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刀劍類
刀劍類冷兵器用於近身搏殺,主要有刀、劍、鐧、匕首等。
斧
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和最早的“兵器”。石斧的出現時間已經不可考,埃塞俄比亞阿瓦什村的打造石器時間為260萬年前,這是最早的打造石器,當然,也完全可以是最早的凶器。因為在同一地點發現了與這些石器緊密相關的動物的骸骨碎片。
在人類擴散到歐亞大陸後不久,帶炳的石斧就出現了。到了文明時代,首先進入文明的埃及,其最初主要的單兵武器就是石斧。古王國時期,出現了銅斧。商朝時的中國軍隊,也以青銅斧為主要武器。斧頭的主要重量集中在它的刃部,如果砍中敵人,不用說會是很有效的。不過斧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隻有刃部有殺傷力,且隻能砍殺,沒有刺擊功能。長長的柄沒有殺傷作用,如果用木製,容易被敵人砍斷,如果用鐵製,又沉重了些,再者斧本身的重量,也限製了它的長度。跟新興的刀劍比起來,效能不高,所以在刀劍興起以後,斧再也不是主要兵器了,在較早發明刀劍的兩河、印度和希臘,從來沒有把斧作為主要兵器過。但斧因為其強大的心理震懾作用,並沒有被淘汰。
刀
刀的曆史是很悠久的。石器時代的石刀跟不裝木柄的石斧,是難以區別的。到了斧頭加上木柄之後,那些不裝木柄而一邊開刃的石質劈砍器,才能被稱為石刀。這種東西在原始社會一般是作為工具使用的,當然也可以成為凶器。當銅器時代到來以後,人們開始嚐試用銅製造刀,但是天然銅和人工冶煉的純銅都比較軟,不適合作為武器,所以直到青銅,也就是含錫銅發明以後,銅製刀才得到實際運用。兩河流域的烏爾第一王朝成為青銅時代的先驅。
早期的刀,可以以中國商朝的刀為例,它們分為3種:直脊的、彎脊的和直脊而首部上彎的。總的來說,這些刀都很短,這是因為青銅質脆,若做得太長,易折斷。而且沒有尖鋒,也就沒有刺擊功能。
到了中國西漢時期,刀成為騎兵時代的好武器被重視起來。這一點可以從西漢流行佩劍變成東漢流行佩刀看出。
在古代世界裏最頂級的好刀是烏茲鋼刀和武士刀。
鐧
鐧,顧名思義在古代它是一種類似竹簡的短兵器,古稱“簡”。它起源於先秦,沿用至20世紀清代。
鐧一般以鋼鐵製成,鐧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麵成菱形,即方形有糟,四邊角突起,無刃、無尖,故有“凸鐧”之稱。鐧柄尾有孔,穿一繩套,用於套腕、硬鞭與鐧的形製區別在於:鞭體圓,鋼體方;鞭有節,鐧無節;鞭梢銳細,鐧梢與鐧身同粗。鐧的長度大小,因使用者身高不同而異,一般長60-85厘米。
鞭
鞭這種兵器,有單雙之分,又有軟硬之別。如“刀節鞭”,是一種“軟硬兼施”、“可長可短”的兵器,平時攜帶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圍於腰際,用時用力一抖,便可舞動起來。
這種兵器形製有些象劍,但是沒有刃,通長2尺左右。鐵鞭為六角形,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麵係兩節短鐵棒,稱為“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叫“鐵鏈夾棒”。
劍
劍出現在殷商,按其用法而得名。《釋名》載:“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西周時的劍係青銅製,劍很短小,全長不過28-40厘米,形製有扁莖、帶脊的柳葉形劍身修長的銳三角形以及劍身後部較窄的短莖劍。戰國時代,隨著車戰衰落,步兵興起,劍作為步兵中的武器受到重視。楚國是首先出現鐵劍古國之一,最長的竟達14米。西漢時期,鐵劍已取代青銅劍,並且更加成型。
劍是一種可刺可砍的兩用短兵器。劍體修長,兩麵有刃,向前聚成銳處的鋒,後端有短柄,用以把握。刃和鋒是劍推刺揮劈的有效部位。劍使用方便靈活且構造簡單。平時攜帶在身是自衛良器,戰場上又是近身格鬥搏殺的利器。所以劍自問世以後,很快成為古代軍隊近戰的重要兵器。
匕首
匕首是一種比劍更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其外形與劍相似。由於它短小易藏,多是作為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的適宜兵器。從形製來看,它是短兵器中身材最小的,可謂小兄弟,從它使用的壽命來看,它是最長的,直到今天20世紀仍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又可稱為冷兵器中的“老壽星”。
據史料記載,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石匕首。商周以後出現青銅匕首,後來又有鋼鐵匕首,有的匕首為了增加刺殺效能,還在匕首尖端刃部用毒藥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記》中記載的曹沫執匕首劫持齊桓公,《戰國策》中記載的“圖窮匕首見”的故事,都說明了匕首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