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皇宮 第四百零五章 盛世王朝(2 / 3)

手工業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後,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

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餘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餘”,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於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

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製瓷業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除景德鎮外其他各地的製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餘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製糖業在台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康熙至乾、嘉之際,台灣的種蔗製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餘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的規模都比較大。如雲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餘斤。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製造業也很發達。那裏有鑄鍋業、炒鐵業、製鐵線業、製釘業和製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係更加密切。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於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台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占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隻準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中國曆代君主都是這樣認為的,主要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所決定) 。

思想文化

清初的文人學者,不滿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專製統治,較普遍地存在反對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還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即以抱有這種思想的明遺民為主體。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是這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顯示了嶄新的麵貌;他們詩歌的風骨亦高。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莊、杜浚、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康熙後期,統治鞏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主,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寫山水為主。

點擊查看圖片

康熙帝

著名詩人有施閏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趙執信等。王士禛為神韻派領袖。查慎行詩刻劃精工,成就較大。趙執信則比較注重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的出現。《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試製度的摧殘人才,進行了全麵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它雖采用誇張的手法,卻體現“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深刻的現實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樸素的語言藝術,也能做到“戚而能諧,惋而多諷”,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節,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衝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它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提煉描寫,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義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細膩,氣氛濃鬱,語言優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誌異》。康乾時期清朝統治者彙集眾多專家、學者編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成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清統治者毀書亦多,則是一大罪過。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麵“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清廷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還將許多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於是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對外關係

清朝因沿襲了漢族王朝的天下觀,將西方國家視為夷狄,著眼於懷柔遠人和外夷歸附,但又嚴加防範。在康乾時期向其朝貢的國家有朝鮮、琉球,安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巴達山克、愛烏罕(阿富汗)、蘇祿、博羅爾、瑪爾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幹、蘭芳共和國等。

康乾時期中國還與沙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條約劃清了中俄兩國的疆界,阻止沙皇俄國南侵的勢頭。

但是康乾時期國際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誌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點擊查看圖片

雍正帝

盡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麵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

麵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清朝中期,清政府對外商來華實施更為嚴格的限製,國門關閉得更加緊密。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表麵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它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到19世紀馬克思也曾表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

評價

“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會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華高峰,但又是一個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國曆史的縱向看,其盛世規模隻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的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製度、經濟(當時的經濟生產總量仍高於西方,但是生產技術卻相對落後了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簡介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麵。

點擊查看圖片

開元年初,唐玄宗還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華物品。同時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頗思有所作為,能夠任用賢能,進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開元之治”也稱作“開元盛世”。)

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並不是唐玄宗君臣一時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跡,但這與唐玄宗君臣的孜孜求治,政治比較清明,也是分不開的。

背景

唐朝自武則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統治期間(705—712年)政局極不穩定。武氏諸王、中宗的韋皇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後女兒太平公主都參預政權,朝廷大臣也分為幾派,相互排擠,因此接連發生政變。開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發製人的手段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一夥,才結束了這種混亂局麵。此後,為了穩定政局,玄宗采取了許多改良措施。

把武﹑韋及太平公主的餘黨都加以殺戮或貶斥,把武後以及中宗和睿宗時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試﹑攝﹑判﹑知官(非正職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簡,將宰相員額由睿宗時的十餘人減少到兩三人,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用恩禮優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卻不給他們以實職,從而削弱了皇室內部發動政變的政治基礎。 對那些自恃對玄宗有功而邀求權位的功臣(如劉幽求﹑鍾紹京﹑王琚等)堅決予以貶斥。 對有才幹的宰相任用不疑,開元初以姚崇為相,他幫助玄宗執行上述三項政策,又沙汰僧尼,整頓吏治,對實現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後,所用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皆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樹 。

疆域遼闊

在其鼎盛時的公元7世紀,中亞的綠洲地帶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國土麵積達1076萬平方公裏 (一說1239萬平方公裏)。據保守估計,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

在漠南漠北方麵。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複國,後直到後突厥滅亡北方邊患嚴峻。天寶三載(744年),回紇建國,占據漠南漠北。安史之亂後,邊患再起,但唐朝與回紇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唐朝廷對蔥嶺以西地區的統治始終不穩固,乾封二年(667年),由於大食勢力的擴展,唐朝疆域退回蔥嶺以東。安史之亂爆發後的三十六年時間內,唐朝陸續失去原安西都護府所轄地區。

在東北,顯慶五年(660年),唐軍聯合新羅滅亡百濟。總章元年(668年)八月,唐軍與新羅又滅高句麗,並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但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羅勢力的北進,鹹亨元年(670年)安東都護府內遷遼東。開元元年(713年)安東都護府移到遼西。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安東都護府廢,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失去對遼東半島的直接控製。武周聖曆元年(698年)其首領大祚榮建立震國,唐朝稱之為渤海國;號為“海東盛國”,但與唐朝的關係友好,大部分時間向唐朝稱臣。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穀渾、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紀初,讚普鬆讚幹布即位,統一高原,又征服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裏地區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爾)。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穀渾,盡有其地。後又多次占領唐朝的安西四鎮,為唐朝最大敵國。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領原屬於唐朝的隴西,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隴山以西為吐蕃占據。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占領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廷所控製。890年,河西、隴右又被黨項族占據。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敦煌以西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