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概述(1 / 2)

食物保障或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是否具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重點是考慮食物量的問題,有沒有充足食物供應來保證人體對各類營養素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食物營養與自身健康更備加關注,健康和營養適當的人,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又是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主體。

世界各國對國民營養與健康的維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根據國情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做法或進行幹預,比如營養師製度、營養改善計劃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不僅為消除營養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經濟、物質基礎,同時也導致了膳食結構、生活方式和疾病譜的變化。為及時了解居民膳食結構、營養和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規律,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對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影響,為國家製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業及食品產業發展、指導居民采納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開展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公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這在國民營養與健康及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提高等方麵有積極意義。因為良好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

從各類研究資料及人群暴露情況看,當今世界上有兩類情況值得深思,一是由於戰爭、嚴重的自然災害、環境惡化、貧窮、社會不平等、缺少教育導致食物(品)的匱缺,出現營養素攝入不足的營養缺乏性疾病,其中主要是蛋白質、微量營養素(包括微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缺乏。目前全世界有20多億人處於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態。單純地增加食物的產量並不能確保食物保障。例如,如果人們沒有能力購買食物或者他們的膳食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或者在食物加工和分配過程中由於處理不當而使食物無保障,那麼人們就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二是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相繼出現與營養素攝入過剩和營養素不平衡有關的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個例中不乏營養素過量中毒等問題。國際權威專家認為,約1/3的癌症的發生與膳食有關。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與膳食營養的關係更為密切。

許多國家都會針對本國國情製訂推薦營養素供給量(RDAs)和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力圖幫助個體和人群安全地攝入各種營養素,避免可能產生的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的危害。我國自1955年開始采用“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RDA)”來表達建議的營養素攝入水平,作為膳食的質量標準,設計和評價群體膳食的依據,並作為製訂食物發展計劃和指導食品加工的參考。雖然在此期間曾對一些營養素的推薦量進行過修訂、豐富和完善,但直到1988年中國營養學會最後一次修訂,RDA的概念和應用都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國際上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逐漸開展了關於RDA的性質和適用範圍的討論。英國、歐盟和北歐諸國先後使用了一些新的概念或術語。美國和加拿大的營養學界進一步發展了RDA的包容範圍,增加了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形成了比較係統的新概念——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簡稱DRIs。

中國營養學會研究了這一領域的新進展,認為製訂中國居民DRIs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引入DRIs新概念,修訂1988年的RDA,製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成立了“製訂中國居民DRIs專家委員會”(簡稱DRIs委員會)秘書組,2000年4月完成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Chinese DRIs)”的製訂工作。它標誌著一個較係統的新概念——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在中國開始使用,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其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