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時期。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製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麵無法長久。
曆史
康熙朝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人類渡過小冰期,太陽活動也趨於正常,加上明代引進的新大陸高產作物發酵,成為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中國大陸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複京察、大計等考核製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於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得到很大的成績。在他六次南巡期間,考察民情習俗之外,更是親自監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折奏報。此即密折製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製度,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點擊查看圖片
康熙時期清朝版圖
初蒙古分為四大部。其中準噶爾汗國與沙俄友好,其可汗噶爾丹先滅領葉爾羌汗國與青海和碩特,又占領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薩布素於雅克薩戰役驅除入侵黑龍江的沙俄軍隊,與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以確立東北疆界並獲得沙俄的中立。接著於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征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占領拉薩。清軍與準軍多次交戰,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官吏貪汙,吏治敗壞。此外,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識,對其言論管控趨於嚴格,並發生南山案文字獄事件,到雍正與乾隆時期這種情況加重。康熙帝本來按照中國立嫡立長的傳統封胤礽為太子,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使得諸皇子為皇位互相結黨傾軋。故太子一度複立,但康熙帝仍無法容忍其結黨而廢除。最終在1722年臨終時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
雍正朝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采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儲製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麵再度發生。將丁銀並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
點擊查看圖片
雍正時期清朝版圖
對外方麵,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複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占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並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帝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的奏折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衛等人也都以幹練、刻覆著稱。他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密折製度至此完善,然而屢興文字獄箝製言論自由。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朝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乾隆帝繼位後獲得張廷玉與鄂爾泰的協助,穩定初期政治。他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之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曆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然而乾隆晚期多從寬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
乾隆帝鴻講學術,然而他的開博學鴻詞科不過粉飾太平,由於限製過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詞科。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說《紅樓夢》、《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製思想,編書期間借機割裂焚毀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在1769年更有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麵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
對外方麵,1745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準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乾隆帝派兆惠西征,最後於1757年平定天山北路,準噶爾亡,其族慘遭滅絕。然而在天山南路,脫離準噶爾統治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稱大小和卓之亂。其領袖布拉尼敦與霍集占占據喀什噶爾與葉爾羌,意圖自立。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平定廓爾喀,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
點擊查看圖片
乾隆時期清朝版圖
西南方麵,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渡河上遊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縣與小金縣)動亂,史稱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到1749年期間發生大金川之戰,清軍於此吃盡苦頭。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大小金川的諾木與僧桑格均叛,清將溫福戰死,阿桂曆經多次作戰,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爆發清緬戰爭,清軍四次進攻皆失敗。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裏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湣宗複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裏,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隻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曆時一年多。1795年乾隆帝因為誓言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人口和疆域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開啟康乾盛世,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事爆發。“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五千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較安定。
同時,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超過了前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整個清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北起自外興安嶺以南,東北至北海,東含庫頁島,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繼承了1758年準噶爾汗國的邊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史稱“漢、唐以來未之有也”。
乾隆年間,香料群島的蘇祿上表求內附,乾隆帝以其險遠,不許。乾隆帝派明安圖等人兩次到新疆等地進行測繪,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繪成《乾隆內府輿圖》。康乾盛世之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恢複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國學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指出,當時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亞當·斯密說:“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所謂“清承明製”,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然其基本製度措施,都是效法明朝的。康雍乾時期完善和確定了清代的政治製度。在中央,明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內閣,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雖然票擬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皇帝是否采納,然而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大多怠政,導致了內閣作用突出。而清朝也有內閣,但是由於皇帝大多勤政,又推崇乾綱獨斷,導致內閣形同虛設。清朝雍正時設有軍機處,為政府最高決策機構,而軍機大臣雖然有一定權力,但是在皇帝大權獨攬又勤政的情況下,也常常是“跪受筆錄”。明清雖然不設宰相,但是明代內閣大學士就有宰相之實,而清朝隻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宰相之實,可見清代對大臣的管製之嚴。清朝在地方每省設巡撫(有的一省或幾省還設總督),這種製度在雍正時期確立。總督、巡撫的權力很大,手握一省或幾省的軍政大權,但是清代有嚴密的監察體係和措施(包括禦史製度和密折製度),所以清代地方權力雖大,但是一直是效忠中央。
清代的政治製度,單從中國曆代相比,可以說較為完善,所以清政府一直保持著高效的辦事效率,中央有決策,地方馬上就可以執行,而且沒有出現過地方督撫做大叛亂的情況,在晚清雖然多次遭受西方列強侵略,但是國家沒有分裂,可以看出康雍乾製定的政治製度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中國加緊封建中央集權和君主專政時,西方國家卻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體不是君主立憲就是走向共和,從這點可以看出康雍乾的政治製度雖卓有成效,但卻不合時宜,大開倒車。
經濟
農業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裏,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耕地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麵積的擴大。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麵積為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麵積為526萬頃;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獲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點擊查看圖片
盛世滋生圖
人口的大量增加一個重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 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由於地理大發現)。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扡插、窖藏幹藏等技術,是最早係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但食品中粗糧比例的上升反映了生活質量的低劣,各地不時發生的饑荒也一直是困擾清政府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