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皇宮 第四百一十二章 輪回(1 / 2)

輪回(Samsāra), 是流轉之意,在印度是由奧義書時代 (公元前七百至前五百年間)以下各派宗教的共通思想,其起於梵書時代(前一千至前五、六百年間),成熟於奧義書時代。

此係依據業說而以為有情眾生之我是常住的,此我在生死流內,由其所作的業力,而連貫過去和未來,此即完成了三世因果之關係,同時也完成了輪回生死之觀念。

初期的輪回思想,頗為樸素,以為輪回轉生的範圍,不限於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動物,也可能遍及植物。佛教采納印度民族的通說,並經由禪定的體驗,而倡六道輪回或五趣輪轉之說,將三界有情眾生分作天、人、修羅、地獄、鬼、異類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羅,成為五趣。

如觀佛三昧海經卷六:「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大智度論卷十六說眾生輪轉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觀經卷三:有情輪回,生於六道,如車輪之無始終。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回生死,不能出離。 此等輪回觀念,是指生死無盡期,如輪無始終,而非將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輪,周而複始之謂。輪回生死苦海無盡期,故盼以修道的方法,出離生死,超脫輪回,入於涅盤。

大智度論第三十謂由於善惡之分別而分為六道。其中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而地獄、畜生、惡鬼為三惡道。阿修羅本為波斯善神之一,到了印度,雅利安人則指其為惡神。黎俱吠陀十卷為單一惡神,到了夜柔與阿闥婆兩吠陀經中,指阿修羅為群魔。地獄思想始於吠陀時代,如黎俱吠陀說:「怨敵與盜,當入地下之底。」或稱無底之淵。百段梵書中更設有地獄種種苦。在佛教經典中地獄多少與設施多未盡相同。

加長阿含十九地獄品謂:「金剛山外複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不能以光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合之為一百二十八地獄。其八大地獄是:想、黑繩、堆?、叫喚、燒炙、無間等。

又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五觀相品:阿鼻地獄有十八寒地獄、十八黑闇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輪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劍林、刺林、鐵網、鐵窟、鐵丸等地獄。此外,還有鐵窟、鐵丸、尖石、飲銅等各十八小地獄。再如楞嚴經卷八,說明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茲引佛教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輪回」

“輪回”的梵語為sam!sa^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眾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分別善惡業報經卷上、觀佛三昧海經卷六觀無量心品、法華經卷一、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一、南本涅盤經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識論卷四]

(據《 佛學大詞典 》)

附:【輪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ra。

【輪回】《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回(samsara) 】《 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篇) 》 lunhui 佛教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音譯僧娑洛。謂眾生於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采用這種理論作為它們的根本教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於“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係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為眾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複流轉,輪回不止。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但是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並且處於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麼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誰呢?有些部派佛教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恒的體性“一味蘊”(“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眾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恒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黃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