了好多珍貴的資料,有些民間工藝幾乎麵臨絕跡,經他的整理拍照,得以留存下來。最近他的一本《剪紙史話》獲陝西省“山花獎”,已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向全國發行。

曹宇的文化、旅遊策劃更具前瞻性、社會性、可操作性,並能產生豐厚的經濟效益。近年來,他為好多家企業、公司、單位,縣、市作大型文化活動和旅遊方麵的策劃,都收到了很好的文化效應和經濟效益。

2009年7月,在他工作過的麟遊縣,他多次建議、倡導開發麟遊隋唐文化資源,搞“九成宮避暑文化節”。當地政府邀請他作專題報告,全麵論證策劃。按照曹宇的策劃意圖,這一宏大工程將從當年的5月份開始到2010年10月份結束,曆時近一年時間。可以說,他對麟遊的曆史文化耳熟能詳,麟遊情結是那樣的深厚和頑固。2010年麟遊縣委、縣政府啟動“全國第二屆丁芒詩詞研討會”“九成宮文化研究會”“全國九成宮書法大賽”(即“兩會一賽”),邀請曹宇策劃、組織。因為他出色的協調組織能力,使這次活動進行得圓滿、順利,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文化藝術活動所產生的必然性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偶然性。就在“兩會一賽”圓滿結束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在麟遊新開發區的官坪,挖掘機挖出了一枚高約2.7米、近50噸重的罕見巨石。巨石黃中泛出淡淡的綠色,有著璞玉一般的顏色。曹宇發現後,當即給政府建議,用這快珍貴的巨石刻製一枚“中華巨印”,由他親自負責設計製作。巨石上篆刻著碩大的“九成之宮”和“楷書之鄉”,右邊刻著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為九成宮書法大賽所題的“九成宮全國書法大賽”字樣、書法大師歐陽中石先生為九成宮文化研究會親筆題寫的“九成宮文化研究會”字樣。同時還有著名詩人、作家丁芒先生親筆題寫的“全國第二屆丁芒詩詞藝術研討會”字樣。把三位年過八旬的文化名流的墨寶雕刻於一石,這塊“中華巨印”,堪稱“中華第一印”。它被置放在天台山下、西海苑“九成宮碑林廣場”中央,高大雄偉,遊人歎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