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冷兵器(1 / 3)

1、長槍類

長槍類冷兵器有槍、戟、矛、鉤等多種,是古代軍隊的主要兵器,適用於步戰和馬戰。

矛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最初用尖形的石塊或骨角綁在竹木長杆上,就成了原始的矛。商、周時代有了銅牙,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時又出現了鐵矛。到漢代,矛非常盛行,並出現了用清一色的長矛武裝的軍隊。公元199年,孫策進攻黃祖,劉表曾派5000長矛兵去援助黃祖,可見長矛是當時軍中的主要兵器。矛在三國時期仍然盛行,如蜀國猛將張飛就善於使用長矛。由於槍製造簡易、節省材料、使用輕便,而殺傷效果並不比矛差,所以到晉代槍興起以後,矛漸漸衰落。

戈是一種可鉤可啄的長兵器。由戈身和長木柄組成。戈身呈“T”字形,橫出的一邊叫做“援”,長約24厘米,內外有刃,內刃可以鉤割,外刃可以推割,前鋒可以啄擊;橫出的另一邊叫做“內”,長約12厘米,上麵有小孔;豎直部分名為“胡”,長約18厘米,有排孔。戈身用牛筋等牢固繩索穿過“內”和“胡”的小孔縛在長木柄上。整把戈就象一把長柄鐮刀。

戰國以後,甲盔堅度提高,戈不如戟的作用大,所以戟逐步在軍隊中代替戈。步騎兵興起,並逐漸替代戰車後,戈就在戰場上被淘汰,成為儀仗、門衛的飾物。

槍亦稱“長槍”。冷兵器時期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金屬尖銳槍頭的刺擊兵器。古代實戰的長槍和現代紅纓槍一樣,由槍頭、槍纓和槍杆組成。槍纓多用犀牛尾、犛牛尾製成,紮於槍頭與槍杆的相接處,作戰時,槍纓抖灑開,可以迷亂對方的視線,當刺中敵人身體時,敵人傷口的血被槍纓阻擋,不至於順著槍杆向外流淌,使槍杆變得濕滑而難以把握。槍杆用白蠟杆、竹竿,也有用鐵杆製成。槍頭與槍杆的重量比例必須合理,槍杆長則槍頭輕,槍杆短則槍頭重。

槍為“百器之王”,是在戰場上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兵器。相傳,黃帝與蚩尤作戰時,就削木為槍。後來出現鐵槍頭,刺殺威力就更大了。從唐代到清代,都以長槍作為近戰的主要武器,宋、明期間更為盛行。宋代民族英雄嶽飛常用的兵器就是槍。明代軍製規定,每100個士兵中銃手10人,刀牌手20人,弓箭手30人,槍手40人。

戟是一種將戈和矛合為一體的可鉤、可刺的兵器。

它的形狀象“十”字。前端有矛鋒,兩麵有刃,長約12厘米。矛鋒下麵橫枝的一端稱“援”,也是兩麵有刃,長約15厘米;另一端稱“內”,長約9厘米。“援”向下延長的部分稱“胡”,長約12厘米。“胡”和“內”都有刀,並鑿有幾個洞孔,以便穿繩將它固定在柄上。柄的下端裝有圓錐形的金屬套鐏。整把戟長約32米。

戟既有矛的刺擊作用,又有戈的鉤砍、推割、啄擊等作用,一種武器能當兩種使。戟自商代問世後,逐漸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戰國時,人們常將擁有戟的數量作為國力強弱的標誌。

戟在古戰場上曾風行2000多年。它的內質和外形不斷改進。早期的時節是矛、戈聯裝的青銅戟。戰國時出現鐵戟,形狀也有變化,矛鋒變得窄長尖銳,並和橫枝聯鑄在一起,“內”已消失,整個戟體近似“卜”字。漢代出現方天戟和青龍戟,後漢和晉代又出現了手戟和雙戟。

唐代以後,由於盔甲日趨堅固,戟的鉤啄殺敵效力大大降低,它在戰場上逐漸被槍所替代,加入了儀仗和門衛的飾物行列。

鉤是古兵器的一種,是由石戈、銅戈、鐵戈逐漸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期間,戈、鉤、戟這3種冷兵器同時並用。

鉤的形製很多,長鉤,大部分是雙手使用。短鉤多左右兩手各持一鉤,或一手持鉤,另一手持其他兵器,相互配合使用。現代所用的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撓鉤、虎頭鉤等。其中以護手雙鉤流行較廣,因它有鉤、有刃、有月牙、有鑽,屬於多刃作用。

短柄鉤是一種用於近戰的勾殺兵器。其構造簡單,使用方便,樣子很象草原牧民砍草用的彎鐮刀,刃部向內稍稍彎曲。短柄鉤是由刀劍演化而來,頂部向內彎曲,便於勾殺敵人。多用於城防戰和坑道戰,適於從城牆上勾殺攀城的敵人,或從地道口勾敵。

鏟是明代的一種刺擊兵器。外形呈“T”字形。前端有一個橫臥的彎月形刃,刀刃為凹弧形,月牙尖朝上,鏟柄長約33米,柄末有槍形刃。

鏟是一種重型兵器,它有各種作戰性能。前端的月牙形刃,可以鏟人,還可架格敵人的刀槍,尾端的槍形刃可以後刺,兼有進攻和防禦的功能,步兵、騎兵都適用。

鏟本是一種鏟土的工具。遠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石鏟,到商代出現了青銅鏟,戰國晚期開始用鐵鏟。早期鏟的刃部多成凸弧形。大約到唐代,民間就有人把鏟作為武器使用,曾流行於今福建、廣東、四川及雲南、貴州一帶。到明代,鏟的形狀發生變化,鏟刃由凸形演變成凹形,並且正式成為軍隊的一種裝備。它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戰爭中有效地壓製了倭寇的刀槍,發揮了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