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梵sam!sa^ra,藏h!kyor-ba)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指眾生由於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迷界(六道)流轉生死。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雲‘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雲(大正3·644b)︰‘貪欲、嗔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回三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雲(大正3·295a)︰‘眾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 此種輪回思想,為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則源自靈魂轉生、靈魂不滅之原理。古《奧義書》(西元前七世紀前後)中,對於人死後之命運,曾提出‘五火二道’說,此當係輪回思想最原始之說法。其二道說謂人死,經火葬後,即赴月世界。此中,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識、完成正祭祀,則不久即可離開月世界,而抵達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過程稱為神道(deva-ya^na)。而另一種人在一定期間停留在月世界之後,即隨著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進入植物的種子之中,而成為食此種子之人或犬等生命體的精子,最後再生為人或犬等。至於再生為何人或何物,則全依其前生之善惡多寡而定。此等過程稱為祖道(pitr!-ya^na)。經由祖道再生者,將會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達梵天世界者則不必再生,因此亦無再度死亡之虞。此種與業(karman)思想結合的輪回思想,佛教亦加以采用,並在思想上作進一步的演繹與發展。佛教認為,眾生由於無明與愛執而輪回於生死。其輪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輪回之說,即指後者而言。六道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說法,說一切有部則除去阿修羅而說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獄為最恐怖之處,天為最佳之處;此中之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或三惡趣;天、人、阿修羅稱為三善道,或三善趣。中國漢藏地方與日本亦皆流傳有此等輪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曆代達賴、班禪等喇嘛轉生的信仰。而在文學、美術方麵,此等思想之影響亦甚深遠。於釋迦之本生譚中,即頗多以輪回為主題的佛教故事,而印度之阿摩羅婆提(Amara^vati^)、阿旃陀(