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也說“性格決定命運”(3 / 3)

那麼還有什麼例子證明她是一個軟弱的人呢?持“海倫軟弱論”的多半就回到她決定嫁給李兵這件事上去了,說海倫已經知道李兵是這樣一個人了,她自己又不愛李兵,李兵也不愛她,她還要嫁給李兵,那不是軟弱是什麼?就是她這種軟弱造成了她的命運。

這種說法有很多漏洞。首先,在結婚前,海倫知道李兵是怎樣一個人了?她能從李兵床上的不體貼預見到李兵會威脅弄死孩子嗎?如果你能預見到,那隻能說你太聰明了,但床上的不體貼與“弄死孩子”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床上不體貼的丈夫很多,尤其是那些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沒受過性教育的男人,但並不是每個不體貼的男人都會威脅說要弄死孩子的。

你可能覺得李兵不愛海倫,但他自己還是認為他很愛的,也許他認為他以孩子相要挾不肯離婚正是他愛的一種表現。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也不能證明海倫的軟弱,所以此處略過不談。

至於海倫的不愛李兵,也許她誤以為那就是愛,也許她知道自己不愛,但仍然決定嫁給他。但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判斷錯誤。跟自己不愛的人結婚的女人多的是,但遭遇李兵這樣的丈夫的並不多。靜秋和丈夫在結婚前還是稱得上有愛情的,但她的丈夫同樣以孩子做要挾來阻攔離婚,所以不跟自己不愛的人結婚並不能保證你不遇到李兵這樣的人。

這並不是說,我讚成海倫的“騎驢覓驢”政策,或者我讚成她放棄付老師繼續跟李兵呆在一起,或者說我讚成她“有了孩子就結婚”的做法,我隻是說不論她犯過多少錯誤,她都不應該對李兵的殘忍負責,李兵對孩子的粗暴殘忍不是由海倫的性格決定的,甚至也不是她能預見的。隻能說她運氣不好,遇到了這樣一個丈夫。

有人為了證明“性格決定命運”,說海倫在這幾集裏變得堅強了,所以她的命運在改變了。正如我不認為她以前性格軟弱一樣,我也不認為她的性格變得更堅強了。她還是她,她一直就是堅強的。她以她一貫的方式和態度進行著她“解放”咪咪的戰鬥。她在鬥不過李兵和他那些狐朋狗友以及“各打五十板”的領導的時候,她隻有讓步,但她一直都在尋求成功的道路。

如果現在李兵把孩子抱到樓頂,她仍然會妥協。如果以前她有機會出國,她同樣會想方設法把孩子弄到美國去。李兵在她拿到護照後,態度發生極大變化,因為他手中沒有人質了,無法威脅她了,他隻能哀求海倫不要拋棄他。這是李兵對客觀條件的屈服,而不是對海倫性格的屈服。一旦咪咪簽不到證,李兵又會恢複他的“霸權”,而海倫又會失去她的優勢。但那不是她性格變軟弱了,而是她手裏的王牌被簽證官拿走了。

有人說:“我為什麼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呢?因為那總比聽天由命好。”

這種說法,隱含著一個有缺陷的大前提:我們隻能有兩種選擇,如果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那就隻能聽天由命。

這種把不是BINARY的東西弄成BINARY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就像當年的“衛星上天,紅旗落地”一樣,好像紅旗和衛星就隻能有一樣上天。

我認為用“性格決定命運”來解釋海倫的困境不對,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在宣揚“聽天由命”,這兩者並不代表認識的全部,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係。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可以有很多選擇。我是既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也不認為我們應該“聽天由命”。

我想套用海燕在平凡事裏表達過的觀點,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尋找合適的“度”的過程,就是一個反複探索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限製之間相互關係的過程。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性格所能決定和改變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有的時候,你奮鬥就能達到目標,那時你應該努力奮鬥;但另外的時候,無論你怎麼奮鬥,也不可能突破某種客觀限製,如果那時你還做無謂的奮鬥,或者把失敗歸咎於自己奮鬥不夠,性格不好,都隻能使自己更加沮喪,把自己圈進死胡同。

當然正如海燕說過的那樣,格言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沒有具體指導價值的東西。格言告訴我們應該掌握一個“度”,但沒有告訴我們具體到某件事上,這個度到底是多少。我們隻能用我們的一生去探索,我們可以參照別人的經驗教訓,但絕對不能照抄照搬。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經驗教訓告訴別人,但絕對不能強迫別人聽從。

所以我更願意用BENNY的話來概括這個故事:“生錯了地方,長錯了地方,走錯了道路,做錯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