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車輅中五輅為必備的,五輅即玉輅、金輅、象輅、革輅和木輅。除此之外,還有玉輦、禮輦、步輦。
白芍坐在馬車其中,悠悠的看著身後的一長串兒車被無可奈何,她坐的這個哪裏是個馬車,簡直就是一間房間了,還有兩個丫頭照顧著她,還有一個爐子可以燒製茶水,怎麼一個奢侈可以說完的,皇帝出行一次要這麼多匹馬,這麼多個人,簡直是喪心病狂。
而且……那車也太過華麗了寫。
木質,基本構造由輅座、輅亭和圓盤等部分組成,主色為天青色裝飾。輅蓋高將近一米,輅圓盤為金黃色圓頂,鑲玉圓版四塊,因顯要部分用玉裝飾故稱為玉輅。圓盤垂有鏤金垂雲,四周貼有三層鏤金雲版。幨帷用三層青緞製成,每層繡有金雲龍羽紋相間。四根金青緞係帶綁在車軫上。四柱上繪有金色雲龍。車門垂珠簾,四麵各三。雲龍寶座四周為朱欄,以金彩相間塗飾,欄內四周布有花毯。兩輪各有十八根車輻,以金色鏤花裝飾。前有兩根軸轅,兩端分別飾金龍的頭和尾。後樹有青緞太常旗十二麵,旗麵上分別繡各有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旗下垂有五彩流蘇。行駕時用朱絨帶子駕象來引車前行。玉輅是天子五輅中所傳最久的一種。玉輅作為皇帝郊祀車駕之一,大朝會時陳設五輅在午門外,玉輅居中,以視最為尊貴。
金輅,是天子在封同姓王侯出席賓宴時所乘,用於饗禮、射禮和郊祀還京、飲宴等場合,居五輅第二。主色為明黃色裝飾,金輅的圓蓋鑲四塊圓版金,金輅之名也由此而來。與玉輅青緞幨帷不同的是金輅使用的是黃緞幨帷,也是三層。四根黃段係帶綁在車軫上。後樹有大旗十二麵,旗上各繡著金龍。金輅其他的行製都與玉輅相同。明代皇太子也乘金輅,以二象駕之。乾隆時金輅為大輅所改,以一象駕之。
象輅,乾隆朝的象輅為明代的大馬輦所改[1],主色為紅色。象輅的圓蓋鑲四塊圓版象牙,故名為象輅。乾隆朝的象輅幨帷為三層紅緞,也有四根係帶,為紅緞,綁在車軫上。寶座四周環以朱欄,輅前有三轅,後樹有大赤旗十二麵,各繡有金鳳,與玉輅、金輅不同的是此時的象輅駕以馬,中間四匹,兩邊各三匹,共十匹。在五輅陳設時,象輅位於玉輅之右。
革輅,圓蓋方軫,明代的大駕鹵簿中無革輅,此時的革輅由明朝的小馬輦所改。主色泥銀色裝飾,鑲四塊圓版黃革,因皮革相挽而得名。幨帷為三層白緞,有四根白緞係帶,綁在車軫上。寶座四周環以朱欄,輅有兩根轅,後樹有十二麵大白旗,各繡有金虎。革輅用一匹服馬和三匹常馬駕駛,為天子在巡守、征戰時所乘。
明初朱元璋為提倡儉樸節約,用木輅代替玉輅,並詔製木輅兩乘,一乘以朱漆粉飾,祭祀時用;一乘以皮挽之,行幸時用。但二十年以後,又在大駕鹵簿中取消了木輅。從此天子車駕中沒有木輅。乾隆年間將小香步輦改造成木輅,木輅之名重現文獻記載中。主色為黑色裝飾,鑲四塊圓版花梨。幨帷由三層黑緞製成,有四根黑緞係帶,綁在軫上。座四周環以朱欄。輅前也有三轅,後樹有軍用大旗十二麵,各繡有神武圖案。木輅駕馬中間兩匹,兩邊各兩匹,有遊環和鈴鐺。
玉輦,圓蓋方座,其中輦蓋為青色,上麵有四塊圓版玉裝飾和一金色圓頂。玉輦的四周承吊以鏤金垂雲,下端為金雲葉。幨帷由兩層青緞製成每層相間有褶襇,上麵繡著金雲龍,另有四條黃絨製的細帶,綁在座位的四個角。輦門冬天則用青氈門幃,夏季就換成珠簾,座亭上窄下寬,座有二層綴版,上方繪有彩雲,下方繪有金雲,四周環以朱欄,相間裝飾著金彩,欄內也是鋪有花毯。雲龍寶座在座亭中間,左邊放著銅鼎,右邊置有佩劍。前有四根轅,中間兩根轅各長,左右兩根轅稍短,轅兩端分別稱著金龍的首和尾。抬起玉輦時需要用納陛五級,由三十六人抬。
禮輿,采用香木做成。它的基本構造和玉輦相似,由穹蓋、座亭、寶座、轅杆等部分構成,不同的是,禮輿的幨帷采用明黃緞,繡金龍,四柱以蟠龍裝飾,而且左右的窗戶夏天用藍紗遮住,冬天則用玻璃。有兩根較長的大橫杆,兩杆之間有雙龍的頭相對。前後由左右兩邊各有兩根小橫杆架著兩根肩杆,肩杆共八根,皇帝出行時采用十六人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