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汲古創新道為師——杜道麟書畫作品賞析(1 / 2)

初識著名書畫家杜道麟先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特別珍視這次機會。那是丙戌年的初秋,我出差西安,從朋友那兒得知杜先生的住所,便乘車前往。他極熱情地接待了我。因屬同道,見麵就格外投機,如書畫作詩一樣就能立即進入狀態。他屋裏的牆壁上懸掛著他的字畫和他獨特的創造發明——在玻璃上潑灑的中國畫。我觀賞了他的書法後,他既穩健而又謙虛地向我介紹了他的玻璃畫和他的《靈石壽山圖》,以及他的焦墨國畫。我被震撼了,無論書或畫,讓我耳目一新,大飽眼福。我真不敢相信站在我麵前的這位憨厚、樸實的關中漢子,有如此高的悟性和藝術靈感,這如他的人一樣,坦露無遺地洋溢著他秉性中滲透著的靈氣。麵對他和他的藝術,我感到他的血液裏一定流動著永不衰竭的藝術之流,我們隻有走進他的藝術天地裏才能尋覓到他藝術創作的真諦。

既能書又能畫的杜先生,他的書畫品位極高,隻是本人才疏學淺,隻能與有心的讀者慢慢品賞。

杜道麟先生的書法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且以古樸、端莊,結體秀麗疏朗、平淡溫和取勝,濃濃的書卷味讓你賞心悅目。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在這一領域裏長期苦練的功力。他正、草、隸、篆四體皆能,尤以行草見長。他的行書以柳體為根,法取“二王”,汲取百家之長,洋溢著長安書派濃濃的漢唐風格。著名書畫家茹桂說過:“書者,抒也。”用這句話來評價道麟先生的書法作品是再恰當不過了,他的書法有極強的抒情意象,他對於古詩詞、美學、哲學、工藝美術都有很深的探究,深厚的學養和豐厚的生活積累,打造了他書法的抒情風格和書寫過程中的想象力,他書寫如作詩賦文一樣,飽滿的激情躍然紙上,從起筆到落款,一氣嗬成,洋洋灑灑,雋永悠長,骨氣貫通,令人蕩氣回腸。先生的書法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結體工整平穩,鮮活生動,給人似平湖秋月映照著嬌美的倩影,風采照人,線條如音符一樣極有韻律,更好地表現了他獨到的筆墨神韻,平實得無一絲煙火味。細細品味,他中鋒入筆,側鋒取勢,有米芾刷字的痕跡(“撇”畫顯而易見),還有王鐸閃轉騰挪,一潑三折的昂揚之勢和自己溫和靚麗的個性書語融為一體。他毫不間斷地百練鋼化作繞指柔,向著“點墨有限而氣象無窮”這種藝術的至高境界做著自己最為真切的努力,一求率真自然、華美無暇的杜體書法。

杜道麟先生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就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劉文西,耳濡目染,多次拜訪傑出的中國人物畫大師王西京,獲益頗豐,與兩位大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素描、寫生、水粉、廣告畫、工藝製作、工筆、油畫、國畫,他都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把目標確定在中國畫上。細看他的山水、花鳥,有一種高古自然的韻致撲麵而來。他的畫給人以“詩入畫圖中,人在畫中行”的感受,天地物華的自然麵貌,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尤其是他的焦墨山水,給古老的中國畫一副經典相貌。如果沒有深厚的國畫技巧,是駕馭不了的。除了皴法的精細之外,他對於“墨分五色”的把握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誠然,我們不要一味地停留在他的宣紙國畫上,他有一個前無古人的創造性的發明——在玻璃上用中國畫的筆墨顏料創作國畫,進行大膽的嚐試,他終於獲得成功。中國畫以傳統的筆墨,用特有的渲、染、皴、描技法在宣紙、絹本上作畫。其產生的韻味和意境是其他形式的繪畫品種難以達到的。人們也曾在木版、牆壁等較硬的載體上作畫,但都要求其表麵有一定的吸濕性,這樣才能產生中國畫的獨特效果。杜道麟先生在玻璃上作畫,完全采用傳統的中國畫工具和技法,除產生了完全具備中國畫韻味和意境的藝術效果外,而且有一般宣紙和絹本國畫所難以具有的特點,為中國畫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在玻璃上作畫是一項傳統工藝,不過那大多是用油漆等沾著性極強的材料作畫,即使是內畫也須將玻璃瓶內壁打磨毛糙,否則顏料色彩難以附著,且無法采用反複皴擦等國畫技法。杜道麟先生的最大貢獻是經過八年的反複研究、實驗,解決了國畫顏料在玻璃上的附著問題,為在玻璃上創作中國畫奠定了基礎。這一具有知識產權的創造將在中國畫發展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