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望穿滄海翰墨情——虞犁新書法之我見(1 / 2)

虞犁新近年來以引人注目的成績崛起書壇,是一位年輕而頗具勢力的書法家,受到廣泛的關注。他在國家的二十多次大賽中連連獲得金獎和銀獎。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獲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政府最高獎)、中國書法首屆“蘭亭獎”(學術最高獎)、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展金獎(專業最高獎)等。數百件作品被政府機關、檔案局、博物館、美術館、畫院、紀念館、大型企業單位和私人收藏。其藝術成就在《中國書法》、《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之友》、《青少年書法報》等專業報刊上均有專題介紹。湖北省檔案局為其建立了名人檔案。可以說是湖北省的“獲獎專業戶”,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在書法藝術中苦苦跋涉和執著的求索精神了。

年過不惑的虞犁新,一副近視片曚曨著的視線,有如長夜依偎著黎明等待旭日東升的時刻,長發披肩,就像活潑流暢的線條,很儒雅的能使他書法的語言黑白相柔。他慧心暗藏,一雙合格的文目被兩個二三百度的近視鏡所環抱。我足足審視他有一分鍾,感覺他不是犁田耕耘的拓荒者,便是新意別出的思想者。“犁田”是農人的活計,“新意是貧苦與寂寞後派生出的思想火花”。他的犁田就是他的“硯田”。他習慣硯田耕耘,如癡如醉,便有書法作證。這有時勝過他的愛人和孩子,使他在浩瀚無垠的書法領域裏很富裕的一筆一筆揮寫著他很不規矩的方塊漢字。

老實持重的犁新,似乎告訴人們歲月的往事和他艱辛跋涉的過程,時時浸潤著他諸多的感慨,當走進他的書法領域,對於他的一切我們都會全部領悟。

犁新是從鄂東黃梅小城一步一步走到武漢來的,可以說是一位識鑒深、天資高、出道早的才子型書法家。在十年前由於書法的特別突出,被省書協借調,如今發展成為一名職業書法家,定居在武漢大城市,遊走於北京等全國各地。所到之處,鋪滿了他的書法足跡,這是他書法道路的全部過程。

過程很簡單。但是,這簡單的背後是如何構築他文化含量極高的書法線條,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展讀犁新的書法,有一種望穿滄海的感覺和吞吐大荒的意象,我不能不為之心動。犁新對書法的執著程度是他書寫過程的全部表白,沒有絲毫的嬌柔做作。他的書法從漢魏六朝碑版入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以章草、漢簡見長,亦作行草和大草。曆經長期打磨,辟出新徑。他旁涉趙、柳、張遷,《石門銘》以及董其昌的篆書。王繹、傅山、黃挺堅、他都能夠廣采博收,最後以章草出帖入碑,很有金石氣的韻致,彼見風采,自成本家麵目。先生曆經長期的翰墨耕耘,早先拜崔延瑤、金伯興為師,得以高人點化,書藝每日欲進,出手不凡,營造出一種闊遠、高古、蒼茫的氣勢,給人似覺相識而相見恨晚的感覺。

犁新有一幅榮獲全國第二屆行草大展一等獎的冊頁作品,非常引人注目,它立意高古,行筆蒼健,意象紛呈中見風采,老辣粗獷中顯豪氣,滿幅作品章草筆意淋漓盡致;中鋒入筆,側鋒取勢,線條質感強烈,骨氣貫通,字字入骨隨心;得古風之神韻,賦蒼茫以新意,厚重盡顯筆端,強烈的藝術衝擊力躍然紙上,無不令人心動。章草之外,犁新還對大草投入心智。碑體碑法寫行草書,這種寫法一直是書壇比較關注的問題。犁新知難而進,以碑體筆法在大草的創作中開始自己的探索。以厚重方拙的線條,表現大草飛揚流動的態勢,這似乎是一個矛盾。其實,探索的過程是製造矛盾並統一矛盾的過程。他通過字形欹正、收放、聚散,形成豐富變化與強烈的節奏感,以方折改變圓轉,圓與寓方,方中見圓,別開生麵。犁新對篆隸精研細酌,亦多涉獵。這得力於他對線條的錘煉,在總體上布局上時見巧思。多種書體互相滲透,融會貫通,有古人,又有今人,更有自我;各種書體之間既有關聯,又各具風格。他能在大氣格局的揮灑中保持著耐人尋味的精微,正符合徐悲鴻先生“致廣大,盡精微”的藝術精神。他還有一幅得意之作‘觀滄海’更顯精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的詞句,以如雷貫耳、盡顯王者的氣象,本身詩意的震撼力,給人以海納百川的氣勢,書寫時的激情更是一發而不可收,猶如在蒼茫歲月的洗禮後再度春山,將他的情感閘門全部打開,頃缸而出。本身的章草筆意給人以亙盤千古、霸氣十足的感覺。他獨到的筆墨工夫,手握一管柔毫,如刀削斧劈,危崖雕刻,厚重而不失靈動,造就一種橫刀立馬的大家風範,是難得的一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