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食品安全監管體製的係統性、統一性還不夠。
(5)全社會對食品安全可追溯體係認識不夠。
(6)建立可追溯體係的成本較高,企業缺乏前期投入的動力。
北京市2007年8月8日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在“好運北京”26場奧運測試賽中,整個奧運食品安全追溯係統正式投入使用。而奧運會結束後,追溯係統還將繼續服務於北京市民,由這個“食品電子警察”對食品安全進行日常監控。
三、物品編碼
針對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法律要求,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開發了采用現有的全球統一標識係統(EAN·UCC係統)跟蹤與追溯食品。
UCC——1970年,美國食品雜貨工業協會發起組織了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簡稱UCC,應用UPC條碼。
EAN——1973年歐洲物品編碼係統,簡稱EAN協會,隨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加入。1981年改名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我國於1988年成立中國物品編碼協會,並於1991年正式加入EAN。美UCC於2002年也加入了EAN。
目前全世界已有129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00萬家公司和企業使用EAN·UCC係統的商品條碼對物品進行標識,2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EAN·UCC係統對食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跟蹤與追溯,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也頒布了GB 12904—2003《商品條形碼》標準。
EAN商品條形碼亦稱通用商品條形碼,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製定,通用於世界各地,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商品條形碼。我國目前在國內推行使用的也是這種商品條形碼。EAN商品條形碼分為EAN-13(標準版)和EAN-8(縮短版)兩種。
條碼分為:商品條碼、物流條碼,其形式有一維條碼、二維條碼。
EAN-13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碼、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
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如00~13——美國、加拿大;45~49——日本;690~695——中國內地;471——中國台灣地區;489——中國香港特區;30~37——法國。
我國用690、691時采用結構1;用692、693時采用結構2;694、695暫未采用。
製造廠商代碼的賦碼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我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
商品代碼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生產企業按照規定條件自己決定在自己的何種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數字為商品條形碼。
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條形碼中前12位數字代碼的正確性。它由製作條碼原版膠片或直接打印條碼的設備自動生成,有一定的計算公式。
商品條形碼的編碼遵循唯一性原則,以保證商品條形碼在全世界範圍內不重複,即一個商品項目隻能有一個代碼,或者說一個代碼隻能標識一種商品項目。不同規格、不同包裝、不同品種、不同價格、不同顏色的商品隻能使用不同的商品代碼。
商品條形碼的誕生極大地方便了商品流通,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商品條形碼。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0萬種產品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商品條形碼。
目前,上海已經有50家超市在使用食品溯源質量安全信息平台,信息查詢係統已經比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