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山水清音心底湧——評張秋裏小品《寂靜的山坡》(1 / 2)

秋裏先生創作的小品《寂靜的山坡》在2004年全國小品征文中,經過層層篩選、`角逐,最後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中國曹禹戲劇獎。我很清楚地記得,去年10月份我與秋裏先生通電話時,他正在安徽參加頒獎會。我興奮極了,當時向他表示祝賀!其實,那出小品劇,早已發表在2001年第2期《醴泉文藝》上,我已拜讀過多次,當時就產生一種衝動,想為他寫點什麼,因平日忙亂,總是無暇動筆。但那種來自大山深處山水清音般的呼喚,一如天籟之音時時激蕩著我的心扉,總覺秋裏先生以“簡、真、純、美”的平常心態進行創作,使《寂靜的山坡》成為難得的藝術佳作。我們不妨作一探析,想必有心的讀者和我一樣有同感。

之一,《寂靜的山坡》回蕩著心靈的顫音。

作者以《寂靜的山坡》為題,拉開畫麵,表麵給人以孤零零的大山,靜得出奇,荒涼得讓人孤獨,冷漠得讓人仰天長嘯。且聽開場老農與牛的對話:“嘚兒,嘚兒,別亂跑,就在這兒吃草,這牛!”“大黃,紅豆,你倆好好吃草,讓我坐下歇歇。”如此人與牛的對話,真實自然,和諧得天衣無縫。接著又生發出老農與牛的一段風趣幽默的對話:“大黃,你別抵紅豆了!好好吃草,你看紅豆毛色多紅,多亮,你有這麼個媳婦該知足了。雖然你是個太監身子、名義丈夫,可紅豆跟你整天在一塊兒,你該知足了。”在對話中,還曾表露出老農失去老伴兒的內心痛楚,把苦悶說給他的牛兒,讓人傷心落淚。真真切切地勾畫出大山、牛、人的自然畫麵。小品開場沒有激越的豪情壯語,沒有宏闊深邃的背景,但簡短的對白,一個純樸、善良的老農形象一如大山一樣巍然屹立在人們麵前。我在1975年19歲時曾在麟遊縣崔木公社的牧場放馬、牧羊、吆牛,這種真實的生活感受是刻骨銘心的,至今馬兒的嘶鳴、羊兒的咩咩、牛兒的哞哞不絕於耳。在此,我沒有什麼華美的語言來歌頌老農和大山,隻能發自內心地說:“秋裏,你把生活觀察得細致入微,你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人與自然在你的筆下無一絲煙火味。”寂靜的山坡啊!以這樣的畫麵出現,你能寂靜嗎?麟遊的無數個縱橫交錯的山坡上,有多少個老農這樣地定格在山坡上,有誰能知其甘苦辛酸?有誰能聽見心靈深處的呼喚?此時此刻,我的兩行清淚,順著筆端流淌,如果能同山裏的清泉融在一起,我願用淚水澆灌農民的莊稼,如果我能與那位老農坐在山坡上,我願與他一塊兒放牛,重溫一下我青少年的放牧時光。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些什麼呢?親愛的讀者,我們是大山的兒子,大山永遠屬於我們,喊牛的號子是大山的回音,是心靈的顫音,隻有用心體會才是真實的。

之二,《寂靜的山坡》回旋著暢想的禮讚。

秋裏先生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以小見大,以物見長,以情動人,來塑造人物,刻畫形象,升華主題。這又是該小品的一大特色。如“忽來一陣風,吹上一張報紙”。這是話外音,此時無聲勝有聲。由這一張報紙把外麵的大千世界帶到這寂靜的山坡上,接著由北京來的一位年輕攝影家出場,給報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展開了劇情的高潮,又為故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老農與攝影家的有趣對話純屬藝術形象的打造。山川秀美的風物是真實的,牛兒吃草的悠然神態是真實的,攝影家的藝術靈感是心靈自然的流露,一種人與自然的交融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攝影家給老農搶拍了一個鏡頭。老農言道:“哎呀!你咋不說,讓我收拾收拾,你看褲腿綰得這麼高,又戴個爛草帽,手裏還搬個牛犄角,這像個啥?”一個多姿多態的牧牛圖成為攝影家難得的創作題材,強烈的藝術視覺令人心動。又如,老農在看報的過程中與攝影家對話:“鬥大的字能識兩袖筒,在坡裏窪裏早讓樹枝枝掛光了。”老農的這句話,讓年輕的攝影家連連讚歎:“太妙了!太妙了!這簡直是藝術語言。”一個理性的藝術家,一個人和牛的藝術作品,在這寂靜的山坡上,構成生命交響的禮讚,通過老農、牛與攝影家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荒涼落後封閉的窮山溝裏,到處生長著草叢、荊棘、樹木、牛羊,生長著小麥、玉米、高梁,生長著祖祖輩輩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像這樣的生活場景,在麟遊山裏隨處可見。劇中的老農勞動生活的另一側麵是他的精神生活。他喜歡看報紙看電視聽秦腔,家裏唯一的黑白電視機被兒媳婦占有,無奈之下,他在侄兒家看電視。因天黑回家時把腳崴了,幾十天不能下地幹活、放牛,遭到兒媳辱罵,想看報紙卻全部放在村長家裏,無法看到,就是看也被糊了牆,且被倒糊著,頭須彎下去才能看。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山區人民群眾在艱苦的勞動之餘,是多渴望精神生活的啊!這些細節的描寫,真實、可信,是中國貧困山區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是心靈深處強烈的呼喚,是不甘寂寞,擺脫貧困,追求文明,向往美好生活、創造生命激情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