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世貿組織(WTO)的新成員與世界各國間的食品貿易往來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顯要因素,食品安全也關乎未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產品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態勢
(一)問題
(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問題依舊存在。
(2)化學汙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問題比較嚴重,特別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源頭汙染對食品安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
(3)加工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日趨顯露。
(4)國際局勢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食品貿易帶來巨大影響。我國食品被進口國拒絕、扣留、退貨、索賠和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國畜、禽肉長期因獸藥殘留問題而出口歐盟受阻,醬油由於氯丙醇汙染問題而影響了向歐盟和其他國家出口。
(5)違法生產經營食品問題嚴重,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無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及家庭式作坊成為製假售假的集散地。
(6)食品工業中使用新原料、新工藝給食品安全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現代生物技術(如轉基因技術)、益生菌和酶製劑等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食品新資源的開發等,既是國際上關注的食品問題,也是我們亟待研究和重視的問題。
(7)檢測的關鍵技術不夠完善,基礎研究經費匱乏不足。我國某些產品出口歐洲和日本時,國外要求檢測百種以上農藥殘留,顯然,要求一次能進行多種農藥的多殘留分析就成為技術關鍵。
(8)危害性分析技術應用不廣。危害性分析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強調的用於製定食品安全技術措施的必要技術手段,也是評估食品安全技術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9)關鍵控製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究。在食品中應用“良好農業規範(GAP)”、“良好獸醫規範(GVP)”、“良好生產規範(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HACCP)”等食品安全控製技術,對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十分有效。而在實施GAP和GVP的源頭治理方麵,我國科學數據還不充分,需要進行研究。我國部分食品企業雖然已應用了HACCP技術,但缺少結合我國國情的覆蓋各行業的HACCP指導原則和評價準則。
(10)食品安全技術標準體係與國際不接軌。國際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的法規與管理體係主要可以分為3個層次,即聯合國層次、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層次和國家層次。聯合國層次的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標準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製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還屬於建議性標準。《食品法典》的標準結構、體係和內容等基本上參考了歐盟有機農業標準以及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基本標準。我國除有機食品等同采用,綠色食品部分采用外,其他標準還存在差距。
(二)研究與發展現狀
(1)構建完善了“從土地到餐桌”的技術、質量、認證全程質量監控標準體係,已形成了符合國情的安全食品生產和加工體係,以及“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品牌-市場”良性運轉的產業鏈條。AA級綠色食品標準及綠色食品全程質量控製標準體係已初步建立。
原國家環保總局成立了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負責有機食品的審批、管理工作,並製定了《有機天然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範》和《有機食品》標準。我國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畜禽產品等幾大類上百個品種,大部分出口日本、歐美等國,主要麵向少數高消費階層和國際市場。
(2)產業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3)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製度與“QS”(Quality Safety)標誌實施加強市場食品安全的監控,對檢驗合格的食品加貼市場準入標誌“QS”,向社會做出“質量安全”承諾。
(4)食品質量與安全教育人才培養體係已初步形成。
我國食品安全方麵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分為短期培訓、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短期培訓由政府和企業組織,主要麵向生產一線的生產和經營者開展。從2001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工商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一批高校已先後開始招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生。對推動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教育體係的完善走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