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冷兵器(3 / 3)

荊軻刺秦王使用的就是匕首。“圖窮匕首見”的成語,就是從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在秦國謀刺秦王而引申出來的。

3、弓弩類

弓弩類冷兵器是古代的專用射擊武器。主要有弓箭、弩等。

弓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專用射擊兵器,據說最早的弓是非洲人在3萬年前發明的,在西亞、非洲、歐洲都留下了早期人類使用弓箭的壁畫。但中國最早的弓箭實物是山西朔州峙峪出土的約28945年前的石鏃。

最早裝備弓箭的文明國家是埃及。當時的箭鏃還是石製的,不久逐漸被銅鏃取代。

最早的弓非常簡單,無非是用單片的木材弓身,綁上繩索即成,箭也不過是一段削尖的木杆,至多綁上石鏃。

弓身隻用一種主要材料的,稱為單體弓,人類早期弓箭都屬於這一類;用相同或相似材料幾層疊合或數段拚接而成的弓,稱為合成弓或疊片弓,著名的英國長弓就是代表;弓體由若幹性質不同的材料構成,最典型的配置是木和動物的肌腱或角搭配。

大體上,人類製弓技術的發展,是從單體弓,到合成弓,到複合弓。

在使用弓的國家中,有的把弓視為極重要的武器,如中國和印度。中國唐朝的軍隊,人人帶弓。印度吠陀時代軍事藝術的代名詞就是“弓箭學”。

投槍

投槍是人類發明的武器,最早使用投槍的文明國家大概是烏爾第一王朝。著名的“烏爾軍旗”上繪有戰車上斜掛著的投槍筒,大約完成於前2500年左右的拉格什鷲碑上也繪有拉格什國王安那吐姆在戰車上手持投槍作戰的場麵。之後,投槍傳遍西亞、印度和歐洲。

而投槍使用的最高明的還數羅馬軍隊。卡米路斯改革之後,羅馬重步兵統一使用投槍。這種投槍長15-2米,重4-5公斤,一般投擲距離是30米左右。這種投槍完全是為了投擲而設計的,所以鐵頭很細,在能夠穿透敵人鎧甲的同時,會迅速彎曲,即加強殺傷效果,又避免了敵人把它投擲回來。到了馬略改革之後,投槍的設計進一步改良,將鐵頭套入木杆中,兩者長度相仿,用兩根銷釘連接。這樣,在投擲出去後碰到硬物即折斷,敵人更無法投擲回來了。一名羅馬重步兵在一次戰鬥中一般攜帶兩支投槍。

為了增加投槍的射程,人們發明了投矛器。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板上裝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使用它可以使投槍射程增加到70-80米。這種小裝置最早的實物是1萬年前的。

弩是一種固定在一段木頭上的弓,弓弦與木頭相交成直角,最簡單的弩用手來發射,但是借助某些彎曲的機械可逐漸產生張力。

弩箭通常比一般的箭短,但弩箭的箭頭要重一些,上麵裝有羽毛翼或金屬翼。有時金屬翼製成螺旋轉。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於弩具有延時結構,不須引弓和同時瞄準,伺機發射,弩比弓發射的箭程遠,準確性高,穿透性強;但發射速度遜於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臘和中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最早的弩,以後傳及幾乎有主要軍事國家。

箭又稱“矢”,用弓或管發射到遠處的一種兵器。箭由鏃、杆、羽等部分構成。箭鏃尖而銳,是浸透目標的部件,箭杆尾部有羽翼,是保證箭能穩定飛行的平衡部件。箭是利用人力和物體彈力結合拋射的兵器,它具有輕便、射速快、射程遠、殺傷力強、命中率高等優點,是中國古代威力很強的一種遠射兵器。

最初的箭很簡單,隻是一根削尖了的樹枝或竹子,後來將尖的石塊、骨或貝作成箭鏃,安在箭杆頭部,提高了穿透力,並在箭杆尾部安上羽翼,使箭能穩定飛行。

箭的種類很多,有透甲錐箭、狼舌箭、柳葉箭,有能載運燃燒火球的“火箭”,在箭鏃上敷上毒藥的“毒箭”,發信號用的“響箭”和攻城時能夠製造箭梯的踏撅箭等。

最早的盾是藤編成或者木製的。

奴隸社會的盾牌基本上已經把技術發展到頂。從材質上說,木盾、滕盾、柳條盾、銅盾、鐵盾都已出現;從大小說,巨盾、大盾、小盾都已出現;形狀上說,圓盾、長方形盾、奇形盾都已出現。從製盾技術上說,普遍以木盾為主,包裹毛皮,常用鐵皮鑲邊,手持部分往往有金屬保護。

盾牌的作用都是一樣的,抵禦箭支最有效。但在燧發槍出現以後,盾牌很快從戰場上消失。現代雖然還有盾牌,但那是一種警察防止暴亂的防禦性武器了,上不得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