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輕武器(3 / 3)

衝鋒槍通常指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單兵連發槍械。是一種介於手槍和機槍之間的武器,比步槍短小輕便,便於突然開火、射速高、火力猛,適用於近戰和衝鋒,在200米內有良好的殺傷效力。

衝鋒槍的結構較為簡單,槍管也較短。自動方式多采用槍機後坐式,槍機較重,發射時碰撞較厲害。采用容彈量較大的彈匣供彈,彈匣通常裝在武器下方,有的裝在側方或上方。戰鬥射速單發時約40發/分,長點射時約100-120發/分。簡單的衝鋒槍沒有快慢機,隻能連發射擊。衝鋒槍多具有小握把,槍托一般可伸縮或折疊。

4、槍彈

槍彈可用於射擊暴露的有生目標及薄裝甲目標等。由彈頭、發射藥、底火和彈殼4部分組成。使用時,通過槍械的擊針撞擊底火中的擊發火藥,引燃發射藥,產生高溫高壓火藥燃氣,推動彈頭沿槍膛加速運動,將彈頭射出槍膛。高速飛行的彈頭可直接殺傷或破壞目標。

箭形彈

箭形彈是一種彈頭內藏有小箭的槍彈。

使用這種槍彈之前,須在槍或炮口上安裝脫殼器,因為小箭藏在槍彈裏麵,發射時,需將它的外殼去掉。當箭頭射中人體後,迅速變形成一個小鐵鉤,並象螺釘一樣繼續旋轉著往裏鑽。所以,它比普通槍彈更具有殺傷力。除此以外,它還有穿透薄型鋼板的本領。另外,有一種對付大片目標的集束式箭形彈,裏麵裝有數10枚小箭,每枚小箭重不足1克,發射時,猶如數箭齊發。箭形彈的不足是發射距離近、射擊精確度差。它的外表與普通彈藥一樣,不同的是,它身體較細長,彈頭沒有殺傷力,僅僅起到依托小箭的作用;彈殼好比火箭發射架,供小箭垂直豎起,做好“起飛”的準備。

發射後,當彈頭帶著小箭通過槍或炮口上的脫殼器時被刮掉,小箭衝了出去,依靠尾翼控製飛行方向。

開花彈

開花彈原名“達姆彈”。一種在彈頭頂端開口的槍彈。這種彈頭射入人體,會產生相當可怕的炸裂性傷口。如果射中頭部,就會使腦袋開花。

原來,這種子彈的彈頭頂端有一個切口,彈頭裏麵的鉛芯裸露在外,囚此,隻要彈頭侵入人體就會變形,並產生翻滾,造成入口很小、出口卻很大的可怕傷口。

開花彈是19世紀末葉,由英國設在印度加爾各答的達姆·達姆兵工廠製造出來的。

無殼彈

無殼彈是一種沒有彈殼的槍彈。它由可燃粘結劑先將用作發射的火藥粘牢,然後模壓成一個堅固的柱體,再把彈頭和底火分別嵌在火藥柱的兩端。無殼彈的形狀比較特別,彈頭細長,身體略顯矮胖。發射時,在燃燒的藥柱所產生的氣體的推動下,彈頭飛出槍口,而藥柱則被燒成灰燼。100發無殼彈,大約隻相當於20發常規子彈的重量,因此,打仗時,士兵可以隨身攜帶很多子彈。

由於它的製造工藝複雜,而且槍又要作相應的改進,它對槍膛的燒蝕嚴重,所以現在僅有為數不多的國家使用無殼彈。

槍榴彈

槍榴彈指用槍和槍彈發射的超口徑彈藥。由彈體、引信、彈尾等組成。常用彈種通常有殺傷槍榴彈、反坦克槍榴彈、反裝甲槍榴彈、殺傷破甲槍榴彈,以及燃燒、發煙、照明、信號、毒氣槍榴彈等。

槍榴彈的出現不遲於16世紀末。17世紀出現了將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槍口,用黑火藥發射的槍榴彈。18世紀中葉,英國人在燧石槍槍口安裝發射筒發射的槍榴彈也得到了發展。後來又出現了專用槍榴彈。

20世紀50年代以後,槍榴彈不斷得到改進、可直接以槍口兼作發射具,彈上帶瞄準具,彈尾內裝彈頭吸收器,使用實彈發射。

手榴彈

手榴彈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早在宋代,中國就已有了“火球”。到14世紀,中國已有人將火藥裝在陶罐中點燃,擲出後使其發揮爆炸作用。這便是手榴彈的雛形。在西方,15世紀時意大利人才開始製造早期的手榴彈。同代手榴彈的廣泛使用是從1904年的日俄戰爭開始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手榴彈已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手榴彈已成為陸軍士兵的常備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